首頁>軍事>

1951年4月18日重工業部設立航空工業局,1954年中國第一批飛機及其發動機試製成功,1956年9月8日瀋陽飛機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種噴氣式戰機——殲-5。然而,僅僅在七年前的1949年,舊中國連火柴、釘子還都稱之為洋火、洋釘,重工業能力基本為零。短短的七年時間,中國重工業水平就達到了世界一流,工業鏈頂端的航空工業就能位居世界前列,成為極個別能夠量產噴氣式發動機的國家,至今為止能夠自主製造生產噴氣式戰機的國家也屈指可數。

1960年,“萬能機”殲-6戰機又投入批量生產,我們一口氣生產了5000餘架,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取得了擊落敵機20餘架,自身無一戰損的輝煌戰績。毫無疑問,建國後的15年,中國殲系列戰鬥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與航空工業先進國家處於同一層次,並且奠定了紮實的航空工業基礎能力,儲備了大量專業化人才。然而,在兩超核訛詐的大環境下,面對經濟能力較弱的窘迫現實,我們選擇了“兩彈一星”作為重點建設方向,核彈與導彈在維護國家安全中的地位與作用遠遠超過殲擊機,殲擊機的研發製造(包括髮動機)遭遇了“寒冬”。

此後的二十年,殲擊機的研發幾乎停滯,大部分時間,只能保證一個型號的研發。甚至傳出了設計師、工程師,賣麵條、賣紅薯補貼家用的奇觀。殲轟七戰機就是陳一堅總師帶著團隊在無經費狀態下發展的“自行發展專案”。2000年初夏,筆者在大學有幸聽過陳一堅總師的專題演講,主題就是研發殲轟七的艱難歷程,以及表達對殲-10團隊的有經費支撐的羨慕之情。

沒有錯,八十年代,唯一的重點型號就是代號為“十號工程”的殲-10戰機。然而就是這個唯一的重點型號就實現了中國先進戰機的跨越式發展,一舉彌補了二十年的虧空。雖然殲-10戰機比國外同類戰機晚服役將近30年,但是我們在鴨式氣動佈局、三代機航電系統的追趕與積累,在新一代隱形戰機殲-20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不經意間實現了彎道超車。

“引進再創新”是中國航空工業除自主創新以外的另一條主線,其中變化就是從“米格”過渡到“蘇霍伊”,蘇-27的引進與中國產化對航空工業整體能力的提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蘇-27高可靠性重灌平臺,激發了工程師的無限想象力,解剖它、掏空它、填滿它。新一代雷達系統、航電系統、武器系統、動力系統通通裝進去,進而誕生了中國版“超級側衛”殲-16。同時,在蘇-27平臺上得到驗證的技術和裝置,為殲-10、殲-20等自主研發的戰機積累了技術與經驗,促進了軍事航空工業的整體發展。

​現在,殲-20、殲-16、殲-10C組成的空中“三劍客”,將是未來一二十年空中力量的中堅。殲-20是重型四代機、殲-16、殲-10C分別是重型、中型三代半戰機,重輕搭配、跨代配合、對空對地兼顧,打造密不透風的空中鋼鐵長城。“三劍客”組合再次將殲系列戰鬥機推高了世界一流水平,形成超俄趕美的發展態勢。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軍再砸10億,能否彌補與中俄的差距?俄羅斯人:不如重回談判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