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數發炮彈的轟擊下,“平遠”舷側出現了一個大洞,從艦內也冒出濃煙和火焰。即使這樣,李和仍沉著應戰,指揮“平遠”官兵反覆測試艦艏260毫米主炮,隨後發射出一顆鋼彈,直接命中“鬆島”。
在2014年之前,李默很少和別人提及自己的曾祖——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平遠”艦管帶李和。“有一次和人聊天,無意中說起自己是甲午後裔。對方的第一反應是問‘(祖上)戰死了沒有? ’答‘沒有’。對方就很不以為然,‘哦,那就甭談了……”笑談至此,李默稍微有點無奈——直到近年,越來越多的“甲午真相”浮出水面,他才能長舒一口氣:“我們終於知道,自己的祖先不是孬種,是真槍真炮跟日本人打過仗的英雄! ”
率“替補”“平遠”艦重創日旗艦
李和1853年生於廣東三水縣。史料中對於這名北洋將領少年時代的記載非常少。
光榮任務管帶第一艘中國產軍艦
1867年,李和考入福建馬尾船政學堂,成為該校的第一屆學生。在船政學堂求學期間,他結識了一批同學,這些人中有很多在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鄧世昌、嚴復、詹天佑……
1871年,畢業後的李和先是上了“建威”練船實習,不久後又被調往“揚威”艦。1889年,他官升北洋水師前營都司,並被委任管理“鎮南”炮艦。
在這一年之前的1888年1月29日,中國自造的首艘、也是亞洲首創的鋼甲軍艦“龍威”下水。這一天,清政府船政大臣朝服冠帶,親自為新軍艦行命名禮。
根據最初計劃,“龍威”被編入北洋水師,但中途一波三折,幾次發生故障,不得不緊急修整。幾經折騰,終於在1890年春天,已更名為“平遠”的軍艦才總算進入了北洋水師。不久,李和被任命為這艘中國產軍艦的管帶。
曾受輕視航速不快,被定位為防禦艦
關於中日黃海海戰,各艦戰況記述甚多,但大多圍繞主力艦而演繹。涉及“平遠”艦參戰史實的記述則相當有限。但翻閱浩瀚史料,仍不難發現“該艦雖屢遭巨彈襲擊,但未受重大損傷”,“較之外購‘超勇’、‘揚威’、‘濟遠’,似有過之”等評語。近年來,隨著史料的深度發掘,當年李和與“平遠”的故事也逐漸清晰起來。
話說當年,由於在建造過程中為強化防禦能力,“平遠”艦增加了裝甲量,再加上配置的火炮也超重,所以影響了航速,故而在北洋艦隊中頗不受待見,在作戰序列中更被定位為“防禦炮艦”——包括李和在內的“平遠”將士都心有不甘。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 9月16日,北洋艦隊護送增援平壤作戰的陸軍前往鴨綠江大東溝口登陸。而後“定遠”、“鎮遠”等10艘主力艦在口外12海里處下錨,但留下“平遠”和“廣丙”在大東溝口擔負警戒任務。 9月17日中午,北洋主力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遭遇,戰鬥打響。北洋旗艦“定遠”向留守的各艦艇發出參戰訊號,身為“平遠”管帶的李和立刻下令開足馬力,馳赴戰場。
輝煌戰績重創敵方旗艦“鬆島”
指揮“平遠”趕到大東溝海戰現場的李和,和“廣丙”互相配合,向日本旗艦“鬆島”發起攻擊。但因“鬆島”火力過猛,“廣丙”被迫撤退。而防護能力較強的“平遠”則在李和的指揮下,在彈雨中拼死衝向“鬆島”。
在無數發炮彈的轟擊下,“平遠”舷側出現了一個大洞,從艦內也冒出濃煙和火焰。即使這樣,李和仍沉著應戰,指揮“平遠”官兵反覆測試艦艏260毫米主炮,隨後發射出一顆鋼彈,直接命中“鬆島”——炮彈從“鬆島”左舷中部下甲板的醫療室斜穿而入,擊穿1英寸厚的鋼鐵牆壁,穿過中央魚雷發射室,擊中320毫米主炮塔下的機關,引起爆炸,頓時使得火炮炮罩粉碎,火炮無法旋轉。下午3時10分,“平遠”艦在李和的指揮下又用小速射炮接連擊中“鬆島”的中央魚雷發射室和桅杆,多名日本魚雷兵受重傷,魚雷管發射電路被打斷。據戰後統計,在整個黃海海戰中,日旗艦“鬆島”共中彈13發,被擊斃35人——在這些戰績中,身為“替補”的“平遠”佔了很大比重。
攻擊“鬆島”後,李和又下令掉轉炮口攻擊“嚴島”,並擊斃4人。然而,在日艦的猛烈攻擊下,“平遠”前主炮被擊中無法操作,且燃起大火,被迫退出戰鬥,駛向大鹿島附近的淺水區,滅火自救。
屈辱戰果“平遠”被俘,李和被革職
而在大鹿島附近,“平遠”又和在此搶修的敵艦“西京丸”相遇。於是,不顧自身重傷,李和急忙指揮“平遠”和“廣丙”一起向“西京丸”連續發炮。“西京丸”隨即回擊。就這樣,“平遠”、“廣丙”和隨後趕來的魚雷艦“福龍”、“左一”,在海上又掀起了一段激烈對戰。後“西京丸”僥倖逃脫。
說起來,開戰前並未被列入一線陣容,且大受李鴻章歧視的“平遠”艦,儘管進入戰場的時間較晚,參戰時間較短,但卻取得了驕人的戰績。這一方面體現了“平遠”艦自身武備和防護的先進性,同時以管帶李和為首的全艦將士之奮勇精神,也是其能取得如此戰果的重要因素。對此,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陳明福認為,正是李和率領的“平遠”艦在黃海海戰中,關鍵時刻給日本“鬆島”艦以致命打擊,北洋艦隊才避免了在此戰中就全軍覆沒。
1895年,日軍水陸夾擊威海灣內的北洋艦隊,李和又指揮“平遠”參加了威海衛保衛戰。令人唏噓的是,北洋艦隊最終戰敗,包括“平遠”在內的幾艘船艦被日軍俘獲,屈辱地入編日本艦隊。同年4月28日,李和及其他北洋水師倖存將士,因戰敗而被清政府革職。
戰後仕途一直在海軍中任職
不過,李和的海軍生涯並沒有因此結束。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才真正認識到海軍的重要性。 1897年1月,包括李和在內的一大批北洋舊將又被重新起用。李和先是出任“通濟”練艦的管帶。沒多久又被派往英國,擔任船舶監造員。1910年12月,授海軍正參領——是清廷第一次授銜的將領之一。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對“重振海軍”更加重視。相比之下,既有資歷又有威望的李和贏得了他們的青睞:海軍部在南京開辦海軍軍官學校,李和被任命為代理校長。後來他還曾擔任北洋政府海軍次長等職。
1930年8月26日,李和在北京家中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