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讓外國人在關鍵技術上卡脖子,他孜孜以求,幾十年如一日做好一件事,開創了航空領域內多個“中國第一次”。
他是中國直升機專業奠基人和技術帶頭人,組織並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併成功飛天的輕型直升機“延安二號”。他被譽為“中國直升機泰斗”,是中國航空工業領域的王牌——王適存。
1961年,他發表的“直升機旋翼廣義渦流理論”,解決了蘇聯人和美國人無法攻克的難題,被命名“王適存渦流理論”。國際航空領域第一次有了以中國人命名的著名理論。
王適存教授的奮鬥故事和家國情懷,課本上沒有,但我們心裡應該銘記和傳播。
01王適存祖籍湖南新邵,1926年生於長沙。求學年代正值抗日,他就讀的雅禮中學從長沙遷往邵陽。外族的欺辱讓他內心劇痛和憤慨,這是每一個有報國之志的青年人共同的回憶。
1944年,他中學畢業,決定報考航空系。
為什麼要讀航空系?
他對日本飛機轟炸非常厭惡,中學校園被日本飛機炸燬,教室都炸光了,所以下定決心讀航空。報考浙江大學航空工程系被錄取成為首屆學生。
在浙大,他結識了自己一生的伴侶,生物系的學妹,王韞明,也是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的女兒。
1948年,王適存從浙江大學航空系畢業,被上海龍華機場聘用擔任技術員。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他不願離開大陸。
新中國,給王適存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舞臺,他要怎麼唱好這齣戲呢?
先是回到母校浙江大學航空系任助教,成為他作為航空教育生涯的開端。一方面從事基礎理論的教學工作,課餘時間完成了“浙大風洞設計製造經過及初步測定報告”,這份報告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內第一篇關於航空方面的學術論文。
1952年10月,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浙江大學航空系、南京大學航空工程系和交通大學航空系,被調整合並獨立建院,命名為華東航空學院,校址設在南京。這個學校是中國航空工業的搖籃,也是西北工業大學的前身之一。
就這樣,王適存從杭州前往南京任教,擔任飛機系講師。在此期間,他翻譯了俄文版《空氣螺旋槳》一書,為他以後從事直升機的科研工作打開了一扇門。
021956年,王適存所在的南京華東航空學院遷往西安,更名為西安航空學院。哈爾濱製造廠決定上馬製造直升機,但缺少相關專業人才。所以西安航空學院開始籌建首個直升機設計專業。
恰好,王適存過往履歷與直升機設計相關,他搞過風洞風扇設計,又翻譯過《空氣螺旋槳》,因此成為留學蘇聯學習直升機空氣動力學的不二人選。
1957年,王適存被推薦到世界著名專業航空工程院校之一,莫斯科航空學院留學,在飛機系直升機教研室學習,師從直升機界著名學者威利德格魯貝。祖國把王適存只能送到這裡,接下來,就要看他自己的努力和領悟了。
經過四年寒窗苦讀,1961年,王適存以優異的成績從莫斯科航空學院畢業,獲得副博士學位。他在蘇聯發表的“直升機旋翼廣義渦流理論”,研究的是“旋翼周圍空氣流場特別是尾跡中誘導速度的分佈,是旋翼設計和槳葉載荷計算的關鍵。”
這是蘇聯人、美國人都還沒有解決的難題。
王適存的論文讓直升機空氣動力學專家們為之興奮,在國外被稱為“王適存渦流理論”,這也是中國航空科學家在航空領域提出的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理論。隨後被蘇聯國防出版社發表,連美國NASA都全文轉譯。
然而,直到1970年王適存才得知這個訊息,因為在這段時間,中蘇關係急轉直下,雙方正常往來均被中斷。
03王適存最喜歡一句話:“竹蜻蜓光耀萬代,直升機飛遍全球”。竹蜻蜓,中國古已有之,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玩過,只是各地叫法不同。
竹蜻蜓由兩部分組成,竹柄和“翅膀”。雙手一搓,然後手一鬆,竹蜻蜓就會旋轉飛上天空,西方傳教士驚詫於美妙,稱其為“中國螺旋”。就像中國發明了火藥,西方人根據火藥發明了大炮一樣,“竹蜻蜓”啟發了德國人,最終發明了直升機的螺旋槳。
中國人不是沒有飛天夢想。哪怕是腐朽的清政府,也在1910年於北京南苑設廠試造飛機,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前40年都沒有建立起航空工業體系。國土上空飛滿了美國、日本、德國、蘇聯的飛機,在這個領域,中國人只會簡單的維修和機體制造,奈何國家太過貧弱。
所以說,無論是當年的錢學森、郭永懷還是王適存,都期盼著中國能夠建立一個完整強大並能與發達國家比肩的航空工業。
20世紀60年代,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優先發展民族航空工業,搞原子彈、火箭,直升機能不能自己搞?什麼時候竹蜻蜓可以變成中國自己的直升機?
這些想法始終盤旋在王適存的腦海裡,“直升機我們中國搞,比人家搞更有意思。”
在他的推動下,西北工業大學設計製造了一架雙座小型直升機。1965年春,王適存接到國家任務,組織研製中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的輕型直升機“延安二號”。
父親曾教導他“一個人,一齣戲,就是一輩子的故事”。這句話,影響了王適存的一生。他熱愛直升機這個事業,一件事“不是幹一陣子,而是做了一輩子”。
直升機技術要比普通飛機複雜很多,這也是直升機出現晚於普通飛機的原因。那段時間,在夫人王韞明的印象中,王適存在家裡的時間很少,回來要麼看書,要麼就到學校裡頭,所有的時間都在寫寫寫,算算算。
沒有想到,正當研究起飛之時,卻因十年浩劫而中斷。在那個瘋狂的年代,王適存因發表“不合時宜”的觀點,被下放到農村勞動改造,“延安二號”任務下馬。
1965年,“延安二號”重新啟動研製,1967年完成全機靜力測驗。
1970年,中國直升機體制進行調整,原哈爾濱直升機製造部分南遷到江西景德鎮,成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西工大的直升機設計專業作為理論和人才支援,東遷到距離更近的南京航空學院。
命運多舛的“延安二號”也“飛”到南京。從此,南航成為王適存重新奮鬥起航的大船。
“延安二號”首飛
十年艱辛,1975年9月4日,中國人自行設計的輕型直升機“延安二號”終於飛上了藍天,震動小、噪音低,操作簡單穩定,非常實用,但遺憾的是,該型號直升機並未定型生產。
從此,在國內外學界,“王適存是中國直升機之父”的說法開始傳播開來。他非常謙虛:“說不上,我只是最早搞螺旋槳,後來又最早搞直升機,這只不過是我和同事們為國家的強大,做出的自己力所能及的一點小事。”
這項成果,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極大的推動了中國直升機自主研製事業的發展。
04王適存不僅是直升機技術專家,還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他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王牌教授”,在同事眼中,他“愛國、愛專業、愛崗敬業”,三者在王適存老師身上完美的融為一體。
王適存非常看重這一點,他是國家選派的第一個直升機專業的研究生,對於培養直升機專業人才責無旁貸:“作為教師,我培養和教育的學生,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由他主持編寫的《直升機空氣動力學》成為直升機專業的經典教材,五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他為中國培養了幾千名航空領域的學生,把自己這一棒踏踏實實地交到了年輕人手中,有的人已經成為國家直升機型號總設計師等高階人才。
改革開放以後,王適存將眼光放到全行業,他積極參與全國直升機行業的技術指導工作,開展與國際直升機界的學術交流活動。
052011年6月7日,王適存教授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5歲。
生命,並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被人記住了多少日子。
臺下,有兩位特殊的觀眾,王適存教授的夫人,92歲的王韞明老師和他們的女兒。
一幕幕的場景將母女二人拉回了那熟悉的歲月,溼了眼眶的王韞明說“他一生都在為直升機事業而奮鬥,在生病期間乃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一直念著直升機。他的願望是把我們國家的直升機事業發揚光大,能夠蒸蒸日上。”
在現在的南航校園裡,那架“延安二號”靜靜地留在那裡,見證了王適存和中國航空人飛天夢想的實現過程,作為一個鞭子始終激勵著中國人要自主努力,關鍵核心技術不能讓別人卡脖子。
西方人輕視中國人,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回懟,而是繼續努力學習和工作,直至在各個頂尖領域出現中國這個“對手”,最終成為第一名。
如果都做到第一名,把第二名和以後的人遠遠甩到後面,從此嫉妒消失,全是崇拜,因為他們連第一名的屁股都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