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朝鮮戰爭,美軍在仁川登陸上,斯大林和金日成找到中國領導人,希望中國能出兵,毛主席等中央軍委核心人物,經過衡量後,決定出動志願軍赴朝,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不過有個前提,就是蘇聯必須出動空軍和軍援(出售)。斯大林為此一口答應了。

第一次戰役落下帷幕後,志願軍陸軍武器出現了嚴重短缺,為此,毛主席在1950年11月7日給斯大林致電,請求援助36個師的步兵裝備,以應對1951年1月和2月的作戰問題。這批裝備如期交付。

第四次戰役中的志願軍,老式重機槍格外顯眼

隨著第二批志願軍大規模入朝,志願軍對武器裝備的需求急劇增加,尤其是第四次戰役前後,志願軍急需汽車、火炮、高射炮來補充後勤、加強攻堅以及提高防空,對此,毛主席在1951年5月,第五次戰役時,派出了以徐向前為代表的軍事代表團前往蘇聯商談購買60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問題。這本是一件不困難的事,然而,談判卻異常焦灼,足足持續了5個月之久,期間,蘇聯還表現了大國主義態度,蘇軍代表團什捷緬科大將還對中國代表團的一名成員出言不遜。

在武器數量提供方面,蘇聯也是大做文章,他們表示,一年之內蘇聯提供不了60個師的裝備,必須分成3年,斯大林是這樣說的:“要在一年內完成這些訂貨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一般地說也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的廠家和軍事專家認為在今年內提供10個師以上的武器裝備就是完全不可一世的。三年內可能完成60個師的訂貨,但仍然有很大困難……我曾千方百計想縮短這個期限,哪怕是縮短半年也好,但遺憾的是,經過檢查,結果沒有可能。

斯大林這番話說得可憐兮兮,那麼蘇聯真實的武備生產情況真的如他說得那樣嗎?顯然不是,在4年的衛國戰爭期間,蘇聯僅T-34中型坦克就生產了6萬輛,波波沙衝鋒槍生產了600萬支,怎麼可能滿足不了60個標準師的生產,要知道中方提出的所謂標準師配置並不高,一個師配備的步兵武器才13938支,各種炮303門,汽車262輛。(美軍陸戰一師僅汽車就達到1400輛)顯而易見,蘇聯不是做不到,而是不願意做。

二戰蘇聯強悍軍工生產

除了無法滿足訂單外,蘇聯在武器質量方面也是有所保留,他們提供的坦克是IS-2和T-34-85這種二戰產品,其中部分坦克上面還有衛國戰爭時留下的彈坑,而當時,蘇聯的T-54中型坦克和IS-3重型坦克已經大批次投入生產,並裝備部隊。他們提供的槍械主要是莫辛·納甘這種老掉牙的步兵和波波沙這種射程有限的衝鋒槍,而步兵之王AK-47則藏著掖著。算來算去,也就是米格-15和汽車方面比較大方。如果,志願軍能獲得蘇軍現役武器,那麼不說把聯合國軍趕下海,至少可以進一步重創後者,使停戰協議早日達成。

蘇聯方面之所以不這麼做,其實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徐向前與捷什緬科談判時,已經是第五次戰役的尾聲,志願軍和聯合國軍的勢態可謂犬牙交錯,誰也無法吃掉誰,一旦,蘇聯過快提供武備,那麼得到武裝的志願軍,很有可能一口氣吞掉聯合國軍,那麼戰事就結束了,這自然是蘇方不願意看到的,蘇方還寄希望志願軍在朝鮮半島牢牢拖住美軍,好減輕他們在歐洲方面的壓力。第五次戰役後,中朝與美韓雙方展開談判,蘇聯方面牢牢關注著談判的勢態,他們在莫斯科與徐向前率領的代表團商談,很多因素也是借鑑中超美韓在開城的談判。在他們看來,只有適當武裝志願軍,才能平衡雙方的勢力,不至於戰局一邊倒。所以,在中國軍事代表團努力,以及蘇方精準衡量後,蘇聯方面還稍稍鬆口,提出1951年提供16個師,其餘44個師按照每年三分之一計算到1954年。

蘇聯提供的T-34,朝戰時已落後

在武器方面,蘇聯不願意提供最新式的武器,他們也是打好了算盤,首先,他們怕新式武器外漏,會引起美軍重視,迎來新的武備競賽,這顯然是經濟實力更弱的蘇方無法承受的。其次,他們怕新武器改變朝鮮戰場上平衡之勢,讓戰爭早早結束。第三,他們不願意過度武裝中國軍隊,他們或許認為一旦過度武裝中國軍隊,那麼,這個小弟,就不容易聽自己話了。

可以說,蘇聯在整個朝鮮戰爭中,對中國的軍援是既大方,又斤斤計較,他們援助武器過程中,基本上是看戰場局勢來應變的,算盤不可謂不細,當然,他們提供了不少武器,讓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得到質一般飛越,這是我們不能忘記的。相比蘇聯的斤斤計較,中國方面表現出大無畏的大氣精神,中方從蘇聯購買了60個師,其中3個師的裝備無償贈送給了朝鮮人民,至於在朝犧牲的十數萬志願軍戰士的寶貴生命,更是武器裝備的價值無法衡量的。

39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抗美援朝最先跨過鴨綠江的是哪個軍的先頭部隊,軍長和政委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