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軍事建設在特殊時期,曾長期接受蘇聯援助,包括武器裝備、軍隊建制方面深受蘇聯影響,這其中空軍的編制方式和國土防空模式很長一段時間都帶有明顯蘇聯式風格,比如蘇聯航空兵的"師團制"編制就一直沿用了很長時間。
而相比較之下,西方的航空兵則使用的是"聯隊制",那麼也有人說這兩種編制也就是叫法上不同,畢竟國內的航空師在編制上其實就等同於"航空聯隊",但是具體而言,這兩種不同的編制在部署方式,戰術使用上還是有頗多區別的,那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兩者有何優缺點。
一、部署方式不同國內的"師團制"和蘇聯航空兵差不多,都是採用三三制,一個航空師下轄3個團,每個團下轄3個飛行大隊,大隊之下是三個中隊,一般這樣的航空師配屬有2-3個左右的場站,其中一個是主要機場,配屬有相應的後勤大隊。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國土防空中的要點,數個這樣的航空師搭配機場就覆蓋了一定的國土防空範圍,大家各管一片。
其實國內的這種"師團制"就是典型的分散部署方式,將大規模的航空兵分散在廣闊的地域,由於每個獨立部隊都需要後勤維護能力,所以後勤部隊不能由師屬直轄,而是下放到團裡,這樣2-3個場站才能分別對團級部隊進行更有效的飛機養護。
這種方式下,每個航空師下屬的3個團都能控制一定的範圍,對於當年的防禦性質的國土防空是合適的,而且蘇聯採用這種方式也是因為和國內相同,都是需要承擔廣闊空域的防空任務。
而美國的"聯隊制"則正好的相反,是典型的集中制部署,聯隊(師級)就直接下轄飛行大隊(團級)和地勤大隊(團級),在編制上戰鬥和後勤兩者等同,都直接由聯隊直轄。這樣的部署方式更適合攻勢空軍,集中力量在一個地方,而不需要分散防禦大面積的區域,否則飛行大隊離開了聯隊後勤維護就有問題了。
二、戰鬥方式區別"師團制"的分散部署和"聯隊制"的集中部署,在本質上也會讓航空兵的戰術方式有巨大區別。分散部署的"師團制"航空兵如果在戰爭中,往往是以戰術空軍的身份出現,例如蘇聯時代的航空兵就是掩護和配合地面作戰為主,而不會用於任何有戰略目的的作戰。
這樣"師團制"就很方便移動,一個方向上的部隊叢集那就給他配1-2個航空師,一個航空師3個團就繼續往下面的軍、師級配屬,而且航空團自帶後勤維護能力和場站,也不用擔心脫離師屬後的問題。當然這種戰術思維已經比較老舊,因為前線戰術空戰的機場往往是敵方重點攻擊目標,需要大量機場才能維持,那麼臨時的機場必然只有簡易跑道,現在的大多數三代半戰機都沒辦法在這種土質跑道上起飛了。而且就打擊方式上而言,把航空團分散到部隊後也無法形成空中優勢。
這是當年飛機航程太短才出現的落後戰術,如果飛機的攻擊距離和載彈量較大,則完全可以從後方安全的機場起飛,這也是為什麼西方戰機大多數非常看中航程的原因。而能夠在同一個大機場裡維護起飛,效率就高很多了,這就是"聯隊制"集中部署的優勢,所以總體而言"聯隊制"實際上進行的是遠端戰術/戰略打擊,和前線戰術空軍是互相沖突的。而且現在如果還搞前線戰術空軍,那麼殲11B、殲16、殲20的長航程隱身能力豈不是沒用了?而航空空戰思維的改變就必然導致"師團制"編制的崩塌,就算是為了適應戰機的變化,集中部署也是勢在必行。
三、具體改進方向其實這個情況我們能想到,高層自然早就注意到了。實際上通過越南戰爭,空軍已經剛看到未來前線機場在多種打擊方式下很難維持,而在海灣戰爭之後,超視距打擊、攻勢制空思想已經顛覆了二戰到冷戰時期的空軍使用方式,航空兵已不再是單純配合地面部隊發起攻擊的輔助力量,而是可以獨立承擔消滅敵方主力部隊的戰術/戰略力量,當然前提是你有足夠的多的優勢取得制空權,這都需要使用"聯隊制"的集中部署。
當然這裡還是要強調一下,到底用聯隊還是師,這只是名字問題,只要其中心戰術思想有所改變就可以了,單純的叫法不用糾結。隨著陸軍"師改旅"的推進,空軍在2012年也進行了編制改革,力求加強國內航空兵的"攻勢制空"能力。這其中最大改進就行減少一級指揮環節,將航空師直接改為"航空旅",每個旅擺脫單一的殲擊機部隊、轟炸機部隊模式,將為航空旅直接配屬轟炸機大隊、殲擊機大隊和加油機大隊,這樣就可以執行各種不同的戰術任務。而且根據實際情況,還可以在航空旅配屬額外的電子戰機大隊或預警機大隊,而相對應的場站/基地,則需要具備能夠對多種戰機進行同時維護的能力。目前,已經至少有兩個航空師轉為航空旅,一個是蘭州軍區的某殲擊機師,一個是南京軍區的。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國內大量的空域依舊需要分散部署航空兵進行防空,這樣也就不可能完全就航空師全部改為"航空旅"。未來國內的航空兵編制將是多種型別部隊共存的狀態,大量的"國土防空軍"將繼續執行以前的任務。而一部分"航空旅"則會裝備更為先進的戰鬥機和特種作戰飛機,執行復雜的戰略/戰術任務,相信未來航空旅會在新的模式下,成為國內"攻勢作戰"的優秀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