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福克E.2戰鬥機

在戰鬥機發展的早期,有一場著名的“福克式災難”。1915年4月,德國福克E.1戰鬥機開始安裝射擊協調器,固定在機頭的機槍,可穿越機頭螺旋槳射擊而子彈不會擊中旋轉的槳葉。這一技術優勢,導致德國戰鬥機在1915年佔據了全面上風,大批協約國飛機在這場災難中被擊落。

這段歷史為軍事愛好者熟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管是福克E.1戰鬥機還是機槍協調器,其實都是德國“山寨”法國的仿製品。

莫拉納·索爾尼埃H型

在戰前仿製而來的福克飛機

福克E.1,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戰鬥機。在福克E.1投入空戰前,一戰戰場上已經出現了空中交戰,但均是偵察機、校射機之間用手槍、步槍的射擊。少數安裝機槍的飛機,也只是臨時改裝,還不算是真正的戰鬥機。當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與福克E.1型出現後,“戰鬥機”或“驅逐機”這個概念才真正誕生,從而開始了一種全新武器的演化史。

但實際上,福克E.1卻是一款抄襲而來的作品。

安東尼·赫爾曼·傑拉德·福克,出生於荷蘭的著名飛機設計師,但此人卻為德國製造飛機。1910年,年僅20歲的福克就製造出了一款快速而堅固的單翼機,但不幸的是,福克的成就在荷蘭本國無人問津。最後,他在德國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當地發展出了後來著名的福克飛機制造廠。

福克E.1和莫拉納·索爾尼埃H

早期,福克自己設計製造了“蜘蛛”系列飛機,但是他自己對其並不滿意。當福克看到法國的莫拉納·索爾尼埃飛機(1913年設計)時,很快被這款飛機先進的理念和效能所折服。於是,他在1913年就搞到了一架莫拉納·索爾尼埃H型飛機,並迅速在自己的製造車間將其拆解,在模仿的基礎上很快造出了福克M.5單翼飛機。

儘管福克M.5模仿了莫拉納·索爾尼埃H,外觀非常近似,但許多技術細節是完全不同的。莫拉納·索爾尼埃H的機身是木質結構,福克M.5則改為鋼管焊接結構,並在主翼內部前方增加了強化骨架,因此主翼更加厚,爬升能力更強,起落架還加上避震器以便於在臨時機場起降。

設計師福克和福克M.5

福克M.5在1913年首次試飛,作為單翼機擁有很輕快的飛行速度,最大時速超過了130公里,比莫拉納·索爾尼埃H還要快10公里。1914年5月和6月,福克本人親自駕駛福克M.5飛機進行了多場飛行表演,展現了出生的飛行效能,尤其是非常靈敏的縱向控制,堅固而靈活的機體也更適於特技飛行。

很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德國軍隊看上了福克M.5,將其作為空中偵察飛機使用。戰爭進入1915年,空中戰鬥出現了,德國軍方開始給5架福克M.5安裝7.9毫米機槍,成為了福克E.1戰鬥機的原型。

安裝後座機槍的法國偵察機

又是莫拉納·索爾尼埃飛機,給德國送來寶貴技術

1914年10月,法國飛行員首次使用雙座飛機的後座機槍,擊落了一架德國飛機,開創了空戰使用機槍的第一個戰果。但是,這時候各國都未能解決機槍子彈穿過螺旋槳的難題,所以機槍有的配置於後座,有的配置於機翼上方,在空中很難打到靈活的飛機。

這時候,法國一名叫做羅蘭·加洛斯的飛行員開始探索“機頭射擊”的技術。他認為,只有將機槍火力置於飛機頭部沿縱軸射擊,才能確保子彈“指哪兒打哪兒”。於是,羅蘭·加洛斯與雷蒙·索爾尼埃共同研製出機槍與發動機軸同步的“機槍斷續器”。

未裝機槍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

按照設計,當螺旋槳葉片遮擋機槍槍口,“斷續器”就使機槍停止發射,葉片轉過去後再次開火。但“斷續器”的設計存在很大缺陷,因為機槍速度為600發/分,螺旋槳轉速卻高達1200轉/分,而且子彈出膛時間會有延遲,容易造成部分子彈撞上螺旋槳,把槳葉打爛。

為了保障槳葉不被打爛,加洛斯與索爾尼埃在槳葉上加裝“鋼製偏導板”以擋開子彈。但這個設計有很大風險,可能造成少數子彈被彈回,打到發動機甚至是飛行員身上。因此,法國飛機部隊根本不願意採納這種“斷續器”技術。只有飛行員羅蘭·加洛斯本人,冒險駕駛了一架改裝過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升空作戰。

安裝有“鋼製偏導板”的莫拉納·索爾尼埃N型

1915年4月1日羅蘭·加洛斯開始親自上陣,很快顯示出了新技術的威力,他本人在兩週內連續擊落三架德國飛機,迅速成為法國人的英雄。但羅蘭·加洛斯的輝煌卻只是個人的努力,協約國方面對“斷續器”進一步改進和實用化的程序非常緩慢。甚至於,部分雙座型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還裝備著後座機槍。

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雖然是第一種專門安裝機頭機槍的飛機,但“真正戰鬥機”的王冠卻被福克式奪走。

德國飛機在遭遇初期的被動打擊後,時來運轉了。

福克E.2戰鬥機

羅蘭·加洛斯的個人表演,在同年4月18日結束了。當天,由於飛機故障他被迫降落在德國陣地一側,不幸被德軍俘虜。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和“機槍斷續器”一起落入了德國人手裡。

在得到這些戰利品後,德國軍方把福克叫來,要求他在48小時內復原飛機上的“斷續器”,並在福克M.5型飛機上覆制這套裝置。結果,天才的福克敏銳地發現了法國人設計的缺陷,他在短短時間裡改進了這套裝置,將機槍與發動機軸同步的設計,改為了與槳葉同步(軸上加三個與槳葉同位置的凸起輪)。新的裝置被命名為“機槍協調器”,子彈再也不會打到槳葉上。

福克設計的“機槍協調器”

加裝“機槍協調器”的福克M.5型偵察機,也因此改名為福克E.1,該機安裝有一挺7.92毫米同軸機槍,成為世界上第一款正式意義上的戰鬥機。福克E.1,在德國共製造了54架,很快該級更換大馬力發動機升級為福克E.2,共製造了49架,隨後又推出了福克E.3和E.4,生產了300多架。

就這樣,“福克式災難”正式上演了。1915年7月1日,福克E.1戰鬥機首開紀錄,擊落了一架雙座型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讓法國人嚐到了“不識貨”的苦果。

羅蘭·加洛斯

幾乎一年時間裡,協約國在空戰中都處於被動挨打狀態。這個時期,協約國只能讓戰鬥機繼續使用不可靠的“機槍斷續器”和“鋼製偏導板”,來迎戰德國完善的“機槍協調器”。直到1916年,協約國才搞出了比福克式更好的機槍協調器。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仿製別人的技術並不是一件的丟人的事。關鍵是自己能否真正消化吸收,並在對方的技術基礎上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反過來,即使是原創的發明,如果不受重視,無法真正的實用化,那麼這個發明的價值也會大打折扣。(作者:陶慕劍)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好戰士 好人才!濠江區退役軍人全員適應性培訓開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