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鴨嘴手榴彈指的是美軍在北韓戰場上使用的MkII手榴彈。該型手榴彈為無柄式樣,彈體側面有一個保險握片,形同鴨嘴,志願軍戰場上繳獲後就稱其為“鴨嘴手榴彈”。因為這種手榴彈外殼的方格預製破片酷似菠蘿,所以在美軍中也被稱為“菠蘿手榴彈”。
Mk.II手榴彈的前身是一戰時美軍使用的Mk.I手榴彈。Mk.I手榴彈是美國參考了當時較先進的法國F-1手榴彈,以F-1手榴彈為原型改進設計的。Mk.I的外觀與Mk.II大致相似,區別在於鑄鐵彈殼表面的刻槽形狀略有不同,刻槽較淺,而且彈體底部有一個圓柱形小底座,而Mk.II手榴彈是沒有這個底座的。另外,Mk.II與Mk.I的保險握片形狀也不同。
Mk.II(左)和Mk.I(中,右)手榴彈對比
法國F-1手榴彈
Mk.I手榴彈使用一種翻板擊針引信,其基本結構是一個帶扭簧的擊針被手榴彈保險握片和頂部的蓋板蓋住,握片用保險銷閂住。士兵投彈時握住保險握片,拉掉保險銷,隨後投出,手榴彈出手後保險握片和引信頂部蓋板飛離,擊針在扭簧作用下像老鼠夾一樣翻轉過來,正好打中彈體頂部中央的發火帽,發火帽點燃延期藥管,經過幾秒鐘的延期時間後延期藥管點燃雷管,手榴彈爆炸。
Mk.I手榴彈的引信原理沒有問題,但結構上存在缺陷,由於引信頂蓋和握片是兩個零件,拉掉保險銷後擊針僅靠握片頭部掛住,此時士兵如果握彈太緊,握片可能會從彈體上滑脫,造成擊針意外翻轉擊發火帽發生危險。於是到1918年的Mk.II手榴彈上雖然仍採用翻板擊針引信,但引信結構做了改進,握片改為扁平形狀,並且與引信頂蓋連成一體,只有投出後握片才會彈飛,安全性明顯提高了。Mk.II手榴彈的引信延期時間為5秒。
Mk.II手榴彈高114mm,彈體最大直徑57mm,全重635g,裝藥量為57gTNT炸藥。該彈屬於20世紀上半葉技術水平的防禦手榴彈,靠厚厚的鑄鐵彈體炸裂後形成破片殺傷敵人,有效殺傷半徑約為10m,但一些大破片會飛得更遠,所以投彈後一定要隱蔽。
除了主用的殺傷彈外,Mk.II手榴彈家族中還有高爆彈(裝藥量更大,塗成黃色,普通殺傷彈為橄欖綠色,二戰後塗裝標準改變,高爆彈改為橄欖綠色彈體頸部塗一圈黃圈),訓練彈(有模擬的引信,投彈後延期藥管啟動,最後發出爆鳴和煙霧,塗成藍色,也用過紅色)等彈種,此外還有一種純粹的教練彈,就是個鐵陀,沒有任何可動作的機構,只用於新兵訓練。
黃色的高爆彈
左側三個是實心教練彈,左3為了擬真還有一個假拉環,左1、左2完全是鐵疙瘩。
MkII手榴彈的包裝箱為木製,每一箱5x5共25枚手榴彈,每個手榴彈放在一個類似茶葉罐的黑色紙筒內。
Mk.II手榴彈的木製包裝箱,容量25發,每個手榴彈都用黑色紙筒包裝。
在戰場上士兵攜行這種手榴彈時,可使用專門的帆布手榴彈袋攜帶,這種帆布袋分三格,每一格能放2-3枚Mk.II手榴彈。當然我們在歷史照片和影視劇中看到更多的造型是——直接把Mk.II手榴彈的保險握片卡在腰帶或者胸前,比如北韓戰爭中美軍司令李奇微就一直這個形象。
北韓戰場上的美軍司令李奇微,胸前總掛著一個手榴彈
除了徒手投擲,美軍的Mk.II手榴彈還有一種用法,就是用一個槍榴彈尾管駁接後當做槍榴彈發射。這種尾管有M1、M2兩大系列,結構大同小異,只是前方的爪子形狀不同,M1適合搭配卵圓形的殺傷手榴彈,M2適合搭配圓柱形的發煙彈。搭配Mk.II手榴彈的M1尾管主體為圓柱形,前方有一個碗狀開口,正好容納手榴彈彈體,碗狀開口往前有4片鋼板衝壓的爪子,爪子前端有衝壓出的內凹部分,可以卡在Mk.II手榴彈表面的方格凹槽裡,其中最長的一片爪子上有個套管,可以套住Mk.II手榴彈的保險握片。尾管的尾部有一環形尾翼,底部有開孔,可以套在M7、M8槍榴彈發射器上。
Mk.II手榴彈裝在尾管上的情形,注意保險握片被一個套管套住。
發射這種“槍榴彈”時,需在M1步槍槍口加裝M7槍榴彈發射器,M1、M2卡賓槍上對應的是M8槍榴彈發射器,裝配好手榴彈和尾管,將尾管套在槍榴彈發射器上,拔掉手榴彈的保險銷,此時手榴彈的保險握片由尾管上的套管固定。
用空包彈擊發後,槍榴彈尾管託著手榴彈一起飛出,在慣性作用下套住手榴彈保險握片的套管在慣性作用下後撤,釋放保險握片,擊針翻轉擊發火帽,點燃延期藥管,待5s後延期藥管燒盡,手榴彈爆炸。由於這種加裝尾管的手榴彈還是用延期的方式起爆的,所以在射擊近處目標時並不會落地就炸,而是會有一個很短的延期才爆炸。
南韓電影《高地戰》中出現了槍榴彈尾管發射Mk.II手榴彈的鏡頭
遊戲《使命召喚·戰爭世界 》中也出現了這種尾管的用法
Mk.II手榴彈定型後大量生產,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成為美軍使用數量最多的手榴彈,一直用到北韓戰爭,50年代起逐步被M26手榴彈取代,但庫存量大,所以到越南戰爭時期仍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