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是戰列艦技術發展的巔峰,日本海軍的大和級和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代表了這一艦種的終極形態。然而,二戰同樣也是戰列艦跌落神壇、走向消亡的落幕時刻。1945 年 7 月,當太平洋戰爭的程序進入倒計時之際,英美海軍的戰列艦終於過了一把當主角的癮,用數千噸鋼鐵和炸藥為即將逝去的大艦巨炮時代奉上謝幕演出,這是海戰史上戰列艦隊最後的大規模集結。
孤立無援的日本本土1945 年 7 月,血腥的沖繩戰役業已落幕,美軍搬掉了通往東京的道路上最後一塊絆腳石,下一個目標就是登陸日本本土。任何還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已經意識到,太平洋戰爭的決戰時刻越來越近了。
此時的日本列島已經是一座火焰與飢餓之島。至 1945 年夏季,美國陸航第二十航空隊的 B- 29“超級空中堡壘”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摧毀了一座座城市,東京、神戶、大阪、名古屋,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屍骸遍地。美軍航空特混艦隊的艦載機群也多次空襲沿海港口,掃蕩日本海軍的殘存戰艦。在海上,由潛艇和水雷封鎖構成的絞索越收越緊,海運線幾近斷絕,日本已經難以獲得海外資源,國內物資嚴重匱乏,戰爭機器接近窒息。即便在如此絕望的局面下,日本陸海軍的主戰派依然狂熱地鼓吹“本土決戰”,叫囂所謂“一億總玉碎”,不惜讓婦孺老弱手持竹槍去對抗全副武裝的美國大兵。
由於燃料短缺,日本聯合艦隊殘餘的艦艇已經失去了作戰能力,日軍能夠抵禦美軍登陸的力量主要是地面部隊和航空部隊,還有五花八門的特攻兵器,而神風特攻更是日軍的一張王牌。在沖繩戰役後,日本陸海軍開始有意識地儲存飛機,準備在美軍登陸本土時掀起更猛烈的“神風”,妄圖重現平安時代擊退元軍的一幕。由所羅門和中太平洋諸島一路血戰而來的美軍,對於日軍的野蠻和頑固早已充分領教,也預見到登陸日本本土的極端困難,因此在實施作戰前必須用盡一切手段削弱日軍的抵抗力量。
在持續空襲和海上封鎖之外,美軍太平洋艦隊高層決定祭出艦炮轟擊的大招,將之前執行航母護航任務的快速戰列艦集中組成炮擊艦隊,對日本海岸目標實施火力打擊。其實,此舉的真正目的是引誘日軍飛機出動反擊,好讓航母戰鬥機加以剿滅,實際上戰列艦扮演著誘餌的角色,還是為航母們打下手。
戰列艦大規模集結1945 年 7 月 1 日,美國海軍第 3 艦隊由菲律賓萊特灣起航,在“蠻牛”威廉·哈爾西海軍上將的率領下兼程北上,直驅日本太平洋沿岸。在哈爾西手中有一攬子打擊方案,除了使用戰列艦、巡洋艦實施近岸炮擊外,他麾下的核心戰力,由約翰·麥凱恩中將指揮的第 38 特混艦隊(TF38)的航母群也將展開空襲,遊弋在日本近海的美軍潛艇也會配合行動。
1945 年 7 月 10 日,美國海軍對日本本土的最後一輪火力打擊以 TF38 的空襲揭幕,大群艦載機如疾風暴雨般席捲了東京周邊地區,僅遭遇輕微抵抗。飛行員們上報的戰績包括擊沉軍艦 11 艘、商船 20 艘,擊傷軍艦 8 艘、商船 21 艘,擊落25 架敵機。然而,哈爾西對這份戰果並不滿意,他希望 16 英寸重磅炮彈能成為挑逗日本人的紅布,誘出更多的日本飛機前來送死。
在空襲東京後,第 3 艦隊繼續北進,前往本州東北海岸和北海道,由於處在B- 29 作戰航程之外,上述地區大多未受攻擊,在實施炮擊的同時,航母艦載機也將展開空襲。美軍艦隊炮擊行動的第一個目標是巖手縣的釜石,當時這座城市擁有 40000 人口和大型鋼鐵廠,由於缺乏焦炭和其他原料,鋼鐵廠的生產力已不足一半。
在北上途中,從艦隊主力分離出一支分艦隊,被賦予 TU34.8.1 的戰術編號,由約翰·沙弗羅思海軍少將指揮,該艦隊由“南達科他” “印第安納” “馬薩諸塞”號戰列艦、 “昆西” “芝加哥”號重巡洋艦和 9艘驅逐艦組成。TU34.8.1 的 3 艘戰列艦均屬南達科他級,共有 27 門 406 毫米艦炮,單輪齊射拋擲的彈丸重量超過 27噸!它們猶如一群海中猛獸般於 7 月 14日中午出現在釜石外海,戰列艦和重巡洋艦排成縱隊,進入與海岸平行的炮擊航線,驅逐艦則從旁護衛。
12 時 10 分,滾雷般的轟鳴聲迴響在本州島東北海岸,打破了炎熱夏日正午的寧靜。美軍戰列艦在 27000 米距離上以鋼鐵廠為目標打出了第一輪齊射,大約半分鐘後才從岸上傳來爆炸聲。隨後,美軍艦隊以穩定的射速開始持續輸出火力,並漸漸向海岸靠近,重巡洋艦和驅逐艦也陸續投入了炮擊。由於編隊中沒有掃雷艦艇,所以美艦也未敢過於靠近,以防觸雷。
炮擊持續了兩個小時,美軍艦隊在釜石港外來回折返六次,向岸上發射了 802 發 406 毫米炮彈、728 發 203 毫米炮彈和 825 發 127 毫米炮彈,大多數炮彈都準確地落在鋼鐵廠範圍內,激起的煙塵籠罩了整座城市,久久不散。美軍校射飛機難以觀察到地面情況,甚至進行航拍都無法判定毀傷效果。直到戰後美軍才確認釜石鋼鐵廠遭到嚴重破壞,被迫停產,至少損失了四周的生鐵產量和兩個半月的焦炭產量,有 423 名平民在炮擊中身亡。
不過,美軍的主要目標落空了,整個炮擊過程中美軍艦隊未受到任何反擊,但 5 名被日軍強迫勞役的美軍戰俘不幸死於炮擊。7 月 14 日至 15 日夜間,另一支炮擊艦隊 TU34.8.2 同 TF38 分離,駛向北海道西南海岸,這支艦隊由奧斯卡·巴傑海軍少將指揮,包括“衣阿華” “密蘇里” “威斯康辛”號戰列艦, “亞特蘭大” “代頓”號輕巡洋艦和 8 艘驅逐艦。“密蘇里”號是第 3 艦隊旗艦,哈爾西本人就在艦上親臨觀摩炮擊作戰。TU34.8.2 的目標是室蘭市,日本製鋼在當地建有兩座大型鋼鐵廠。
同夜,由 4 艘巡洋艦和 6 艘驅逐艦組成的分遣隊在本州島東北海岸搜尋日軍艦船,但一無所獲。7 月 15 日拂曉,3 艘衣阿華級戰列艦將令人生畏的炮口齊齊指向尚在晨霧籠罩下的海岸線,成噸的炮彈伴隨著第一道曙光落在遙遠的日本北方領土上,在停火命令下達前,TU34.8.2 在 26000~29000 米距離上向室蘭傾瀉了 860 發 406毫米炮彈,然而受到霧氣和爆炸煙塵的妨礙,美軍飛機依然難以進行有效觀測和彈著修正,僅有 170 發炮彈落入兩座鋼廠區域內,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其焦炭生產直到戰爭結束也未能恢復,但生鐵生產僅受輕微影響。偏離目標的炮彈給室蘭城區帶來了嚴重破壞,大量民房被毀。
英艦來援對釜石和室蘭的炮擊結束後,TF38 暫時遠離日本海岸,前往外海加油並與英國海軍太平洋艦隊主力會合,後者按照美軍規則被賦予 TF37 的戰術編號,擁有 6 艘航母和 4 艘英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7 月 17 日,英美航母對東京以北地區發動聯合空襲。當天晚些時候,TU34.8.2 再度脫離航母編隊,向日本海岸靠近,準備對茨城縣日立市展開炮擊。
艦隊指揮官仍是巴傑少將,但陣容更壯盛,除了 3 艘衣阿華級外,又加入了“北卡羅來納” “阿拉巴馬”和“英王喬治五世”號,總共 6 艘戰列艦,擔任護航的是“亞特蘭大”、 “代頓”號、8 艘美軍驅逐艦和 2 艘英軍驅逐艦。英軍戰艦被安排在美軍編隊後方,但可以獨立行動。哈爾西繼續在“密蘇里”號上觀戰,英美航母將派出夜航戰鬥機進行掩護。
英美聯合艦隊選擇在夜間實施炮擊,目標是日立市周邊的 9 處工業設施。當夜恰逢降雨和濃霧,美軍校射飛機無法起飛,炮擊艦隊只能利用雷達和無線電定位實施盲射。炮擊於 17 日深夜 11 時10 分開始,持續到次日凌晨 1 時 10 分,期間美軍戰列艦發射 406 毫米炮彈 1238發,英軍戰列艦發射 356 毫米炮彈 267發,兩艘輕巡洋艦也向日立以南的日軍海岸雷達站和通訊設施發射了 292 發152 毫米炮彈。
炮擊距離保持在 21000~32000 米之間。儘管炮火猛烈異常,但準度不佳,9 處目標中僅有 3 處遭到明顯破壞,其餘 6 處損傷輕微,倒是日立市區落彈頗多,損失慘重,加上 7 月 18/19 日夜間 B- 29 的空襲,導致日立市 79%的城區被毀。
7 月 18 日,英美航母再度空襲東京地區,主要目標是停泊在橫須賀的“長門”號戰列艦。當日夜間,美軍第 17 巡洋艦分隊的“阿斯托里亞”、 “帕薩迪納”、“斯普林菲爾德”和“威爾克斯 - 巴里”號輕巡洋艦在 6 艘驅逐艦的護衛下,由卡里·瓊斯海軍少將指揮,以野島崎的一處海岸雷達站為目標進行了 5 分鐘的短促炮擊,發射 152 毫米炮彈 240 發,但沒有命中記錄。7 月 21 日至 23 日,英美艦隊進行海上補給,隨後在 24 日至 28 日間對吳港和瀨戶內海實施大範圍空襲。
7 月24/25 日夜間,第 17 巡洋艦分隊在紀伊水道巡邏期間,炮擊了和歌山縣串本町的水上飛機場和潮岬的雷達站,炮擊僅持續了四分鐘,破壞輕微。炮擊持續7 月 29 日夜間,TU34.8.1 奉命前往靜岡縣海岸的濱松市執行炮擊任務,其陣容與 7 月 14 日炮擊釜石時相同, “英王喬治五世”號和 3 艘英軍驅逐艦以TU37.1.2 的名義參加此次作戰。
濱松市在此前的空襲中已經遭到嚴重破壞。英美戰艦各自為戰, “英王喬治五世”號於晚間 11 時 19 分在 18350 米距離上向日本樂器株式會社二號工廠展開炮擊。這座工廠當時已經轉產飛機螺旋槳,在飛機校射下這艘戰列艦在 27 分鐘內發射炮彈 265 發,儘管當晚能見度良好,仍然未能給目標造成明顯破壞。不過由於炮擊造成的恐慌導致大量曠工,迫使工廠停工。
美軍艦隊的炮擊效果同樣不理想,其目標是濱鬆機車工廠和其他三處工業設施,機車廠在炮擊後停工三個月,其餘三處設施中有兩處在炮擊前已經停產,另一處未受炮擊影響。美軍艦隊還對濱鬆的鐵路設施進行了破壞,導致火車停運 66 小時。在炮擊期間,英軍驅逐艦“水女神”號曾向數隊疑似漁船的小船開火。與先前的行動一樣,炮擊艦隊未遇到任何抵抗。值得一提的是,濱鬆炮擊是英國戰列艦最後一次向敵方目標開火。
7 月 30 和 31 日夜間,美軍第 25 驅逐艦中隊在路德維希海軍上校指揮下前往駿河灣搜尋日軍艦船,未發現目標,索性在 31 日凌晨進入海灣,對清水市的鐵路機車廠和制鋁廠展開炮擊,在 7 分鐘內發射了約 1100 發 127 毫米炮彈,雖然直接命中鋁廠,但是該廠早已停工,而機車廠未受任何損傷。
在 7 月底,8 月初,英美艦隊暫離日本海岸躲避颱風,並補充燃料和彈藥,隨後再度北上,在 8 月 9、10 日以艦載機群襲擊了本州北部的日軍機場,宣稱擊毀約 720架飛機。由於美軍誤判 7月間對釜石的炮擊未能達成效果,決定於 8 月 9 日再 次 炮 擊 該 城 , 仍 由TU34.8.1 執行此任務,該艦隊得到“波士頓”、 “聖保羅”號重巡洋艦、英國海軍“紐芬蘭”號輕巡洋艦、紐西蘭海軍“甘比亞”號輕巡洋艦以及 3 艘英國驅逐艦的加強。“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因為機械故障,缺席了此次作戰。
9 日 12 時 54 分,英美艦隊的重炮再次向釜石的鋼鐵廠和船塢開火,炮擊持續了近兩個小時,平均射擊距離為 13000米,在四次通場中發射 406 毫米炮彈 803發、203 毫米炮彈 1383 發、152 毫米炮彈733 發,最後一輪齊射由“甘比亞”號完成。在這次炮擊期間,終於有數架日軍飛機現身,立即被盟軍巡邏戰鬥機擊落 2架,其餘逃散,這是全部炮擊行動中艦隊僅有的一次遇敵記錄。
本次炮擊造成的破壞更甚上次,釜石鋼鐵廠的生鐵產能損失殆盡,遺憾的是炮彈擊中了當地的戰俘營,有 27 名盟軍戰俘身亡,另有 271名平民喪生。有趣的是,此次炮擊通過架設在“衣阿華”號甲板上的無線電天線對美國國內進行了現場直播,使得大洋彼岸的美國民眾也能親耳聽聞戰列艦的雷鳴之吼。
“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和 3 艘英軍輕巡洋艦及護航驅逐艦計劃在 8 月 13日再次炮擊日本海岸,因為該艦的機械故障仍未解決,美軍已經在廣島、長崎投擲了原子彈,作戰取消。8 月 9 日對釜石的炮擊就成為對日炮擊行動的終曲。除了水面艦艇的炮擊外,還有 2 艘美軍潛艇也參與了對岸炮擊。“馬鮁”號潛艇在 6 月 22 日自 7 月 25 日之間,先後6 次以甲板炮和 127 毫米火箭彈襲擊了日本北海道和庫頁島海岸,特別是在 7月 23 日,該艇派出一支 8 人破壞小組登陸庫頁島,在一處鐵路線上安放了炸藥,一列火車經過時被炸燬,造成 150 人死亡。“褐鱒”號於 6 月24 日炮擊了長崎縣境內的平戶市。
結語在 1945 年七八月間,英美海軍對日本海岸進行了一系列炮擊行動,其中 5次以戰列艦為主體,共有 8 艘美軍戰列艦和 1 艘英軍戰列艦參加,累計發射 406毫米炮彈超過 5000 發,356 毫米炮彈超過 500 發。戰後調查表明,盟軍的炮擊嚴重破壞了的日本鋼鐵工業,釜石和室蘭的鋼鐵廠均大幅減產,直到戰爭結束也未恢復,但是引誘日軍飛機出擊加以殲滅的目標始終未能達成。戰後,日本統計了炮擊及除空襲外其他襲擊的損失人數,共有 3282 人,約佔盟軍造成本土傷亡人數的 0.5%,其中 1739 人死亡,1497 人受傷,46 人失蹤。
調查顯示,即便是 406 毫米炮彈的破壞力也不如艦載機使用的 900 公斤或450 公斤航空炸彈,正如 TF38 司令麥凱恩中將所言,那些用於保護炮擊艦隊的飛機都能造成比艦隊本身更大的破壞。但是,考慮在當時的環境下艦隊近岸炮擊的風險較低,炮擊行動仍被認為是合理的。
相比炮擊造成的物資損失,炮擊行動的心理效果更為明顯,沉重打擊了日本民眾的士氣,即使在炮擊中受損輕微的工廠往往也會因為工人擔驚受怕、拒絕上工而導致產量下滑。對於日本平民而言,艦隊炮擊遠比空襲更令人恐懼,因為艦隊襲擊幾乎毫無預警,持續時間也更長,更重要的是,盟軍艦隊已經可以毫無忌憚地抵近日本海岸,這一事實讓很多日本人相信,戰爭已經輸掉了。
-
1 #
-
2 #
圖5不是大和號?圖6明顯法系船黎塞留,配圖不查證嗎?
-
3 #
上面那副圖不是威斯康辛,是大和
圖片哪裡來的,查查圖片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