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對珍珠港的襲擊可以說至今仍然是美國軍事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它直接導致了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儘管日軍的行動很難說完美無瑕,但誰也不能否認它在1941年12月7日這一天對美國造成了沉重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幾乎全部在其繫泊處被擊沉或嚴重損壞,美國在夏威夷的空中力量被完全摧毀。襲擊導致2300多名的美軍官兵喪生,另外1100多名受傷。最重要的是,珍珠港事件使美國人內心深處的自豪感受損,動搖了他們的自信心。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中,日本在太平洋地區所向披靡,一直到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才得以遏制它的勝勢。
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至今仍然是美國軍事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至今對其的研究仍然不斷湧現
上週六正是日本襲擊珍珠港78週年的紀念日。在過去的差不多80年的時間裡,無數人對該事件進行了研究分析。然而多數官方和民間調查都關注在試圖尋找和解釋為什麼美國在襲擊前已經能夠閱讀大量日本外交電文的情況下,依然被日本打個措手不及。儘管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很多,但考慮到美國的失敗是如此慘重,很多陰謀論理論被提出,暗指美國政府為了讓民眾同意參戰,故意知情不報,犧牲了珍珠港,犧牲了太平洋艦隊。
畫家筆下日本的“機動部隊”放飛第一波次攻擊機群(作者:約翰·哈米爾頓)
準確評估潛在的敵人威脅取決於對敵人能力的理解。如果不知道對手可以做什麼,那麼幾乎不可能預測到可能的作戰目標已經阻止攻擊的方法。在襲擊珍珠港事件中,美國海軍對日本航母的作戰能力沒有真正的了解,因此無法準確評估可能的作戰目標。不僅如此,在太平洋戰爭前夕,日本的航空母艦部隊——“機動部隊(Kido Butai)”,又稱為第一航空艦隊——的發展如此之快,幾乎沒有一個美國海軍情報機構能夠追蹤,消化化和評估這些能力。
實際上,“機動部隊”是當時真正革命性的軍事創新,因為它體現了從單艘航母作戰向多航母協同作戰的概念性飛躍。 雖然“機動部隊”的崛起只持續了大約六個多月,之後就在中途島戰役中被永久性地消滅了。但是在那段時間裡,它無出其右,鮮有對手。直到大約兩年後的1943年末,美國海軍才具有類似的能力。在珊瑚海和中途島海戰中,儘管美軍派出了多艘航母,但基本上仍是各自為戰。
日本人是如何發展出這種革命性的軍事力量呢?答案不僅在於日本方面部分天才的靈感,還有日本海軍以珍珠港為目標的瘋狂訓練所施加的巨大壓力。
“機動部隊”的建立和發展1940年,“機動部隊”概念的種子被種下。當時擔任駐英國武官的,著名航母飛行員源田實少佐看到一則電影新聞報導,顯示了一群美國航空母艦以箱式隊形編隊航行。他開始考慮能否讓多艘航空母艦承擔更多的任務,而不僅僅是炫耀力量。之後,源田實開始反覆“騷擾”一些和他志同道合的上司有關建立以航母為中心的艦隊的想法。這些人中,最重要的是當時仍是海軍少將的大西瀧治郎和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隨後,他又開始向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進言。
源田實在二戰中官至海軍上校,戰後在日本自衛隊中繼續擔任軍職
作為更大規模戰爭計劃的一部分,山本已經在計劃攻擊珍珠港。他最終決定採用源田的想法,並將其變為自己的想法。作為司令長官,他有官方的授權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決定部隊的組織架構。因此,日本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於1941年4月1日建立了一支擁有足夠航空母艦和飛機的航空艦隊,可以在戰場上完成具有戰略意義的任務。“機動部隊”不僅可以偵察,還可以攻擊敵方艦隊和敵方艦隊基地。
山本五十六
授權建立一個統一的航母特遣部隊是一回事。使它真正起作用是另一回事。日本的航空母艦過去曾經以兩艘甚至三艘的形式作戰,但從來沒有使用四艘船(很快變成六艘)一起行動。此外,他們從未真正協調一致的使用艦上的飛機。在1941年夏天,隨著戰爭的烏雲越來越近,日本人開始想辦法做到這一點。
作為整個戰法的提倡者,回國後已經升為海軍中佐的源田實接受了擔任第一航空艦隊航空參謀這一具有挑戰性的職務。現在,他的工作是將他最初的願景變為現實。該部隊的總體指揮權交給了南雲忠一海軍中將。這一選擇並不合適,因為從哪方面看,南雲並不是一個空中力量的擁躉。但是,論資排輩,南雲是下一個擔任艦隊指揮官的人選。結果,源田實不得不自己開發“機動部隊”的大部分作戰理論。為此,他必須承受住航母艦長的反對和牴觸。他們的牴觸不僅來自於要接受一個軍階更低的人的理論指導,更重要的是不願意放棄對航母艦載機部隊的直接控制。
南雲忠一併不是“機動部隊”最合適的司令人選,但在論資排隊、教條僵化的日本海軍中,它是第一順位人選
當時可用的四艘重型航母,“赤城”號、“加賀”號和姊妹艦的“蒼龍”號、“飛龍”號,組成了第一和第二航母戰隊。由新的姊妹艦“瑞鶴”號和“翔鶴”號組成的第五航母分隊,則在1941年秋天晚些時候加入。為了開展協調攻擊,有許多細節需要解決。有些是技術性的,如:航母應以什麼隊形編隊航行?應該攜帶什麼彈藥? ……其他問題則是作戰組織上的:每艘航母應該起飛多少架飛機和什麼型別的飛機以形成聯合打擊力量?應該派多少架護航戰鬥機作為掩護部隊?在海上航行和攻擊過程中應如何組織飛機?如何在空中指揮統一的打擊力量?
最早編入日本“機動部隊”的四艘重型航母,從上到下:“赤誠”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
隨著1941年夏天的結束和秋天的到來,這些問題變得更加緊迫。戰爭腳步越來越近,山本知道要實現對珍珠港的攻擊願景,必須儘快磨練“機動部隊”的戰鬥力。源田實所需要的是一個鼓舞人心的飛行指揮官,可以在空中指揮自己的部隊。淵田美津雄海軍中佐獲得了這份工作,並於1941年8月25日接任了“機動部隊”旗艦“赤城”號航母的飛行大隊長。
據說這張淵田美津雄的照片是在珍珠港事件前一天拍攝的
淵田美津雄是一個絕佳的選擇。經驗豐富,聰明而有領導魅力,他具有正確的技能組合,可以帶領一支老練的戰鬥部隊投入戰鬥。源田實、淵田美津雄和那些富有才華的中隊指揮官一起敲定了所有作戰細節,並讓部隊熟練使用那些戰法。到12月7日,“機動部隊”可以從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一個聯合空中攻擊群,並在15分鐘內完成空中編隊,飛向目標。他們可以對目標發起有組織的協調攻擊,然後重組成空中編隊,返回各自的航母。
在此期間,日本的作戰理論發展迅速。實際上,許多被海軍歷史學家認為是日本航母早期作戰“經典”特徵的戰法,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最多隻實踐了幾個月。例如,每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構成聯合空中攻擊群的飛機通常構成了所謂的“甲板預置攻擊群(Deck Load Strike)”。該攻擊編隊通常由航空母艦上的俯衝轟炸機中隊或者魚雷/水平轟炸機中隊以及一個小隊護航戰鬥機組成。這些數量在21至36架飛機之間的攻擊組可以被方便地預置在飛行甲板上隨時起飛,而不用重新排程飛行甲板。
一旦升空,每一種飛機型別——戰鬥機,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水平轟炸機——不管它們來自哪艘航母,都將由一名軍官統一指揮。但是,這種組織結構——單艘航母的載機一經升空就被納入更大的打擊群——實際上在襲擊珍珠港前兩個月,1941年10月左右才被寫入“機動部隊”航母艦長的作戰手冊。
最後一個難題是如何使“機動部隊”到達目標區域。夏威夷距離日本海軍的基地很遠,以至於體積較小的“蒼龍”號和“飛龍”號沒有到達瓦胡島周邊海域然後返航的航程。在日軍作戰計劃的早期版本中甚至決定在襲擊任務完成後將它們在夏威夷海域遺棄自沉。然而,日本人開始嘗試各種航行中加油的方法,並迅速發展出了最基本的能力。這是美國海軍所不知道的能力。這並不令人感到奇怪,因為從尚存的日方記錄中可以明顯看到,襲擊珍珠港行動實際上是第一次在實踐中使用這種能力。作為一個後備的方案,艦上的每個備用空間都裝滿了額外的燃料桶,日本的這些舉措足以使“機動部隊”到達對夏威夷的攻擊範圍內,然後返航。
日軍突襲珍珠港即返航路線圖,上半部是出發路線,下半部是返航路線。對於兩艘較小的航母而言,航程太長了
美國情報部門的失誤現在再讓我們來考慮一下追蹤這一怪獸成長髮育的困難性。假設您是一名美國海軍情報官員,等級通常較低;您可能有也可能沒有海軍航空兵的作戰經驗。通過通訊分析,海軍武官報告和其他資訊來源,跟蹤日本的航母力量並預測其作戰方式是您的工作。然而,由於您是美國海軍訓練的人員,對於航母作戰概念並沒有像日本海軍那樣經歷突破。顯然,您對航母在海戰中的主要作用仍停留在作為戰列艦的偵察掩護力量,而且它們是單艦作戰的。
就算您已經了解之前戰爭中唯一一次對艦隊錨地發起的航母攻擊,即1940年11月英國皇家海軍對義大利塔蘭託(Taranto)的突襲。但它也是由一艘航空母艦——“光輝”號(HMS Illustrious)航空母艦發起的,攻擊發生在夜間,以避免被發現(和摧毀)。“光輝”號總共起飛了21架飛機。因此,您對多航母大機群作戰仍然一無所知,因為美國海軍從未進行過此類作戰。不僅如此,據您所知,航行間補給是美國海軍擅長的事情,沒有其他人可以完成,這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夏威夷都不可能在日本的航母攻擊範圍內。
在地中海航行的英國皇家海軍“光輝”號航空母艦
如何能夠期望這樣的情報人員,大艦巨炮海軍培養出來的人,能夠在自己海軍沒有取得類似飛躍的情況下準確地預測日本人取得的進步呢?又如何能夠期望這些人可以準確預測出敵人的作戰能力?
這種失誤的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日本在阻止西方情報機構了解有關其海軍建設計劃的任何實際細節方面幾乎完全有效。一位美國海軍情報學者最近評論說;“在兩次戰爭之間的大部分時間裡,關於日本海軍作戰能力的高品質情報幾乎不存在。”如果說,美國海軍連對於像“大和”級超級戰列艦,“零”式戰鬥機,以及93型“長槍”魚雷這樣的武器系統都沒有真正的了解。那麼,缺乏有關“機動部隊”的規模大小和組成成分的確切資料也就不足為奇了。
戰前,美軍對於日本海軍裝備和戰法的情報幾乎為零。開戰初期就經歷了“零”式危機
但是除了簡單缺乏有關“機動部隊”的編成資訊外,美國海軍對於日本將如何使用其航空母艦的基本作戰理論認識也一無所知。和部隊編成、軍艦這樣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不一樣,作戰理論是無形的。通常只能通過觀察敵人的訓練演習,閱讀其專業文獻或獲取其實際作戰手冊來理解敵人的思想。但是“機動部隊”作戰理論沒有任何已發表的文章,實際上,它是隨著針對珍珠港襲擊的訓練而逐步發展完善的。此外,美國海軍是出了名的對敵方作戰理論不敢興趣。根據歷史學家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 Ford)的說法:“美國的指揮官們在當時往往不會有條不紊地關注外國在作戰理論和武器上的發展。海軍情報人員也不會被要求調查正在進行的創新,除非美國人自己也在追求同樣的創新。”
結果,大多數美國海軍對於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的評估都顯示了其平庸與虛弱。不僅如此,美國海軍還認為日本人持有同樣的看法,因此會防禦性地使用其航母力量。所有這些美國先入為主的觀念都是錯誤的,只有戰爭的傷口才能使它們迴歸正道。
9/11恐怖襲擊和突襲珍珠港有很大的相似性,美國在兩次事件中都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打擊,損失慘重
珍珠港事件也是如此。塔蘭託襲擊之後,使用一艘航空母艦的空襲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使用航母將一艘戰列艦擊沉在它的錨地也不是一個創新。新的是組建一支龐大的航母部隊,航行數千公里到達目標區域,然後在光天化日之下使用數百架艦載機同時襲擊和摧毀多個機場和一個主要艦隊基地。在日本海軍之外,幾乎沒有人能理解如此大規模,協調一致的行動。這就是使這次襲擊在心理上如此具有破壞力的原因——它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一個沒有人曾經想到的敵方所擁有的強大能力。
儘管也有兩撥攻擊,英軍突襲塔蘭託總共就從一艘航母出動了21架飛機
值得注意的是,珍珠港事件和9/11事件之間的另一個相同之處是尋找替罪羊和陰謀論的發展。為超出正常思考範圍的痛苦和屈辱的失敗尋找潛在的原因是人類的天性。這種需求似乎是普遍存在的,並導致多年來永無休止的有關珍珠港事件和9/11襲擊的新錯誤理論——畢竟,這兩次攻擊都具有一些難以解釋的奇妙元素。
但是,這種對外因的搜尋掩蓋了普遍的、令人不快的真理——即使是龐大,老練,專業的軍隊也幾乎不可避免地會遭受不可預見的失敗。有些很大,有些很小,但它們確實發生了。無論您所處的位置在哪裡,對手的分析有時都會更深一層,或者擁有您從未想到的能力。這是戰爭的永恆不變的真理。當敵人這樣做時,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令人難以釋懷的震撼。特別是當對方已經完成了你還沒有開始的重大概念性飛躍時,這些感覺尤為強烈。這就是德國的“閃電戰”給各國陸軍,日本的“機動部隊”戰法給各國海軍帶來的衝擊。
從某種意義上說,美軍是一支非常善於學習的軍隊。這支1944年的快速航母特混艦隊已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幸運的終結最後,儘管“機動部隊”擁有非凡戰力,但它卻沒有給日本帶來最終的勝利。實際上,日本人自己似乎都不清楚自己創造的怪物的性質,以及如何最好地使用它。戰爭爆發後的六個月內,日本海軍糟糕的戰略最終導致了組成“機動部隊”的航母戰隊分兵作戰,首先是在珊瑚海戰役中,然後是在中途島戰役中。也正是在後者期間,日本海軍的“機動部隊”被徹底擊敗,四艘參加了珍珠港襲擊的重型航母被擊沉。日本在戰爭早期主力作戰艦隻,特別是航空母艦上的,壓倒性數量優勢就此消除。此後不久,美國在生產上的優勢進一步鞏固甚至很快翻轉了雙方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力量對比。
由於戰前的分兵,只有四艘航母的“機動部隊”在中途島全軍覆沒。這對日美都是一個“幸運的終結”
之後,美國海軍接過了大型航母突擊群的概念,並最終通過使用航行中後勤補給和前進部署的維修設施創造了無敵的神話。1944–45年期間,美國海軍使用的航母特混艦隊在各方面都要比日本的“機動部隊”強很多,就像後者對於“光輝”號航母對塔蘭託發起的單艦襲擊一樣。從這方面講,日本海軍在1941年無可爭議的艦載航空兵作戰能力所帶來的震撼催生了更加致命的軍事力量。
現代美國超級航母作戰群,圖為“亞伯拉罕·林肯”號航母作戰群
參考文獻馬克·佩蒂(Mark Peattie),《旭日東昇:日本海軍航空兵力量的崛起,1909年-1941年》(美國海軍學院出版社,2001年)高登·W·普蘭奇(Gordon W. Prange),《酣睡的的黎明:珍珠港不為人知的故事》(麥格勞-希爾出版社,1981年)喬納森·帕夏(Jonathan Parshall)和安東尼·塔利(Anthony Tully),《破碎的劍:中途島之戰不為人知的故事》(波托馬克書籍出版社,2005年)唐納德·戈德斯坦(Donald Goldstein)和凱瑟琳·狄龍(Katherine Dillon),《珍珠港事件文獻:日本的內部計劃》(布拉西出版社,1993年)珍珠港襲擊聯合調查委員會的聽證詞(美國政府印刷局,1946年)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 Ford),《難以捉摸的敵人:美國海軍情報機構和日本帝國艦隊》(美國海軍學院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