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遼寧號航母服役以及中國產航母開始建造了之後,不少的國家都受到了不小的刺激他們不是開始進行所謂的反擊計劃就是謀求建造自己的航母,而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於是為了對抗他們想象中的“威脅”他們就開始了新一代反艦導彈的研發,但出乎他們預料的是新型導彈因為技術難關遲遲無法攻克導致他們開發的新型導彈還沒有完成開發就已經落後,而我們的新一代導彈就成功的將他們給予厚望的決勝導彈送去回爐重造了。
隨著現在反導防空技術的進步老舊的亞音速反艦導彈和上一代體型龐大的超音速導彈已經很難負擔現在的反艦任務,所以新一代的導彈逐漸的走上了兩條技術路線,一個是隱身亞音速高拋彈道長射程的路線,另一個則是採用全新發動機或者組合動力的超音速導彈路線。而在路線的選著上日本和我們一樣選擇了超音速路線,畢竟亞音速導彈再怎麼隱身,在現在這個綜合感測器以及戰場資料鏈到處都是的時代,對於日本這種作戰體系並不健全的國家來說想要用這些慢吞吞的東西擊中敵艦的確有點痴人說夢,所以想要得到一錘定音的決勝導彈還得把技術指標定放在超音速上。
掛載鷹擊12的轟6
但在隨後的研製之中他們卻低估了超音速導彈的研製難度,由於速度越高空氣阻力越大的關係,採用低空突防的超音速導彈在稠密大氣中航行的阻力遠超亞音速導彈,這就使得導彈必須用大過亞音速導彈數十倍推力來維持較高的航速,這種超大的推力就意味著燃料的極速消耗,如果無法提高發動機的效率,燃料儲備有限的導彈射程就將被嚴重壓縮,想要增加射程那就只能增加燃料的儲量,而這就是上一代長射程超音速導彈體積巨大的原因。
由於日本開發ASM-3導彈在發動機效率方面始終無法得到提高,而日本又要求這種導彈必須能由飛機掛載導致體積重量受限,所以這款導彈的射程一直被壓縮在100KM左右,離設計最初的設計指標150到200KM還差得遠。但好巧不巧這時我們的鷹擊18和鷹擊12型導彈就在他們極速無法突破的時機傳出服役的訊息,這兩款射程動軌400KM以上的導彈讓日本這款決勝神彈還沒出生就已經註定落後。由於即使達到現有設計指標日本的ASM-3反艦導彈也難堪重任,所以日本方面便修改指標要求這款導彈必須進行增程,其射程必須達到400KM左右才能應對全新的危機。這一下就判了這個導彈的死刑,本來發動機技術突破就希望渺茫現在還把技術指標提高一倍那更加是遙不可及,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論證之後日本覺得現在的技術實力不足以開發這種導彈,於是這款曾經被基於厚望的導彈終於壽終正寢了。
不知道日本方面還有沒有一個像心神戰鬥機那樣階段研發計劃,如果有的話不知道他們看到我們最新射程2000KM的長劍100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