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據《戰區》網站介紹,美軍近日在美國本土進行了一項奇怪的測試,參與測試的陸軍炮兵部隊在空軍F-35A隱身戰鬥機的引導下,摧毀了一個模擬目標。常規炮兵的打擊範圍不超過一百公里,而F-35A的基礎作戰半徑遠超一千公里,用更快更強的空中打擊平臺去引導一個更弱的地面單位,似乎優點不可理喻。倘若從體系作戰的角度去思考,這番匪夷所思的操作背後其實暗含美軍“一盤大棋”。

這場特別的測試是美軍聯合攻擊戰鬥機整合實驗的一部分,簡單說就是F-35戰鬥機能力拓展實驗的一部分。眾所周知,美軍一直在宣傳F-35作為體系作戰關鍵節點的革命性作用,這次試驗就是驗證。實驗在新墨西哥州的多納阿納靶場進行,該靶場是隸屬布利斯堡訓練中心,來自陸軍第一裝甲師炮兵團M109A6“帕拉丁”155mm自行榴彈炮和來自空軍第59測試和評估中隊的一架F-35A連同一批支援單位參加了測試。根據軍F-35A提供的目標資訊,M109A6成功摧毀了一個模擬防空系統的靶標。

在這次測試中,F-35A始終保持隱身狀態,並未主動接戰,在探測到預定目標後,引導地面炮兵開火消滅靶標。這是一種全新的作戰概念,即隱身戰機不僅僅充當一個打擊平臺,而是成為體系節點,既可以選擇主動交戰也可以選擇將資訊傳遞出去,選擇更適合的打擊方式來消滅目標。這種作戰概念對於美軍來說很有價值,美軍在未來可能的武裝衝突中,必須面對擁有密集綜合防空網路的對手,而F-35A和M109A6此次測試的作戰網路,將來可以擴充套件到其他作戰平臺,包括無人機和新型遠端火炮和戰術導彈系統。

利用飛機為地面炮兵指示和引導作戰並不是什麼新鮮概念,早在飛機投身戰場之初就已開始運用,只不過現在炮兵觀測/校射飛機的角色多半由成本更低的無人機來扮演,F-35A此次測試,多少有點復古的風味。和傳統的炮兵觀測/校射飛機不同的是,F-35A作為目前最優秀的空中戰術打擊平臺,其本身就擁有極強的態勢感知和隱身能力,向下相容此類任務是信手拈來。相比只擁有光學觀測能力的炮兵觀測/校射飛機,F-35A可以利用其AN / APG-81雷達,電光瞄準系統(EOTS)和AN / AAQ-37分散式孔徑系統(DAS)等多種手段進行偵察,這使得F-35A不僅能對各種目標進行識別,還能對各類電子天線/發射器進行分類和地理定位,包括與防空和火炮以及通訊節點相關的雷達。然後F-35A可以將該收集的影象和其他資料融合在一起傳送給其他戰術飛機,地面單位或後方的指揮中心,使其他部隊得以更全面地了解周圍的戰場以及潛在的威脅。

F-35的介入,再次給予了地面打擊系統打擊效率的一次飛躍,第五代隱身戰機提供的加持遠非計算機化瞄準系統,GPS輔助和制導彈藥等系統可比擬。不聲不響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早在2018年的一次演習中也證明了這一點,陸戰隊利用F-35B提供引導M142高機動火炮火箭系統(HIMARS),用一枚226mm火箭彈摧毀了一個模擬靶標的集裝箱。相比陸戰隊的閉門試驗,陸軍和空軍在新墨西哥州多納阿納靶場的測試繼續向前邁了一步,展示了地空團隊如何協同工作以執行壓制敵方防空系統的任務,而這過去往往由空軍的戰術飛機來完成。

F-35常被描述為“ 踹開大門 ”( "kicking down the door")的角色,它利用隱身和電子戰能力提前壓制地方的綜合防空系統的工具,以為後續非隱身戰機的攻擊鋪平道路。無論是空軍還是海軍抑或是陸戰隊的F-35B,目前都在不停完善防空壓制的武器庫,整合的彈藥包括AGM-88G高階反輻射導彈,

AGM-154 聯合防區外武器,GBU-39 / B小直徑炸彈(SDB)和GBU-53 / B“風暴突襲者”。雖然武器庫不斷充實,但F-35還是有煩惱,首先是在高威脅環境中“踹門”的時必須保持隱身狀態,這意味著它必須慎用主動探測系統,且只能在彈艙內攜帶武器,這就限制了它的交戰能力。在和其他單位分享目標資訊後,F-35就可以引導炮兵,戰術導彈部隊等單位來清除威脅目標,最大程度上利用了體系的優勢,除了避免自身暴露以外,F-35也不必頻繁使用自己的有限掛載,將這些武器用來應對更緊迫的威脅,即便掛載的彈藥告罄,F-35依然可以利用自身的續航力和資訊感知能力持續為後方打擊單位提供指示,大幅度提高了一個任務架次內的打擊效率,而這這些顯然是目前的無人機難以做到的(生存能力和快速專場能力都不行)。

新墨西哥州這次測試中,F-35A和M109A6的配合相當成功,再度驗證了美軍網路中心戰法的可行性,但也暴露了不少不足之處。在測試中,從從F-35A發現目標到M109A6摧毀目標的整個殺傷鏈耗時達到10分鐘,期間還需要使用多個不同的網路和資料鏈路,這樣的效率在打擊時間敏感目標時,還有所不足,而複雜的資料鏈銜接無疑也降低了這個殺傷鏈的可靠性。在這次演習過程中,美軍一次性評估了八個不同的網路系統,以在隱形戰鬥機和地面部隊之間共享資訊。美軍下一步的重點或許將是三軍資料鏈和網路系統的整合,但這也非一日之功,美軍資料鏈發展一直領先世界,但長期的閉門造車也使得各個軍種乃至各個作戰平臺的資料鏈系統極為複雜且難以相容,美軍目前面臨的體制問題顯然要比技術問題更加棘手。

F-35A和M109A6的配合只是小試牛刀,一旦這套作戰體系成熟,相匹配的打擊平臺可以無限拓展,F-35A可以換成E-3C預警機,E-8C戰場管理機這樣的常規偵察平臺,也可以換成隱身無人機乃至B-21隱身轟炸機這樣的打擊平臺;而地面上的M109A6榴彈炮則可以換成更為強大的戰術導彈系統,甚至是規劃中的陸基中程導彈,聯想到美軍今日連續兩次進行中導測試,這套系統的威脅就越發明顯。除了空基和陸基,就連海基平臺也能參與進來,F-35C和F-35B艦載機完全可以引導海基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來完成打擊。

一架F-35A在防空節點上引導一門M109A6進行一次炮擊,看似一個小小的測試,卻很有可能是開啟全新戰場模式大門的一次嘗試,這隻“蝴蝶扇動翅膀”代來的變革,將成為美軍能否繼續領先世界的核心要素之一。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無託槍無法解決人機工程問題嗎?這是否是無託結構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