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承認,二戰中美國的造船能力屬於怪獸級的:百餘艘護航航母、十餘艘艦隊航母。但美國真正的產能,是體現在另一個東西上:自由輪(Liberty ship)。
這是一種滿排15000噸,載貨量10000噸的商船。1941年至1945年不足4年時間裡,18家美國船廠共生產了2710艘這樣的商船,平均下來是一天兩艘的速度。
且不說飛機航母那些高科技的東西,這2710艘船用的鋼材就得1300萬噸之巨。這麼一大坨東西,就算不做船,光是做鋤頭都能把日德兩國翻好幾遍的吧?呵呵。題外話就是美國佬如果真的要稱霸世界,戰後什麼飛機大炮核彈啥都不用,就1200萬大軍每人一把鐵鍬都能把墨西哥填到墨西哥灣裡去得到兩個墨西哥吧?
這裡就說說這自由輪的來歷。
其實,老師畢竟是老師,這船是英國人設計的。
1846年,英國湯普森父子公司(J.L. Thompson & Sons)在桑德蘭成立。老湯普森(Robert Thompson)1797年生於桑德蘭,他老爹是非常厲害的船長,拿的執照可以在英國的世界任何地方掌管任何型號任何噸位的船隻,而且這執照沒有時限。
家學淵源,老湯普森十來歲就開始在船廠當學徒,跟師傅們一起曾經在四十天的時間裡造出一艘帆船;自己開廠之後的第一單,是8個人在三個月內造出一艘雙桅12樑(跟龍骨平行的那種東西,不知道學名叫啥)的珍珠號,賺了300英鎊。
1935年,船廠設計製造了大使號(Embassage)商船,這就是將來自由輪的原型。大使號沒什麼特點,唯一突出的設計就是使得建造速度更快。所以,湯普森船廠造船的速度也是有淵源的。
題外話就是什麼東西都是有傳承的,就像湯普森家做木帆船做的快,做鐵甲蒸汽船也做的快;普惠、羅羅的活塞發動機做的好,噴氣時代也是業中翹楚。
這時候的湯普森船廠有多成功,查不到,但二戰的時候英王喬治六世跟丘吉爾都曾經到這船廠參觀指導,想必是不會太小。
英國物資大量依賴海外殖民地,所以1940年的租借法案中,商船當然就成了重中之重。考慮到當時英國缺油的狀況,丘吉爾下單的時候特地要求用燒煤的鍋爐。
美國參戰之後,在湯普森的設計上做了一些改進,一方面是為了適應美國的作業習慣,另一方面,就是為了大規模製造。
定下來的自由輪主要是三大特點,而這些特點,無一不是為了速度:
焊接
當時普遍認為焊接技術在造船業上的應用並不成熟,所以船體大多采用鉚接技術。但鉚接需要大量的人力時間,大約佔了整個貨輪製造人力的三成。美國人之所以有底氣改焊接,一是自認技術好,二是不要求壽命-------設計壽命為五年。
這想法確實不一般,因為二戰就是在五年內結束了。
模組化
一艘船就那麼大,並行工作受空間限制,也受電力限制。那麼,將一艘船分成10段,先分段建造最後再組裝焊接的話,空間、電力的限制就不復存在。
這種流水線的作業方式,福特汽車在20世紀初就已經成功實踐,現在不過是用在造船上而已。
動力配置
採用蒸汽渦輪當然好,效率高速度快,但渦輪的製造要求太高,產量能不足。所以,自由輪採用的是清一色蒸汽活塞發動機,這種三缸(高、中、低壓)發動機是50年的老古董-------19世紀末的產物。
機床進步的再慢,對付50年前的老古董還是沒問題的,當年的高精尖早已變成了大路貨。不過在鍋爐燃料方面,倒是淘汰了煤炭改燒油,德州石油多的是。
基本上,就是以上三點促成了自由輪批量生產。當然了,鋼鐵業的擴張也必不可少。
1941年9月27日當天,全美各船廠共有14艘自由輪下水,羅斯福主持了第一艘,帕特里克.亨利號(SS Patrick Henry)的下水儀式,儀式上他引用了國父之一,帕特里克.亨利1775年的名言“不自由,毋寧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的名言。
於是這2710艘船便有了個名字:自由輪。
但自由輪的製造也不是沒有問題。
急速擴張的產能,需求的是大量熟練勞工,這是一兩天甚至一兩年都滿足不了的,更何況男子在戰時大量應徵入伍。所以自由輪的製造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非熟練勞工跟女工。最終的結果是大小毛病不少,其中三艘直接是無徵兆地突然斷裂沉沒。
不過相比2710的產量,再考慮到時間的緊迫性,這樣的概率還是可以接受,俺覺得。另外,雖然設計壽命是5年,但直到現在,還有四艘沒拆,做了博物館什麼的。
考慮下節要不要說說三大車廠做飛機坦克的事,也許吧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