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殲轟七的光電瞄準吊艙
老闆說,這年月不掛個光電瞄準吊艙,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
不久前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羅斯具備自行生產640*512紅外焦平面陣列的能力,這樣俄羅斯成為繼美、法、中之後第四代具備生產新一代坦克熱成像儀的國家(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
從中國有關民用紅外廠商的資料來看,製冷型640*512這個級別的紅外焦平面陣列中國早就能夠生產,技術更復雜的非製冷型焦平面陣列也實現了技術突破,具備量產能力,更大規模的焦平面陣列也完成研製,進入實用,這個局面不禁讓人感慨萬千,當年中國從前蘇聯引進紅外製導空空導彈及相關器件,現在卻實現了對俄羅斯的超越。
早期戰鬥機用IRST來彌補雷達下視能力不足
中國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著手發展機載光電探測系統,起初的目標是彌補機載雷達效能不足,特別對低空目標探測能力不足的問題,如配備在殲擊機上面的航2甲紅外探測系統,它採用點光源體制,靈敏度、抗能力較低,因此探測距離近,並沒有得到廣泛的運用,但是卻為中國產機載光電系統的研製積累最初的經驗。
與此同時,機載光電瞄準吊艙的發展也被提上日程,考慮到當時國內在紅外技術領域技術基礎薄弱,所以最初國內研製的光電瞄準吊艙是比較簡單的電視/鐳射吊艙,前者採用了模擬器件,比較簡單的邊緣跟蹤體制,效能比較低,在研製出早期的樣機之後並沒有進一步的發展。
進入90年代之後,有關單位為強-5戰鬥機研製了新一代電視/鐳射跟蹤系統,它採用了新一代裝置和元器件,如用CCD攝像機、新型鐳射器件件,既提高了探測距離,也降低了系統的體積和重量。
強-5L機頭下面配備有新一代電視/鐳射吊艙
80年代之後隨著國家經濟技術實力的改善,國內在熱成像儀的研製方面取得了空破,研製成功第一代熱成像儀,它相當於國外第一代熱成像儀的水平,採用線列陣,機械掃描體制,光導型器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中國產第一代熱成像元件,用於機載紅外探測、光電瞄準吊艙等系統,例如607所利用第一代熱成像元件研製成功中國產低空導航吊艙,成功獲得了國內第一張紅外夜視導航影象,這是國內光電吊艙的一個突破,與此同時613所在光電瞄準吊艙等方面也取得了進展。
採用第一代焦平面器件的藍天低空導航吊艙
採用第二代焦平面器件的前視紅外探測系統
由於國家當時經濟技術實力和工業基礎限制,中國產第一代熱成像元件存在較多的不足之處,如光導器件每一路有一個前放,系統體積和重量較大,另外採用非連續製冷系統,製冷時間短,影響系統的靈敏度和探測距離。
90年代之後,國內繼續在相關領域向前推進,考慮到巨大的經濟利益,國外廠家逐漸解除了對中國熱成像儀的禁運,當然國內只能採購到早期和靈敏度較低的民用級別的熱成像儀,工業級別和軍用級別仍舊禁運,在引進技術與自行研製的基礎上國內完成了第二代熱成像儀的研製,從相關資料來看,國內第二代熱成像儀的發展借鑑了法國的模式,採用了288*4陣列,配備了微型斯特林製冷系統,整體效能有了明顯的提高,利用新一代熱成像元件,國內相關單位完成了夜晚低空導航吊艙、光電瞄準吊艙的工程化研製,並且配備在殲轟-7飛機上面進行試飛,與此同時國內相關單位還研製了320*256規模焦平面陣列器件。實現了電子掃描,也就是凝視陣,與機械掃描陣列相比,它去掉了機械掃描機構,降低了體積和重量。
國內廠商推出的620*480和312*256兩個規模的焦平面陣列
進入新世紀國內經濟技術實力迅速上升,工業基礎更加厚實,推動相關單元在紅外、半導體領域的發展,根據電子元器件手冊,國內相關單元在本世紀初突破了640*512規模的焦平面陣列,以此為基礎發展了新一代中國產熱成像儀元件,提高人民解放軍的夜視和夜戰能力。
在此基礎上國內又完成了非製冷640*512規模焦平面陣列的研製。目前這個規模的中國產焦平面陣列已經投放民用市場,並且獲准出口,針對探測系統,國內相關單位繼續向前,開始研製百萬畫素級的焦平面陣列,如國內相關單位曾經展出的2000*500短波焦平面陣列,用於遠端探測、預警等領域,它的實用將會進一步增強人民解放軍的夜戰能力。
國內推出的2000*500焦平面陣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