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發生的對越反擊戰中,我軍炮兵與步兵在戰爭中表現神勇,為我方最終取得戰爭勝利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在這場戰爭中,我軍坦克部隊在戰場上的表現卻鮮為人知,相比於獲得廣泛讚譽的炮兵他們也較少被提及。似乎他們是這場戰爭中的配角,而在描寫這場戰爭的一些文章中,我軍步坦協同作戰時所表現出的欠缺和不足更是屢屢被詬病。
其實,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這場中越之戰中,我軍坦克部隊不但起到了衝鋒陷陣的排頭兵作用,還在一些戰役的攻堅階段表現出其他兵種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而在中越戰爭的重要戰役——高平之戰中,我軍集中了300輛坦克,與越軍展開了一場規模巨大的坦克攻擊與反坦克作戰。在這次激烈的對決中,我鋼鐵洪流將越軍設定的一切阻礙都輾壓在履帶之下,展現出無堅不摧的巨大力量。
在中越戰爭準備階段,我軍在兩國邊境線集結了大量的火炮和重灌甲部隊,其中各式坦克更是有多達600多輛,越軍在戰前分析時,越軍的指揮員就認定在這場即將開始的戰爭中,中國軍隊將必定倚重坦克部隊和大口徑火炮的力量。
在越軍看來,越南在諒山、高平及老街地區,依地形和山體修築有各種堅固的防禦設施,巖洞暗堡密如蜂巢,隱蔽的戰壕坑道縱橫交錯,各種火力構築了數道密不透風的火牆。而且越軍對所擁有的實戰經驗頗為自信,越軍指揮人員認為越軍在與中國缺乏經驗的步兵的對決中,佔有優勢。
越軍認為,在近乎完美的防禦設施和充滿實戰經驗的越軍面前,中國軍隊想要不斷地向前推進,只能依靠坦克部隊和炮兵的力量。
但越南境內叢林密佈,山巒河溪縱橫,適宜裝甲部隊通行的道路不多。於是,越軍做出針對性的部署,在中國坦克部隊必將透過的朔江到重慶的每一條道路上,都佈置了數層反坦克火力。越軍佈置的各種武器除了大量的反坦克火力,還配備有對付中國步兵的輕重機槍,另部署有平射炮和高射炮為越軍提供壓制火力。
越軍認為,強大的反坦克火力可以形成對中國坦克的阻擊,陣地和各種暗堡中的密集火力用來消滅配合坦克作戰的中國步兵,越軍自信地認為,這種部署足可以戰勝世界上任何強大的坦克部隊。
但令越軍萬萬沒想到的是,我軍針對越軍的防禦部署制定了大縱深長途穿插的戰略。一方面在道農、朔江正面對越軍展開強攻。同時主攻部隊從靖西和龍州兩路挺進高平。
東南龍州的兵力則一路由水口關開啟缺口,直插廣州,另一路突破布局關,直插東溪。
在越北山地密林遍佈,河溪縱橫、雨多霧大,道路崎嶇,這種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的艱險複雜地形上,我軍裝甲部隊在地形複雜、敵情不明、阻擊重重的艱險情況下奮勇上陣,攻堅克險,橫掃越北,此舉完全出乎越軍的意料。
戰爭期間,我坦克部隊協同步兵突破越軍防禦縱深達20-70公里,攻克了高平、朔江、復和、同登、諒山、祿平、谷柳、保勝、老街、柑塘、孟康、沙巴、封土等防禦重鎮,共作戰70餘次。擊毀擊傷越軍坦克14輛、裝甲車2輛、火炮108門、汽車56輛、火箭筒和反坦克火箭150多具,繳獲越軍坦克1輛,摧毀越軍火力點1010多個,炮兵陣地9個,打出了打出了國威,打出了我裝甲部隊的軍威。
在佈局關方向展開突擊的我攻擊部隊集中了42軍124師、125師、126師和43軍129師共4個步兵師,後又補充預備隊54軍152師,在兩個軍屬坦克團和一個獨立坦克營及優勢炮兵的火力支援下,在極為艱險的複雜地形上,克服重重困難,突出奇兵,先後攻下七溪、脫浪。
此後一方面佈下阻擊陣地防止諒山的越軍增援部隊,另一方面在主力佔東溪後沿4號公路揮師北進,兜住高平的後路,配合其他部隊完成對高平的包圍,最終全殲越346師。
我軍各攻擊部隊將坦克、步兵與炮兵三個兵種混編在一起,以坦克作為主戰武器,用坦克上的重炮攻擊越軍的防禦巖洞和暗堡,為步兵清除越軍的阻擊火力。
在推進時,坦克衝鋒在前,步兵緊隨其後,炮兵在後面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
我軍的坦克部隊與步兵在此次戰役中還積累了大量協同作戰經驗。在戰役的初始階段,由於我軍裝甲運兵車的數量較少,步兵在配合坦克作戰時一般搭乘在坦克上,每輛坦克上步兵搭載的人數過多,導致在遇到襲擊時出現傷亡較大的情況。後來隨著實戰經驗的增長,坦克部隊與步兵的協同越來越好,在遇到越軍阻擊時,坦克馬上以炮火予以壓制,步兵則下車消滅敵人,在遇到需要搶修道路與橋樑時,步兵排除障礙,坦克則提供炮火掩護。
在高平的大縱深穿插戰役中,步兵沿路對山頭越守軍實施拔點作戰,坦克則以火炮和高射機槍分工打擊高處的越軍火力點進行支援,與步兵緊密配合,有力地保障了穿插任務的完成。
在79年中國坦克部隊赴越作戰期間,還與越軍坦克進行了正面對決,這次坦克戰發生在諒山攻堅戰中。
1979年3月2日,解放軍第55軍軍坦克團4連奉命在奇窮河鐵路橋沿河岸開闢火炮陣地,以支援步兵強渡奇窮河,進而拿下整個諒山市。
3月4日上午6時50分,解放軍發起了衝擊。越軍為阻止我軍進攻,以坦克和火炮展開猛烈阻擊。在發現越軍坦克陣地後,我坦克4連立即對連部坦克進行了火力分配,在鐵路橋右側的5輛坦克集中火力摧毀敵人炮兵陣地,在鐵路橋左側的4輛坦克,則向越軍坦克陣地發起攻擊。
在幾輪齊射後,鐵路橋右側的我軍5輛坦克將越軍火炮陣地徹底摧毀。之後全連坦克一起炮擊隱蔽在掩體中的越軍坦克。
我軍主戰的62式坦克裝備有鐳射測距儀,在高科技火控裝置的指引下,我軍坦克射擊精準,命中率奇高,越軍坦克完全處於被動挨打境地。有些坦克甚至連身上的偽裝網都沒有撤去,車都沒有動窩就被消滅在原地。
15分鐘後戰鬥結束,在此次坦克對決中,我軍擊毀擊傷越軍坦克11輛,完勝越軍。
79年對越反擊戰期間,我軍在東線和西線投入裝甲兵部隊共計7個團和2個營,即:
第41軍坦克團、第42軍坦克團、第43軍坦克團、第54軍坦克團、第55軍坦克團、廣州軍區獨立坦克團、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成都軍區獨立坦克團2營、北京軍區坦克1師自行火箭炮營。
各參戰坦克團坦克數量及坦克型號:
第41軍坦克團(62式輕型坦克105輛)
第42軍坦克團(62式輕型坦克106輛)
第43軍坦克團(59式中型坦克80輛)
第54軍坦克團(T-34中型坦克80輛)
第55軍坦克團(62式輕型坦克107輛)
廣州軍區獨立坦克團(63式輕型水陸坦克80輛)
昆明軍區獨立坦克團(62式輕型坦克102輛)
成都軍區獨立坦克團2營(62式輕型坦克37輛)
參戰坦克總數達到了697輛,為保障各坦克部隊作戰,還隨行有一個營和一個連的坦克修理人員,參戰的各坦克部隊官兵達1400多人,創造了我軍裝甲部隊發展史上的紀錄。
我軍的坦克在激烈戰況下,經受住了考驗,總體表現良好,其中尤以59式中型坦克和62式輕型坦克的表現尤為突出。
我軍59式中型坦克裝備有1門100毫米線膛炮,1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和2挺7.62毫米機槍,車體正面和側面的裝甲較厚,具有良好的抗彈能力和較強的火力。在對越反擊戰中,59式中型坦克表現得非常突出,在火力方面,100毫米坦克炮威力巨大,在實戰中可迅速摧毀越軍的裝備和堅固工事,坦克上的三挺機槍既可分散射擊,也可構成交叉火力網,可對不同方向的敵人進行火力壓制,有效彌補了坦克炮的射擊死角。
62式輕型坦克則在戰場上顯示了靈活的機動能力。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中越之戰中,我軍首次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在複雜險峻的地形上發起戰役突擊,創造了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實施裝甲作戰的範例,也成為了我軍建軍以來集中使用裝甲兵部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在這次戰爭中,我軍裝甲兵部隊似鋼鐵洪流,碾碎了越軍設定的重重防線,有力地支援了我軍步兵,打出了我人民軍隊裝甲兵的威風。戰後,我軍裝甲兵部隊有2個營、3個連、2輛坦克、12名個人立功受獎,榮獲英雄模範稱號。
中越之戰後,我軍立即對戰爭中發現的問題展開研究,加以改進,並升級換代了裝甲部隊的裝備,為下一次打贏做好了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