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2日,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設施落成儀式在全州舉行。黃克 樑凱昌 攝
金秋九月。廣西迎來一年之中最美的季節,山河錦繡,五彩燦然。
桂林北部全州縣才灣鎮內,湘江水自南向北緩緩流過。85年前湘江戰役三大阻擊戰之一腳山鋪阻擊戰,就發生在這裡。
2019年9月12日,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設施落成儀式在全州舉行,併為紅軍烈士遺骸舉行安葬儀式。
槍鳴9響,劃破山谷的寂靜,化作一聲聲長遠的告慰。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內,五星紅旗覆蓋湘江戰役紅軍烈士棺槨。隨著一聲“起靈”,禮兵腰身筆挺,穩穩抬起棺槨,經過蒼蒼松柏,緩步走入紀念林,將紅軍烈士遺骸莊嚴安葬。
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懷著赤誠之心,齊身肅立,高唱國歌,祭奠英烈。
85年前,湘江戰役中的數萬革命先烈,勇於勝利、勇於突破、勇於犧牲,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立起一座光照千秋的革命豐碑。
85年後的今天,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湘江戰役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和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全面完成。巍巍青山間,烈士英靈守望著桂北大地,更激勵著億萬國人,奮力走好新的長征路。
湘江北去
2個縱隊,5個軍團,86000多人。
85年前,中央紅軍從江西於都河出發的那個早晨,清風微涼。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央紅軍,開始了一場震撼世界的偉大遠征。
短短一個多月內,紅軍突破了國民黨軍三道封鎖線,11月25日,抵達湘桂邊境。
粵、湘、桂軍與國民黨中央軍聯合,早就在桂北灌陽、全州、興安三縣交界處東西不足120公里、南北不足200公里的湘江東岸三角地帶張開口袋,企圖將中央紅軍徹底消滅在湘江東岸。
中央紅軍唯一的出路,只有搶渡湘江!
發生在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的這場戰役,湘江盡為血染。經此悲壯一役,中央紅軍損失慘重,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餘人。
蒼茫血色中,中央紅軍雖傷痕累累,卻意志如鐵,向西疾進深入越城嶺。緊接著的遵義會議,實現了黨和紅軍命運的偉大轉折。自此,如熔岩一般奔騰的中國革命,一路向前。
“湘桂古道紅軍路,一寸千滴紅軍血;湘桂古道紅軍路,一步一尊烈士身;湘桂古道紅軍路,一草一木一英魂;湘桂古道紅軍路,一山一石一豐碑。”湘江戰役後,這段民謠在桂北大地流傳。曲調沉緩,聲聲泣血,卻又剛毅不屈,激盪著血性忠誠。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在中央有關方面的支援指導下,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紅軍長征過廣西的紀念設施、遺址遺存保護,做了大量搶救性保護工作。
紅軍長征經過的桂北五縣灌陽、全州、興安、資源、龍勝,多年來持之以恆,積極籌措資金推進相關工作,尋找、保護紅軍遺骸,修繕烈士墓,核實湘江戰役中犧牲的紅軍將士名錄。
紅軍長征突破湘江50週年之際,廣西啟動修建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1996年1月,碑園在興安獅子山落成,併入選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成為全國重要的革命紀念地。
2016年,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桂北長征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工作方案》,成立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牽頭的聯席會議,建立經費保障機制,持續5年,每年拿出3200萬元,強力推動長征遺址(遺存)保護建設和長征精神宣傳教育工作。
2017年,廣西組織打撈灌陽縣新圩酒海井紅軍遺骸,並舉行湘江戰役灌陽新圩阻擊戰紅軍烈士公祭儀式,將散葬在灌陽境內的紅軍烈士遺骸遷至酒海井紅軍紀念園安葬。
在自治區、桂林市、桂北各縣的共同努力下,一批遺址得到妥善保護,一批文物得到發現徵集,一批紅軍烈士墓得到妥善保護,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讚揚。
然而,即使到了今天,湘江戰役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和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仍然是一項非常艱鉅的工作。
2018年,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對相關工作進行督查調研時發現,近年來由於一些荒山陸續被開墾,再加上水土流失、雨雪風化,致使桂北湘江戰役戰場舊址陸續有紅軍遺骸遺骨曝露。
烈士資訊的查證同樣十分困難。
自治區黨史研究室專家說,長征初期,我黨尚處於幼年時期,軍隊弱小、條件艱苦、戰事頻繁,連闖四道封鎖線的過程中,紅軍一路有犧牲,一路在擴充。隨著光陰流逝,資料一批批失散,戰友一個個離去,往事一件件塵封……歲月無情,湮滅無數生動細節,只給世人留下個大致輪廓;又因為湘江戰役年代久遠,犧牲的紅軍戰士籍貫涉及福建、江西、湖南、廣西等多個省(區),儘管廣西在資訊收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鑑於上述原因,收集到的烈士資訊缺乏有力依據支撐。全面查詢、核實湘江戰役紅軍烈士名錄難度非常大。
廣西是後發展欠發達地區,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多年來,儘管開展了大量相關工作,但由於財力有限,未能全面完成此任務。這讓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各族人民,有愧疚,更有不甘。
血戰湘江,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深長的掛念。
在2014年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的重要講話中,總書記曾兩次提到湘江戰役。在2016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總書記把“血戰湘江”列為長征途中重大戰役的第一場。2018年11月,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批示,明確要求做好湘江戰役烈士遺骸收殮保護工作、規劃建設好紀念設施。
隨即,14位中央領導同志就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提出明確要求。
2018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在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後,第一時間來到廣西,一路上冒著大雨、馬不停蹄,深入農田、洞穴、溝渠和遺址等地,實地調研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和遺址遺存保護利用情況。
“在這裡犧牲的2萬多名先烈,許多還不到20歲,而且很多人都沒有留下名字。從後來的遺骨鑑定來看,許多烈士骨骼發育還未成熟。”調研途中,中央有關領導同志雙眼溼潤,說道:“我們講不忘初心,永遠奮鬥,在這些革命先烈身上,深切感受到我們黨的初心所在,感受到忠誠和信仰的力量所在。”
在實地考察調研的基礎上,中央有關領導同志指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批示精神,可以圍繞紅軍烈士遺骸集中安放和永久紀念這個主題,加強對現有紀念設施的修繕保護,在桂北形成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群,以實際舉措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緬懷和紀念為新中國獻出寶貴生命的革命烈士。
緊接著,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圍繞湘江戰役主題,到廣西調研18次,協調專家指導180人次,實地推動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和親切關懷,對廣西是巨大鼓舞,更是有力鞭策。
萬山紅遍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下,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在中宣部的組織協調和具體指導下,在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公安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等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自覺履行主體責任,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全力推進湘江戰役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和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作為廣西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具體舉措,作為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檢驗,讓初心使命烙進廣大黨員滾燙的胸膛。
自治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第一時間作出批示,4次主持召開常委會會議進行專題研究,並親自到湘江戰役發生地,研究部署和推動有關工作落細落實。
自治區黨委常委會迅速研究決定,成立自治區湘江戰役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全力統籌推進各項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組、收殮保護組、規劃建設組、宣傳教育組、桂林工作組五個專項組,成員由全區20個部門和單位組成。
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牽頭綜合協調組,全面對接中宣部和各相關方面,紮實做好全盤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指導工作,按照2019年8月底基本完成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和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的目標,制訂工作方案,明確責任,倒排工期,打好提前量,爭取主動性,加強督促檢查,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確保各項工作如期完成。
時間緊,任務重。領導小組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的姿態,緊抓遺骸收殮、專案建設、紀念館展陳、經費支援等重點內容和關鍵環節,明確任務分工、時間節點。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多次率隊赴北京向中宣部、退役軍人事務部等部委彙報對接、爭取支援;先後7次深入專案建設一線實地指導,及時協調解決問題,確保各項工作全速前進。
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牽頭規劃建設組,組織自然資源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文化和旅遊廳及桂林市,連續通宵達旦研究工作方案。經過反覆研討論證,制訂《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設施建設保護總體規劃》(簡稱《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不大興土木,要簡樸節約”的重要批示精神,共安排專案68個。其中:新建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含紀念館、紀念林);遷建灌陽新圩阻擊戰史實陳列館;新設陳列布展和改造提升紀念館展陳專案3個;湘江戰役紅軍烈士墓及陵園修繕保護專案25個;基礎設施配套專案23個;湘江戰役遺址遺存修繕保護專案15個。
2019年6月8日,黨中央、國務院批覆同意中宣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聯合上報的《總體規劃》。中央和國家相關部委在人才、技術、資金、審批、政策上給予廣西大力支援,形成了上下齊心、同頻共振的工作局面。
作為68個專案的具體實施單位,桂林市率領桂北五縣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憑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氣神,掀起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工作大會戰。
全州縣是湘江戰役紅軍戰士犧牲人數最多的地方。經多方踏勘,唯一新建的紀念設施——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選址全州縣才灣鎮米花山。這裡是腳山鋪阻擊戰舊址,面向湘江,地勢雄偉。
對於紀念園如何建設,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在桂林調研期間,就有了周詳考慮,並特別提出,以古嶺頭紅軍烈士墓群周圍的天然石陣為原型,就地取黑色山石,自然融入山坡之上,將散落的紅軍遺骸集中安放到這裡,不專門修墓立碑,其間種綠色植物,體現“一草一木一英魂,一山一石一豐碑”的寓意,讓烈士英靈融入這片土地。
建設意圖確定後,廣西組織多方力量,攻堅規劃設計方案,前後16次深入修改,務求呈現“莊重、肅穆、簡樸”的效果,做到可觀、可遊、可感、可悟。
設計方案敲定後,距離竣工的規定時間僅剩下不到4個月。如此大體量的專案若要在短短百餘天內完成,就必須和時間賽跑。
然而,建設期恰與桂林主汛期正面交鋒,酷暑與暴雨交替來襲。6月初,桂林遭遇50年一遇的洪水,多地河水猛漲,山洪暴發。
連續的強降雨,使連線紀念園和紀念林的下穿隧道多次被泥漿堵塞,好不容易將泥漿清除,在雨勢水流的沖刷下,很快又有新的泥漿灌進。“情況緊急,那段時間幾乎都是泡在水和泥漿裡工作。”施工負責人說。
擺放石陣是紀念林的一項核心工程。為了達到預期效果,石林石陣組的同志們10餘次赴古嶺頭天然石陣研學,尋找靈感。為擺好一組石頭,冒著烈日,上下左右前後數十次挪動數噸的石塊,有時擺好一塊石頭就是三四個小時。
全州縣委書記、縣長帶領參建單位、駐園人員“五加二”“白加黑”“三班倒”“雨加晴”,激情奮戰、挑燈夜戰、輪番作戰,以工地為家、以現場為家,風雨無阻推進專案建設。
不獨獨是紀念園,幾乎所有專案都在爭分奪秒。
新圩阻擊戰史實陳列館新址位於酒海井紀念園內。這個專案雖然體量不大,但是一半施工場地坐落在河道內,並且基礎施工挖下去全都是堅硬岩石,要破解的難題不少。特別是主體施工時,因為工程需要,很多時候施工人員必須要將半個身子浸泡在河水內工作。大家不同程度地凍傷。為不影響進度,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施工人員披著雨衣,忍著疼痛,日夜加班施工。
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進入群雕廣場地面鋪設改造階段時,遭遇桂林“6·9”洪災。施工人員風雨兼程、日夜施工,搶在10天之內完成工作,順利迎接自治區黨委常委革命傳統現場教育、中央媒體“記者再走長征路”活動。
難啃的“硬骨頭”,豈止是迎著暴雨酷暑洪災與岩石交手。
3個展陳專案的展陳大綱編寫、展陳版式設計,同樣是不見硝煙的攻堅戰。
一史三館。中央紅軍長征過廣西全程不過10多天。如何運用一小段歷史辦3個展館,這是目前國內少有的。廣西首次撰寫作為國家級展館的展陳大綱,也缺乏經驗。
廣西拿出實幹精神。一方面,不斷向上彙報情況爭取支援,中宣部協調推薦指派多位黨史、軍史權威專家,全程參與指導相關工作;一方面,自治區、桂林市、桂北五縣三級黨史研究骨幹緊密合作,進行一輪又一輪集中封閉寫作;一方面,派出多支小分隊赴全國各地檔案館、軍史館、紀念館查詢史料,遍尋文物。
一次次填補精益求精,一處處修改字斟句酌,展陳大綱的文案在研讀數百萬文字、數萬張圖片、數千件檔案的基礎上,一點一滴逐步完善,終於成形。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吸收、運用了已有的湘江戰役研究成果,更豐富、充實了對湘江戰役的理論研究支撐。
按照“各具特色,錯位展陳”的原則,3個紀念館在框架結構、內容選取、表現方式上都突出特點,體現差異化和互補性的展陳要求,形成有機整體——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對紅軍長征全貌進行展陳,內設一個專題展廳,著重從軍史的角度,展現湘江戰役重要戰鬥的主要場景;新圩阻擊戰史實陳列館,著重展示新圩阻擊戰的歷史過程和壯烈場景,並對酒海井紅軍烈士的壯烈悲歌進行專題展陳;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戰役紀念館,著重從黨史的角度對湘江戰役史實進行全面展示。3個紀念館共展陳圖片755張、文物474件、實景展示21項、主題雕塑40組、美術作品46幅。
湘江北去。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這是充盈著激情奮戰的日子。所有工作,齊頭並進,全力以赴,向前向前。
時至8月25日,68個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專案如期完成。紅軍長征湘江戰役“一園兩館”在國慶前夕面向社會各界開放。國慶期間,累計接待遊客27.7萬人次。
當年的血火河山,現在已是層層青翠。湘江似一條平緩的青練,岸邊稻田鋪排。人們漁樵耕讀,南來北往。紅色遺址遺存穿透歷史的硝煙,與湘江兩岸的滿樹繁花交相輝映。
英烈功勳,日月同輝。英名不朽,山河銘記。
魂兮歸來
2019年3月,魯水村的李花開了。花開得特別白,特別密。這座地處全州縣兩河鎮的村莊,山林小河圍護,稻田水塘清悠,湘桂古道蜿蜒。
慕名而來的遊客們並不知道,兩三裡之外板塘村耳木洞內,一支特殊的隊伍正在進行一場特殊的挖掘工作。
挖掘人員俯下身子,雙肘雙膝著地,將一塊塊、一片片粘連著泥土的人體碎骨捧在手中,從20多米深、高度不足1米的巖洞深處,一寸寸挪動、倒退。更多的人在洞口屏息斂氣,肅然守候。
他們尋找的,是湘江戰役紅軍遺骸,是不忍直視的慘烈。
他們追尋的,是無比忠烈的靈魂,是高與天齊的理想。
2019年1月中旬,自治區退役軍人事務廳牽頭收殮保護組,組織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民政廳和桂林市,全面展開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
在寒霜掛枝、高山險阻、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數十支挖掘隊,數百位挖掘隊員,奔赴經過艱苦細緻地實地摸排和走訪考證後確認的421個湘江戰役紅軍遺骸散葬點。
來自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的年輕人,與當地村民組成的挖掘隊同進同退。白天,在山上伴著寒風工作,晚上如果趕不回鄉鎮,就在山裡瑤胞或苗胞家借宿。天寒地凍,恨不得戴上棉帽睡覺。
韋璇,這個瘦瘦弱弱的女孩,是挖掘隊的一員。
見到韋璇是3月15日上午10時,在界首鎮界首村委小宅村瓦窯塘,編號03的紅軍遺骸點。這裡距離當年紅軍大部隊渡江的界首渡口不足千米。
墓穴已經由村民挖開,一具完整的遺骨露出痕跡。韋璇要做的,是將墓穴中的骨骼和遺物全部起出、分裝、編號、收納。
莊重肅穆的祭拜、獻花儀式結束後,韋璇和同事開始工作。
這是她在小宅村挖掘到的第二具遺骨。雨水將頭頂的棚帳打出刷刷聲響。韋璇蹲在墓坑裡,用小手鏟、竹籤、毛刷一點一點將泥土去除,埋在下面的遺骨逐漸清晰起來。
12時50分。墓穴裡的遺骸收殮工作完成。
一直守在現場的村民小組長撥通手機。幾分鐘後,村裡一群男人奔向現場,在遺骨前肅立。
“立正,向紅軍烈士敬禮!”
“紅軍遺骸起運儀式開始!鳴炮!”
隨著指揮官一聲令下,現場頓時鞭炮齊鳴。兩名年輕警官手捧遺骸收納箱,站在隊伍前面,身後,是4位年輕警官組成的護衛隊。隊員們邁開整齊的正步,朝停在村外運送專車走去。工作組成員、村民們自發列隊,默默地走在隊伍後面……
前幾日,韋璇在興安金石村大平寨遺骸點工作時,一位83歲的老奶奶每天都從村裡趕來探望。她叫徐昭英。當年,徐奶奶的父輩在這裡掩埋了紅軍。解放初期土改分田地分房子,徐奶奶就想著,怎麼能搬得離紅軍墓近一些,方便祭掃,就從幾公里外的村莊遷了過來。60多年的守護,徐奶奶從滿頭青絲守到白髮蒼蒼。
在鳳凰嘴附近的建安司,一具紅軍遺骸遷走時,趕來送行的村民們為他點香、敬酒、鞠躬。
村民代表李榮發,掏出一張從孩子作業本里撕下來的稿紙。上面是他一筆一畫寫下的“紅軍烈士追悼詞”,滿滿30行,他用盡力氣,每一聲每一句,句句飽含深情:“今天幸福生活來不易啊,都是紅軍鮮血換啊。我們要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修好紅軍紀念堂,使我們子孫後代永記紅軍,千難萬苦,流血犧牲在湘江……”
這種視紅軍戰士為親人的情感,何止只在小宅村、金石村、建安司,又何止只是徐昭英、李榮發……
當地村民聽說這些頂風冒雨、在荒郊野嶺挖坑刨土的人,是為挖掘收殮紅軍遺骸而來,紛紛熬好薑茶、煮好粽子,不約而同送到工作現場。寒冬臘月裡,鄉親們走好幾里路送來的薑茶,送到嘴邊,依然滾燙。春節後那段時間最難找工。鄉鎮幹部一動員,村裡的老黨員二話不說,提上工具就來了。
位於全州縣城南部湘江東岸的梘塘鎮土橋村委的金雞嶺,山嶺起伏,道路崎嶇。紅一軍團第十五師曾在這裡激戰。當年犧牲的紅軍戰士被當地村民掩埋,重傷的戰士則得到了老百姓的照料。
得知要對紅軍遺骸進行收殮保護後,金雞嶺村全村動員起來。村裡七八十歲的老人憑著對上一輩的口傳心記,帶著村裡的年輕人走遍了山嶺。
村民唐小林對父輩們口口相傳的故事早已熟記在心。他是村裡自願報名參與遺骸挖掘工作的工作隊員。半年來的風雨無阻、爬山越嶺,唐小林和村民沒有談過一分錢報酬。
挖掘隊員被這種情感強烈震撼了。一位年輕人蔘加甑子巖勘測打撈後,在部落格上寫道:擺在面前的一根根遺骸在訴說著戰爭的殘酷。沒有他們,就不會有今天的中國,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不爭的事實。他們——不該被和平時代遺忘。
這段跨越時空的追思,如同點燃明亮的火把,信仰之光洞穿巖壁。幾代共產黨人積累的精神基因,成為年輕一代築夢前行的豐厚滋養。
經過3個多月高強度作業,421個湘江戰役紅軍遺骸散葬點的收殮工作全部完成。共收殮相對完整遺骸82具、零散遺骸(遺骨)7465塊,遺物557件,提取1228份紅軍遺骸DNA送公安部。
自治區黨史研究室、自治區退役軍人事務廳派出聯合工作組,奔波於贛南、閩西等地,與當地黨史辦、革命烈士紀念館、烈士陵園等部門共同研究梳理疑似湘江戰役烈士名錄,並把已掌握的資訊報送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軍委,進一步開展比對、查證工作。
桂林市對湘江戰役紅軍遺屬進行全面查詢、走訪,尋訪登記221名,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並制定幫扶實施方案,明確具體幫扶措施。
社會散存革命文物史料的徵集、整理、鑑定和建檔工作持續開展,共收集展陳史料文物1143件,已分別在3個紀念館展出。
8月28日,在自治區湘江戰役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指導下,桂北五縣對紅軍烈士遺骸進行集中安放、永久紀念。
大地蒼茫,湘江北去。山河企盼,魂兮歸來。
當年的血火河山,現在已是層層青翠。圖為湘江戰役渡口遺址。李軍攝
初心如磐
“理想因其遠大而為理想,信念因其執著而為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蹟,要讓後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6月10日至11日,在全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紮實推進之際,自治區黨委全體常委趕赴全州、興安縣接受革命傳統現場教育,開展“守初心、持恆心、強信心”專題研討暨自治區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2019年第三次專題學習。
尋根,補鈣,鑄魂。黨委常委同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一路悟——要用“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實際成效,在突破新時代的艱險征程中勇於勝利!
為了初心和使命攻堅克難、勇於犧牲的革命精神一直在這片紅土地上傳承,也在基層幹部的心中深深紮下根,激勵著他們自覺做紅色基因的傳播者、紅色精神的傳承者、紅色文明的踐行者。
這不僅是他一個人的心聲,更是很多很多人的共同心聲。
不忘初心,就要重溫歷史、銘記歷史——
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牽頭宣傳教育組,精心策劃組織全區廣泛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牢記使命初心”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通過“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共和國故事進校園”百場主題宣講活動、“大學生重走長征路”等系列活動,掀起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熱潮;湘江戰役主題宣講業已成為最受機關、軍營、社群、中小學校課堂歡迎的活動,開展宣講逾百場,直接受眾近3萬人,湘江戰役現場教學課程在自治區黨校主體班實現全覆蓋,自發到湘江戰役發生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幹部群眾已達100多萬人次。
“我們的節日·清明”緬懷革命英烈活動在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開展,1200人蔘加現場活動,20萬人次參與網上紀念活動,隨著央視直播,更多的國人加入追奠逝者、寄託哀思的行列。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在全州縣鳳凰和平紅軍小學等20所紅軍小學裡,同學們朗朗誦讀紅色教育讀本。湘江戰役革命史展室、紅色文化長廊、紅色故事會、紅色童謠歌會……紅色教育形式活潑,紅星照亮顆顆童心。
自治區黨史研究室與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合作,全面深化湘江戰役史實和革命精神研究,共同完成《全面梳理湘江戰役歷史》課題研究。
不忘初心,就要講好紅色故事,凝聚紅色力量——
9月末,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策劃、廣西演藝集團創排的大型原創音樂劇《血色湘江》,經過9個月精心創作排練後與觀眾見面。國家一流藝術家組成主創團隊,帶領近200人的演員班底,演繹蕩氣迴腸、撼人心魂的鐵血悲歌,再現湘江戰役的“苦難輝煌”。觀眾們紛紛留言:“血與火已經成為歷史,但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永遠存在”,“用文藝的力量、音樂的感染力,激勵人們探尋初心密碼、牢記忠誠使命、凝聚奮進力量”;
與此同時,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導主抓的一批文藝作品相繼亮相:動畫電影《湘江1934》、紀錄片《鐵血湘江》、油畫組畫《湘江血戰》和《中國革命的成功密碼——共產黨湘江戰役後的涅槃重生》《湘江戰役史》《湘江戰役遺址遺存與紀念設施概覽》《湘江紅遍》等8種主題圖書;開展新中國成立70週年和湘江戰役主題歌曲徵集、創作活動,徵集作品250多首,優選10首歌曲、5首桂北民謠譜曲傳唱。
不忘初心,就是以百姓心為心,為百姓造福——
自治區扶貧辦、農業農村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分別結合單位職責,把湘江戰役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和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相結合,形成助推桂北五縣加快發展的合力。一系列具體措施正在顯現成效。
紅色旅遊正在謀篇佈局。桂北紅土地上的“紅色”,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扶志”“扶智”的重要力量,必將成為最生動的人文景觀。
湘江戰役紀念設施建設保護和紅軍遺骸收殮保護工作,是對紅軍英魂的最大撫慰、對先烈功績的深切緬懷,更是對子孫後代的生動教育:要堅定鬥爭意志,永遠艱苦奮鬥、頑強奮鬥,以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奮鬥姿態和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跨越民族復興征程上的“婁山關”“臘子口”。
黨心可鑑,民心可追。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精神圖譜,必將從現實對歷史回望、銘記、傳承、弘揚的程序中,漸次顯影、清晰、深邃。
(作者拓夫系中國作協九屆全委,廣西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錦璐系中國作協會員,廣西作協副主席;劉玉系廣西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編 校|陳 唯 鄧仕婷(實習)
責編|周田秀
審核|李宗和
發布|全州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