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7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就在這一天中國的首艘中國產航母被正式的交付給中國海軍。看著這艘巨無霸航空母艦,我的思緒不禁飄回了那段激昂慷慨的日子,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正是無數軍工人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才換的了中國國防事業現在的成就。而在這眾多成就中,我想到了中國自主生產的89式自行反坦克火炮,並不是因為這件武器裝備有多麼的先進,而是就在不久之前,2015年的11月11日,在第39集團軍某炮兵團為這位服役多年的老兵舉行了隆重的退伍儀式。關於坦克,對於中國的軍迷來說都有著複雜的情感,在抗日戰爭期間,由於中國武器裝備的落後,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坦克都只能束手無策,靠著士兵們去用炸藥包去炸燬坦克,這樣做的代價就是傷亡很大,後來在中國的立國之戰中中國更是認識到了武器裝備的重要性開始大力發展中國自己的武器裝備建設,而反坦克武器更是成為了其中重要的一環,當時在戰爭結束後,世界各國都看到了坦克的重要性開始大力的發展坦克,而在那個時期蘇聯坦克組成的鋼鐵更是震撼人心,其數量更是達到了4萬多輛。所以為了制約坦克,各國也在積極的研發反坦克武器,中國也是不遺餘力的發展著屬於自己的反坦克武器,而在眾多反坦克武器之中89式自行反坦克火炮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對於這位曾經勳章無數的老兵,我有許多話想對他說。
舉行退伍儀式的89式自行反坦克火炮
有好東西我們只能藏起來自己悄悄地看還記得那段時候,中國有了好武器一定會是把它藏得嚴嚴實實的,平時我們都很難看到他們。也就只有閱兵的時候我們可以大飽一下眼福,就像今年閱兵首次亮相的先進導彈等武器裝備。而89式自行反坦克火炮的首次亮相也是在1999年的國慶閱兵式上,或許有的人當時還以為這是一輛坦克,但是炮塔又特別高看起來和坦克不像,我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看閱兵的時候也誤認為這是坦克,後來長大後在接觸到更多的軍事知識後,才發現這是貨真價實的“反坦克火炮”。在理論定義之中,坦克與自行反坦克炮的最大區別,是用途不一樣。坦克的主要用途是地面突擊和反突擊,要跑起來打;自行火炮的主要用途是反突擊,基本採取以逸待勞的戰術,等敵軍裝甲部隊靠近時發起攻擊,安裝底盤的目的不是跑起來打,而是方便行軍且能快速投入戰鬥。這就使得他和坦克的外觀看起來很像,也是很多人初次見面誤認為他是坦克的原因了。
從外形上看,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炮塔要比坦克炮塔高,而且佈置更靠後,這主要是考慮到人員出人及炮彈的搬運,戰鬥室的位置被移到了車尾。此外,車尾還像步兵戰車那樣,開了一個尾門。由於戰鬥室佔用了尾艙部分,發動機就被挪到了車首部位,於是就有了發動機前置,駕駛員在左、動力艙在右的總體佈局。所以,簡單來說,89式自行反坦克炮就是一輛扛著反坦克炮的履帶式裝甲車。與自行反坦克炮不同的是,中國坦克一律採用駕駛室在車首中部、動力艙在車體尾部的總體佈局,中間空出來的部分就是戰鬥室,這樣的設計雖不方便進出,但駕駛員卻能獲得更好的視野,而且車輛快速機動時的整體平衡性好、質心居中,尤其在行進間射擊時,火炮的後坐力會被車體與地面形成的槓桿效應抵消掉,所以坦克的戰鬥室會被安排在車體中間稍微靠前的位置。與當時服役的一代和二代坦克相比,自行反坦克火炮另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是車首下裝甲板上裝有簡易土鏟,可別小看這個技術含量不高的裝置,它可在30分鐘內為自身挖好掩體,如果沒有這個裝置,則需要4名乘員耗時半天才能完成,浪費體力不說,還容易貽誤戰機。但就是這樣的技術含量不高產品後來還被用到了99A主戰坦克之上。
從內部佈局看,89式自行反坦克炮採用4人制車組,比三代坦克多了一個裝填手,但這並不是因為技術落後,而是來源於不同的作戰需求。坦克追求的是高射速、強火力,所以大多采用自動裝彈機。此外,坦克在行進過程中顛簸較大,人工裝填不僅速度慢,還容易誤碰炮彈引信,造成車毀人亡的事故。自行反坦克炮一-般為靜止射擊,不存在車輛顛簸時誤碰炮彈引信的情況,而且在射擊時需要頻繁地更換彈藥品種,這使得它更適合採用人工裝填方式,但為了提高人工裝彈效率,還是在炮塔尾艙安裝了一部半自動供彈機。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乘員佈置及內部結構,也與主戰坦克不同,除了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左側外,炮長位於炮塔左前部,車長位於左後部,裝填手位於炮塔右部。在炮塔左側內壁、右側內壁上裝有通訊裝置,由一部帶保密機的CWT-167D型坦克電臺和一套FTZ86--200型自行火炮單炮通話器組成;炮塔頂部內壁則用來安裝炮控系統、自動滅火抑爆系統。
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底盤結構與當時的履帶式裝甲車十分相近,由於使用了一些當時的新技術,所以駕駛感受明顯優於第一代坦克,基本與二代坦克相似。車輛動力系統採用了一部520馬力12缸水冷柴油機,單位功率接近17馬力/噸,比當今的豐田霸道越野車還好。由於發動機與車體 89式自採用橡膠緩衝裝置連線,大大降低了工作時的噪聲和剛性衝擊,再加上發動機和傳動箱、主離合器和變速箱、變速箱和轉向機之間採用了當時最新研製的疊片式膜片彈性聯軸器連線,靜音效果:和駕駛舒適度比59式坦克有明顯提升。
而按理來說89式自行反坦克火炮在1989年的時候就已經服役了,那為何直到1999年的時候才進行了首次露面,這就要從中國當時的戰略思想來說了,好武器在平時的時候藏起來,關鍵時候用才會顯出出其不意的效果,我倒是認為,這和我們國人的傳統思想也有點關係,畢竟我們有了好東西都喜歡藏起來自己悄悄地看。
誕生的因素說到這兒,也有人會好奇,反坦克武器我們不是有火箭筒這樣方便的武器嗎?為何還要費神費力的去研究這樣一個和坦克很像但卻又不是坦克的東西,還不如多造一些坦克,這樣打起仗來還能多一點坦克用。而這就要從中國對於反坦克武器的迫切需求說起了,1969年,著名的珍寶島戰役爆發後,蘇聯的鋼鐵洪流就成為中國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從70年代開始,原有的很多反坦克武器逐漸落後,中國坦克工業又十分薄弱,各大軍工科研單位都在積極探索防禦坦克的辦法。正是後來被大家熟知的三代坦克總設計師的支援下,誕生了專門為T-62坦克“量身定製”的“營82”無後坐力炮;設計師要求該炮能在1000米距擊穿T-62坦克正面裝甲、射速能在T-62坦克接近我軍陣地前開炮兩次。有了這款從實戰中來、到實戰中去的反坦克武器再加上其他反坦克武器不斷成熟,中國軍隊開始逐漸掌握抵抗蘇聯鋼鐵洪流的辦法。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更先進的T-72坦克的出現,使得剛剛形成的戰略平衡又被打破。為此中國軍隊急需一種全新的反坦克武器,在這樣的因素限制之下,89式自行反坦克炮自然就應運而生了。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軍方與國內各軍工科研單位之間存在小範圍討論, 當時得出的結論認為:1.坦克是反坦克的最佳武器,應大力加強坦克部隊的建設;2.應該研製一款口徑更大、威力更強的加農炮;3.反坦克武器應適應實戰需要,努力實現機械化。1977 年,五機部組織了一次論證會,由常規兵器領域的24位頂尖專家參與討論,主要議題是確定新型反坦克炮的口徑。據與會者回憶,當時裝甲兵和炮兵對新型反坦克炮的口徑存在兩種不同意見:炮兵希望得到威力更大的武器,主張研發130毫米火炮,而裝甲兵則以中國繳獲的T-62坦克115毫米主炮為參考,提出研發120毫米火炮的建議。最終的結果是炮兵和裝甲兵的意見得到了統一,決心研發一款120毫米的高膛壓火炮。隨後,五機部召集主管部門及使用單位的同志召開了一次總體論證會,研討開發120毫米高膛壓火炮的意見並正式形成決議。
1978年勞動節前夕,五機部向軍方提交了關於新型反坦克炮研發的論證方案,決定同時研製120毫米坦克炮和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並且兩種火炮採用同一種藥室和彈藥,兩個專案同時進行、相互借鑑。這一方案得到了軍方認可。之後,120毫米坦克炮和配套的彈藥研製工作進展順利,而自行反坦克炮專案卻因技術匱乏及經費不足而進展緩慢。
1979年,裝甲兵引進了105毫米坦克炮,於是當時在行業內產生了一種論調:“既然已經引進了105炮的先進技術,原來研製的100滑和120滑都不用再搞了。"但另一種觀點卻認為:“105炮雖然有先進的地方,但國外不會給我們最先進的東西,而且我們自主火炮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不能停下來。“於是,五機部為此成立了專項課題組,從50個有關單位中選出24個單位,進行了高膛壓測試高強度炮鋼、身管自緊技術的論證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當時從國外引進的105毫米火炮身管自緊技術是機械自緊,而中國自主研發的120毫米坦克炮採用的是液壓自緊技術,而且當時我們在火炮身管熱護套技術上又取得了一些突破,火炮身管熱護套能防止火炮身管彎曲,對射擊精度影響很大,將來可有效提高坦克炮的效能。到了1979年2月19日,120毫米彈道測試炮打響了中國產高膛壓火炮的第一炮,這為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誕生奠定了重要基礎。
隨著大規模研發工作的不斷推進,中國在常規兵器領域的履帶式底盤、大功率柴油機等方面也取得新進展,加上之前120毫米坦克炮已經取得的成果,中國第一款自行反坦克炮的研製工作變得水到渠成。1983年,承擔火炮研製任務的兵工廠,對120毫米坦克炮進行了適應性改造,在保留原有藥室結構的前提下,重新設計了熱護套、抽氣裝置,並研製了尾艙供彈機、炮控系統,使火炮能適應車內空間;將火炮身管加長至6.25 米,以更快的炮彈初速提高穿甲能力;並且為車輛加裝了當時國內比較成熟的火控系統和通訊系統。中國第一款自行反坦克炮最初的樣車就這樣誕生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在1984年底的時候,第一輪樣車送到北京參加“七五”期間反坦克武器展覽。由於該車配備了當時中國產坦克裝甲車輛中口徑最大的加農炮及較先進的火控系統,因此,一亮相就引起各方專家的高度關注。該樣車還於1985年4月和1985年5月,在北京某靶場向中央軍委和國務院有關部委領導進行了兩次射擊表演,受到軍委領導的充分肯定。
但是,好的武器還是要和同行進行比較才能說明一切,就在1986年的時候,作為對外軍事交流的一部分,中國和美國在北京某靶場進行了一次穿甲彈技術表演。美國的主要目的是向中國推銷自己的穿甲彈。試驗開始後,美方人員發射了一枚美製鎢鎳鐵合金穿甲彈,在規定距離攻擊60度傾角的220毫米均質鋼板,但這一發炮彈沒有將鋼板打透。隨後輪到中方表演,中方演示人員也發射了一枚鎢鎳鐵合金穿甲彈,結果一下就把目標鋼板打穿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原本歡天喜地地來推銷自己的產品,結果卻發現別人家的要比自己的還要好,由此我們就可以想象到美國人當時的心情了。當然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89式自行反坦克火炮的威力確實很強。
後來在1990年的時候國務院、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120 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武器系統設計定型”。不久之後,該型自行火炮正式裝備炮兵部隊,有效提升了陸軍的反坦克作戰能力,並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裝備先進自行反坦克炮的國家。1999 年,89式自行反坦克炮在閱兵式上高調亮相。然而,作為坦克缺乏時代的反坦克武器,在89式自行反坦克炮與三代坦克一起通過天安門廣場的那一刻其未來的命運似乎已經註定了。
隨著三代坦克的誕生,89式自行反坦克炮的一些技術日漸顯得落後。該車在第一輪樣車的研製中,直接加裝了與6911式坦克相同的火控系統,而在二輪樣車上,則採用了鐳射測距與瞄準合一、雙向機械裝表式簡易火控系統。這樣的火控只能保證1500米距離靜對靜射擊首發命中率70%以上,當目標距離達到2000米時,首發命中率便下降到50%。雖然89式自行反坦克炮在後期型號中加裝了測瞄合一炮長瞄準鏡、炮長微光瞄準鏡、車長晝夜觀察鏡、駕駛員微光夜視儀等裝置,但綜合技術指標仍難抵擋三代坦克組成的突擊集團。其不僅火控技術落後,防護能力也存在先天缺陷。89式自行反坦克炮全重31噸,其中底盤19噸,炮塔和戰鬥部分12噸,全車既沒有加裝任何複合裝甲,車內還堆滿了各種彈藥;綜合個頭和重量,用“薄皮大餡"來形容頗為合適。除了火控及防護缺陷外,該車機動性也有所不足,履帶式底盤僅能做到“走起來、跑不快",而三代坦克在設計之初就提出要實現0至32千米加速度的硬指標,目的在於規避來襲的反坦克導彈。與當代主戰坦克相比,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不論在火控技術、防護能力,還是機動性上均處於劣勢,誕生之初的優勢早已隨著三代坦克技術的進步不復存在。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而現在中國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新時代的寵兒99A,在今年閱兵的儀式上99A也接受了檢閱。而現在,我想對89式自行反坦克炮說:謝謝你曾經保護過我們,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更加先進的武器,我們的海軍擁有了兩艘航空母艦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們的海洋;我們的空軍擁有了殲-20、殲-16、殲-10C、轟-6等先進飛機,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天空;我們的陸軍擁有了各式各樣的先進導彈、戰車、槍支,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們的陸地。請您放心,我們一定更好地保衛祖國,您可以休息下了,請您和我們一起見證祖國的強大,也請您來監督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