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在一些背景為17世紀到19世紀的電影和遊戲中,經常看到一種奇怪的戰爭場面。便是士兵們拿著槍,站成幾排前行,等雙方靠近後端著槍對射,大家也不躲。誰先打垮對面誰就能贏。
這種有趣的戰爭場景在現在的軍事思維下看起來很可笑。為什麼大家都不躲,排成一排對射呢。找個掩體,或者跑起來也好啊。於是很多人也戲稱這種戰術叫“排隊槍斃”。
那麼這期我就來給大家講一講,為什麼當時會有“排隊槍斃”這種戰術出現。
其實“排隊槍斃”這種說法只是後世戲稱,這種戰術正確的叫法為“線列步兵”(Line Infantry)。
現在看來這種戰術不就是白給嘛,然而這種看起來很蠢的戰術,實際上在當時不敢說最優秀,但確實是最合理的戰術。
在冷兵器時代,大家都知道在打仗的時候部隊的陣型極為重要。很多戰鬥一旦一方陣型崩潰了,部隊成一盤散沙,兵敗如山倒,基本走向了敗局。隨著冷熱兵器的過渡,武器的發展,慢慢出現了火槍。早期的火槍都是些火繩槍,滑膛槍之類的。
這些火槍發射的並不是現在看到的子彈,而是彈丸。因此很多槍管沒有膛線,並且由於火藥產生的煙霧火花極大,對於士兵而言在扣動扳機的時候,臉還要轉向一邊,以免被焰火糊一臉。再加上氣密性等設計也不到位。導致早期的火槍,威力倒是還湊合,就是精度和射程極差。
這便出現一種情況,要是像現代戰爭,哪怕一戰那樣互相在壕溝對射,命中率極為低下,雙方怕是打個一年也死不了百來個人。火槍的裝填速度又非常緩慢,受過良好訓練的士兵,基本1分鐘也就兩三發。
你們想想,倒騰半天裝好一發子彈,然後開槍,打不打的準還看緣分。在這種武器發展水平下,現代戰爭的很多思路是套用不上的。
於是那個時代的軍隊,在交戰的時候為了保證火力輸出,便出現了“線性步兵”戰法。
線性步兵是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歐洲陸軍基礎的步兵陣型。通常由兩到五列並排的步兵組成。每排士兵間隔半米左右。通過軍官的命令和軍樂的鼓點來指揮,來讓隊伍前進,停止和射擊。
火槍的裝填,精度,射程限制了單發子彈的殺傷性和命中率,敵人就算站那給你瞄著打,也很難打中。但如果一大群人同時開火,大概瞄著對面的軍隊,命中的概率就能有效提升。原理就是大家人多,一起開火,總有一個能打中,我打不中你,也打的中他嘛。反正能擊中敵人,打中誰不重要。
這也就是大家看為什麼“線性步兵”作戰,都是一排一排這樣佇列行進的。到要開槍的時候,才一起開火。將單個士兵分散的火力統一集中在一起,來彌補當時火槍的缺陷。
同時大家聚在一起,也能有效的防止騎兵衝擊。對面騎兵來的時候。這些士兵們便會組成一種中空的正方形的陣型,來聚成一個方塊一個方塊,軍官鼓手等在方陣中間。外圈士兵前排蹲後排站,利用火槍和刺刀,來儘可能保證不被騎兵沖垮陣型。
然而在打過幾次之後,大家便發現了一個問題。等真正在戰場上雙方開了一兩輪槍後,大量的煙霧便在陣線上瀰漫。根本就看不清對面什麼情況了。
再加上兩邊集中開火,這些士兵們也很難聽清楚指揮官的命令,開始各打各的隨意開火。這讓線性步兵戰術的核心理念喪失。並且煙霧給了敵人騎兵一個良好的掩護。使得陣線側翼更容易被騎兵偷襲。於是雙方交戰,開個一兩輪槍,就老老實實開始拼刺刀,直到一方被擊潰撤退便宣告失敗。
也就是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線列步兵這種戰術沒有很大的變化。很多國家都陷入了一種定向思維。好像這仗就這樣打的。雙方排好隊,大炮轟擊,對射,拼刺刀,完事。能提高交戰優勢的,就是人數,武器,陣型,以及騎兵。於是各國把發展思維都放在了怎麼提高槍械射程,精度上了
當各國在這一預設戰術體系下交戰的時候,一個國家打破線列步兵的傳統。當這一傳統被打破後。成為了線列步兵時代最輝煌的國家,那便是建立了日不落帝國的英國。
英國的龍蝦兵,想必很多觀眾都見過。穿著一身紅的英軍,在當時非常的炫目。為什麼英國能成為當時的王者,在於英國人動了下腦子。尋思著你們兩邊互相對射,打又打不死幾個,射完就開始拼刺刀。整半天還是冷兵器時代的思維啊。於是英軍將領威靈頓公爵搞出了一個有意思的戰術,也是他們引以為豪的後坡戰術。
在1808年開始的半島戰爭中,在面對拿破崙時代強悍的法軍。英軍的火炮人數都不佔優勢。(法軍26000人,英軍17000人)為了抵禦法軍強勢的進攻,威靈頓先把陣列不再像之前排成好幾排。而是拉成一條只有3,4人組成的長陣列。這條長陣列被稱為“細紅線”。然後全藏在山坡後方,這樣不但敵人看不到陣型和人數,還可以躲炮彈。
利用山坡前面放一部分散兵打冷槍干擾敵人,等對面法軍認為,這怎麼才這點人,連佇列都排不好,這不是白送嗎? 於是前排的法軍認為英軍的潰敗了,便放棄陣型開始收割,等翻過山的時候,才發現山後有一長串蓄謀已久的英軍等著他們。放棄了線列的先頭法軍被這一戰術驚呆了,沒了線列基本也沒有什麼戰鬥力。直接打的滾下了山。同時英軍開始翻山進攻,並且以兩翼合圍之勢,來攻擊後排還有陣型的法軍。兩翼合圍還形成了交叉火力的效果。再加上細紅線漫山而下讓法軍士氣崩潰,單一條直線線列完全抵擋不住英軍的合圍線列。就這樣被動了腦子的英國人暴打。英國人就在這樣利用地形和改動了線列結構打贏了法軍。
那還有一個問題出來了,這每次打仗不可能總在山坡打吧。於是英國人又想了下線列戰術存在的缺陷問題,發現了關鍵的一點。那時候火槍最大的問題就是精準度和射程,雙方隔老遠互相對射,你一輪我一輪,打的跟回合制一樣。幾輪交火下來憑藉當時火槍糟糕的效能,雙方也沒死多少人。最後還是拼刺刀。
精準度和射程就那樣了,那要提高怎麼辦。那就靠近點再開火唄。最好把槍懟敵人臉上,保證不打偏。於是,英國改變了傳統的線列戰術思維。那敵人要開槍就開槍唄,反正那準頭也打不死多少人。我們就不開槍,頂著你的火力前進。就這樣,英軍開始不對射了,先讓敵人射兩三輪。反正準頭就那樣,上彈速度也慢。你隨便開槍,我躲一下算我輸。中槍了後排的士兵頂上去,保持線列繼續前進。
那有人說,英軍這最前排的士兵豈不是很慘。慘嘛,是有點。但耐不住嚴苛的軍法。因為當時要是膽怯或者想做逃兵,後果都很慘。還不如死在進攻的路上。同時英軍的軍官也和士兵們一同前進,軍官都身先士卒了,士兵們也沒怨言。反正會不會擊中,看自己運氣咯。再加上軍樂的激勵,英軍的龍蝦兵們就這樣昂首挺胸的冒著敵人槍炮前進。
當時很多國家的軍隊都按捺不住,會提前開火,然而卻因為火槍的效能導致殺傷力有限,無法徹底擊潰英軍。而英軍憑藉嚴苛的軍法和紀律性維持陣型。犧牲掉部分兵力,等走到足夠近距離的時候(三十米以內),趁先開槍的敵軍還在換彈。以一兩輪最佳的精準度的開火直接射垮敵人。敵人被射垮後,陣型便會崩潰,然後再發起刺刀衝鋒收割戰場就行了。
而防守,最典型的便是1759年的亞伯拉罕平原之戰。在面對法軍的進攻,英軍始終如一面牆一樣佇立。當時英軍接到的命令便是,必須等敵人到27米的時候才能開槍,違者軍法處置。在法軍進攻的時候射了幾輪,近四分之一的英軍士兵被擊倒他們也不為所動。等到法軍走到了27米。被英軍一輪齊射擊倒了530人,而之後兩輪齊射又擊倒了近800法軍。直接擊垮了法軍的陣線。讓法軍士氣大跌倉皇逃竄,而此時的英軍吹起風笛,裝上刺刀發起進攻,徹底擊敗了法軍。
英軍打破了線列步兵時代的定式思維,不再以傳統低效的遠距離對射來取勝。讓士兵們看起來以很蠢的排隊槍斃的戰術,最後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戰爭。鑄就了日不落帝國的榮光。
然而有意思的是當初打破線性步兵傳統的英國,得了豐厚的成果。線列步兵戰術的出現,也是因為當時的武器水平的限制。隨著歷史的推進,武器裝備也在不斷進步,當武器的射程精度火力裝填速度已不再同日而語。線性步兵戰術終結,便是在自動武器的出現後,被攆進了歷史的車輪下。
到了一戰,一些戰術落後的英軍指揮官竟然還用線列戰術,在索姆河讓士兵排著隊向德軍陣地發起進攻。直接被德軍用交叉火力的機槍,在一天之類就殺了近六萬人。徹底的終結了這一戰術。讓它沒入了歷史的塵埃。
最後,我們得出了個道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