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據媒體報道,一個水下考古團隊經過五年的漫長籌備和搜尋,於12月4日在南大西洋福克蘭群島東南98海里,水下161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德國海軍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的殘骸,該艦於1914年12月8日在福克蘭海戰中被英國艦隊擊沉,全艦無一倖存,其中包括德國東亞分艦隊司令馬克西米利安·馮·斯佩海軍中將和他的兩個兒子。

時隔105年後,“沙恩霍斯特”號殘骸被發現的訊息立刻引起了斯佩後人的關注,斯佩家族的族長威廉·馮·斯佩伯爵在接受採訪時稱,這是“苦樂參半”的一刻:“作為一個家庭,我們在一天內失去了一位父親和他的兩個兒子,與數以千計的在一戰中痛失至親的家庭一樣,我們緬懷他們,並保證他們的犧牲並非徒勞。”“沙恩霍斯特”號與中國淵源頗深,它的大部分服役生涯都以山東青島為母港,作為德國殖民擴張的象徵巡弋在遠東海域。本文將為各位追溯這艘歷史名艦的一生。

德系裝巡巔峰

1897年,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被德皇威廉二世任命為海軍大臣,由此拉開了打造公海艦隊,與大英帝國爭霸海權的大幕。1900年,德國國會通過第二次海軍法案,計劃新建14艘裝甲巡洋艦,而在1904年至1905年間開工的2艘沙恩霍斯特級是其中最強大的級別,同時也是德國海軍最後一級傳統的裝甲巡洋艦。隨著戰列巡洋艦的問世,德國海軍後續的大型巡洋艦都向戰列巡洋艦轉變,因此沙恩霍斯特級也是德式裝甲巡洋艦的巔峰之作。與之前的羅恩級裝甲巡洋艦相比,沙恩霍斯特級在噸位、火力、防護、航速各方面都得到了強化,其戰鬥力足以匹敵同期英國海軍的裝甲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級的標準排水量11616噸,滿載排水量12985噸,艦長144.6米,艦寬21.6米,吃水8.37米,排水量比羅恩級增加了約2000噸,從而為加裝火炮、裝甲和動力裝置提供了空間。沙恩霍斯特級的船體採用縱橫交錯的骨架結構,船殼外板採用鉚接製造,內部分為15個水密區劃,雙層船底結構約佔船體長度的50%。沙恩霍斯特級的編制員額為38名軍官和726名士兵,在充當分艦隊旗艦時還會增加司令部人員,計14名軍官和62名士兵。

在動力方面,沙恩霍斯特級延續了羅恩級的設計,主機採用3臺立式三缸三脹式蒸汽機和德國大型戰艦慣用的三軸推進方式。為了在噸位增加的情況下提升航速,沙恩霍斯特級增加了鍋爐數量,由羅恩級的16座增加到18座,同時更換為工作壓力更大的海軍型燃煤鍋爐,分別安裝在5個鍋爐艙內。沙恩霍斯特級的設計輸出功率為26000馬力,設計航速22.5節,比羅恩級提高1.4節。在試航中,沙恩霍斯特級發揮出超過設計值的功率,達到28700~30400馬力,最高航速達到23.6節。沙恩霍斯特級的正常載煤量為800噸,最多可以裝載2000噸煤炭,續航力為4800海里/14節。

沙恩霍斯特級的主炮採用與羅恩級相同的210毫米SK L/40型艦炮,但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8門,其中4門配置在艦體中線前後的雙聯裝炮塔內,餘下4門安裝在舷側炮廓內,每舷2門。兩座主炮塔採用液壓驅動,最大仰角30度,最大射程16200米;舷側炮廓為電力旋轉,手動仰俯,仰角較低,最大射程12300米,全艦主炮備彈700發,穿甲彈重量108公斤。沙恩霍斯特級的副炮為150毫米SK L/40型艦炮,數量較羅恩級的10門減少到6門,以單裝炮形式配置在兩舷炮廓內,每舷3門,可發射40公斤穿甲彈,最大仰角30度,最大射程13900米。為了防禦魚雷艇的進攻,沙恩霍斯特級還配置了18門88毫米艦炮,最大射程9100米。此外,另有4具45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艦體首尾和兩舷各1具,備雷11枚,最大射程3000米。

在裝甲防護上,沙恩霍斯特級沿用舷側裝甲帶加內部穹甲的防禦結構和克虜伯裝甲,厚度較羅恩級明顯提升,其水線裝甲帶的最大厚度達到150毫米,比羅恩級增加50%,向首尾延伸減少至80毫米。主裝甲甲板採用穹甲造型,水平部分在要害部位的厚度達60毫米,其他部位為35毫米,傾斜部分與舷側裝甲帶下緣相接,厚度為40~55毫米。主炮塔裝甲厚度為170毫米,炮塔基座裝甲為140毫米,舷側主炮炮廓裝甲為150毫米,150毫米副炮炮廓裝甲為130毫米,前司令塔裝甲為200毫米。

沙恩霍斯特級總共建造2艘,分別以拿破崙戰爭時期的普魯士軍事改革家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和奧古斯特·馮·格奈森瑙命名。不過,從德國海軍的歷史看,以這兩人命名的戰艦結局都不太好,此為後話。

遠東分艦隊旗艦

作為同級首艦,“沙恩霍斯特”號於1905年3月22日在漢堡布洛姆-福斯船廠鋪下龍骨,1906年3月23日下水,1907年10月24日竣工服役,並在德國本土水域進行試航,期間曾在1908年1月遭遇擱淺事故,船底受損,入塢維修一個多月,最後於5月編入公海艦隊,擔任偵察艦隊旗艦,此後10個月時間都在例行操練和艦隊演習中度過。

1909年3月11日,“沙恩霍斯特”號被派往東亞分艦隊,以強化德國在遠東的軍事存在,在完成備航後於4月1日離開基爾,新任東亞分艦隊司令弗里德里希·馮·英格諾爾海軍少將隨艦赴任。4月29日,“沙恩霍斯特”號在科倫坡與前任旗艦“俾斯麥侯爵”號巡洋艦交接,此後開始履行旗艦職責,並繼續航行至分艦隊母港——德國強佔的中國山東青島港。在此後數年間,直到1914年8月一戰爆發,“沙恩霍斯特”號率領麾下的艦船巡弋在遠東和太平洋水域,其航跡向北最遠達到俄國的符拉迪沃斯託克,先南遠至德屬新幾內亞的腓特烈·威廉港(今新幾內亞馬當)和新波美拉尼亞的拉包爾,為維護德國在東方的殖民利益而奔波不止。

1910年6月,埃裡希·居勒海軍少將接替英格諾爾擔任東亞分艦隊司令,在“沙恩霍斯特”號上升起將旗,之後率艦隊巡視了太平洋上的德屬殖民地,包括馬里亞納、薩摩亞等地。“沙恩霍斯特”號因為在射擊訓練中成績優異,榮獲當年度“凱撒射術獎”。11月間,“沙恩霍斯特”號駐泊香港期間,艦上爆發斑疹傷寒,艦隊司令居勒也罹患瘟疫,於次年1月病逝,由京特·馮·克羅西克海軍少將接任。1911年3月14日,姊妹艦“格奈森瑙”號也被派往遠東,與“沙恩霍斯特”號會合。同年10月間中國辛亥革命爆發,東亞分艦隊全力戒備,並增派兵力保護在華租界。

1912年7月,日本明治天皇駕崩,“沙恩霍斯特”號奉命護送德皇威廉二世的胞弟海因裡希親王前往日本參加明治天皇的葬禮暨大正天皇的登基典禮。同年12月,馬克西米利安·馮·斯佩海軍少將接替克羅西克擔任東亞分艦隊司令。1913年至1914年間,斯佩乘坐“沙恩霍斯特”號遍訪亞洲各國,先後拜會了日本大正天皇、暹羅國王朱拉隆功以及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等人。1914年7月,已晉升中將的斯佩率艦隊主力南巡德屬太平洋屬地,在波納佩島獲悉奧匈已向塞爾維亞宣戰,歐洲各強國宣佈總動員,斯佩下令備戰。8月2日,德皇威廉二世宣佈對法俄開戰,斯佩隨即下令散佈在太平洋各地的艦隻前往馬里亞納群島的帕甘島集結。

科羅內爾海戰

戰爭爆發後,日本加入協約國一方對德宣戰,並出兵包圍了青島,於1914年11月攻陷該城,東亞分艦隊失去了基地,變為漂泊於海外的孤師,何去何從是擺在斯佩面前的難題。此時,東亞分艦隊的主力包括“沙恩霍斯特”、“格奈森瑙”號裝甲巡洋艦,“埃姆登”、“紐倫堡”、“萊比錫”號輕巡洋艦,還有多艘輔助艦船和補給船。鑑於日本海軍的優勢兵力,斯佩認為艦隊無法在太平洋海域立足,計劃經南太平洋、大西洋前往歐洲水域,伺機返回德國。“埃姆登”號艦長卡爾·馮·穆勒對此持有異議,後來得到允許率艦單獨前往印度洋展開破交作戰,斯佩率主力於9月間襲擊了法國殖民地帕皮提,擊沉炮艦“熱心”號,之後前往復活節島休整一週,同時來自美洲海域的“德累斯頓”號輕巡洋艦前來會合,加強了實力。

1914年10月,斯佩艦隊駛向南美海岸,獲悉英國輕巡洋艦“格拉斯哥”號駐泊在智利科羅內爾港,於是試圖抓住這艘孤立的英艦。殊不知該艦是由克里斯托弗·克拉多克海軍少將指揮的英軍分艦隊的一部分,其主力是“好望角”、“蒙默斯”號裝甲巡洋艦,前者服役於1902年,排水量14300噸,航速23節,裝備234毫米炮2門和152毫米炮16門,主裝甲帶152毫米;後者服役於1903年,排水量10000噸,航速23節,裝備152毫米炮14門,主裝甲帶102毫米。從艦齡、火力和防護上,兩艘英艦都明顯劣於沙恩霍斯特級。英軍艦隊另有一艘武裝商船“奧特朗托”號,戰鬥力有限。由於服役多年,英軍裝甲巡洋艦最快只能跑到20節,“奧特朗托”號更是隻有16節。

11月1日16時20分,英德艦隊相遇,各自組成戰列線,以大致平行的航線向南航行,德國艦隊位於戰場東側,靠近海岸,英國艦隊位於戰場西側,背對外海。德國人擁有5∶4的數量優勢,且航速更快,火力更強,但斯佩並不急於交火,而是耐心地等待黃昏降臨,屆時德國艦隊將得到陸地陰影的遮掩,而英艦艦影將在夕陽映襯下更為清晰,便於瞄準。克拉多克幾次試圖靠近,都被擁有機動優勢的德國人避開了。直到18時50分,太陽西沉,斯佩才下令接近到10970米處開始交戰。

雙方戰艦按照航行序列捉對廝殺,“沙恩霍斯特”對陣“好望角”,“格奈森瑙”對陣“蒙默斯”,“萊比錫”和“德累斯頓”盯上了“格拉斯哥”,而航速緩慢,只裝備102毫米炮的“奧特朗托”號則脫離戰線全速撤退,讓斷後的“紐倫堡”號沒了目標。由於交戰距離超出雙方輕巡洋艦的主炮射程,因此交戰主要發生在裝甲巡洋艦之間。

當德艦在10000米開外率先開火時,英軍方面僅有“好望角”號的2門234毫米艦炮能夠做出回擊,而英艦的152毫米炮因為射程不夠,加上海況惡劣和黃昏的影響,只能坐壁上觀。相比之下,2艘德國裝甲巡洋艦卻能以12門210毫米艦炮從容射擊,從開戰伊始就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沙恩霍斯特”號在對“好望角”號的第三輪齊射中就取得了命中,炮彈擊中了英艦前炮塔和司令塔之間,並引發大火,使得“好望角”號更為明顯。德艦迅速修正諸元,轉入快速射擊,平均每15秒鐘就打出一輪齊射,炮彈連續擊中“好望角”號舷側。

為了讓己方的152毫米炮能投入戰鬥,克拉多克只能頂著炮火向德艦靠近,縮短交戰距離。戰至19時30分,雙方接近到5940米,而德艦的射擊也變得更為準確,在英艦的炮火發揮效力之前就將目標徹底毀滅。兩艘英軍裝甲巡洋艦的甲板上火焰肆虐,殘骸遍地,“蒙默斯”號首先歸於沉默,蹣跚著脫離了佇列,“好望角”號堅持到19時50分也停止了射擊,隨後發生了大爆炸,艦體斷裂,迅速沉沒,無人倖免。重創的“蒙默斯”號也在21時18分沉沒。“格拉斯哥”號見大勢已去,與“奧特朗托”號一起全速撤出戰場。

德國海軍在科羅內爾海戰中取得了一邊倒的勝利,乾脆利落地擊沉了2艘英軍裝甲巡洋艦,造成克拉多克少將以下1660名官兵陣亡,而德軍艦隊幾乎毫髮無傷,僅3人受傷,但是德國裝甲巡洋艦消耗了40%的彈藥儲備,這是無法補充的。

福克蘭群島海戰

當科羅內爾海戰的噩耗傳來,英國朝野震動。海軍部立即從大艦隊中抽調戰列巡洋艦“無敵”和“不屈”號,由多夫頓·斯特迪海軍中將率領趕赴南大西洋,力圖復仇。兩艦均為英國海軍建造的首級戰列巡洋艦無敵級,排水量17300噸,航速25.5節,裝備8門305毫米艦炮,主裝甲帶厚度152毫米,就效能而言是天生的巡洋艦殺手。南下途中,2艘戰列巡洋艦又與“卡那封”、“康沃爾”、“肯特”號裝甲巡洋艦、“布裡斯托爾”、“格拉斯哥”號輕巡洋艦會合,實力遠超斯佩艦隊。英軍艦隊於12月7日抵達福克蘭群島的斯坦利港,進行加煤,準備出發索敵,卻不曾想第二天德國人竟然自己送上門來。

在贏得科羅內爾海戰的勝利後,斯佩率艦隊於12月2日繞過合恩角進入南大西洋。儘管各艦艦長對下一步行動存在分歧,斯佩還是決定對福克蘭群島實施襲擊。12月8日上午,德軍艦隊接近斯坦利港,“格奈森瑙”號的了望哨看到港內有煙柱升起,以為驚慌失措的英國人在焚燒煤炭貨棧,以防被德軍利用,其實那是英軍戰艦在升火起錨!在港外警戒的前無畏艦“克諾珀斯”號向德艦開火,305毫米炮彈激起的水柱讓斯佩意識到港內有英軍大型戰艦,於是中止行動,在10時45分重新整隊後加速至22節向東南方退避。

斯特迪在各艦升火加壓後,率艦隊緊急出港,追擊德國艦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追逐後,終於將目標納入艦炮射程。13時20分,英國戰列巡洋艦在14000米距離上搶先開火。此時,斯佩明白無論如何都無法從航速更快的戰列巡洋艦的炮口下逃生,他毅然決定犧牲自己為友艦爭取生存的機會,下令3艘輕巡洋艦分散撤退,親自指揮“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號拖住“無敵”和“不屈”號。斯特迪指示麾下的裝甲巡洋艦追擊德軍輕巡洋艦,戰列巡洋艦則與德國裝甲巡洋艦展開二對二的正面交鋒,“無敵”與“沙恩霍斯特”交火,“不屈”與“格奈森瑙”搏鬥。

即便實力處於劣勢,斯佩仍然利用機動努力創造有利的交戰態勢,表現出高超的戰術造詣。2艘德艦佔據了下風陣位,使海風將煙霧吹向後方,減少對火炮觀瞄的干擾,卻迫使英艦在上風位置,視野頗受煙霧困擾。交火開始後,德艦繼續表現出精湛的射術,“沙恩霍斯特”號在第三輪齊射就對“無敵”號形成跨射,隨即取得兩次命中,但未能造成明顯損傷。相反,在海戰初始階段,英軍戰巡顆粒無收,未能發揮出射程和威力上的優勢。

斯特迪下令向北轉舵以拉開距離,避免進入德艦副炮的射程,斯佩則順勢向南航行,迫使斯特迪也向南轉以保持接觸,此時德艦又突然掉頭向北,主動靠近,使其150毫米副炮也能加入炮擊,德艦的精準火力迫使英艦再度退卻。經過幾番對射後,英艦漸漸找到了準頭,“沙恩霍斯特”號被連續命中,並引發火災,射擊速度明顯下降。斯特迪仍力圖搶佔下風位置,但斯佩利用反向機動保持了自己的有利陣位,並持續取得命中,只是威力不足以致命。

無論斯佩的機動多麼精妙,他使盡渾身解數也無法改變實力差距,只是拖延時間罷了。在交戰兩個多小時後,“沙恩霍斯特”號已遭重創,艦體左傾,三號煙囪倒塌,上層建築滿目瘡痍。由於“格奈森瑙”號受到煙霧遮蔽,兩艘英艦集中射擊“沙恩霍斯特”號,加速了它的死亡。16時,斯佩命令“格奈森瑙”號嘗試撤退,並意圖向英艦發射魚雷,但是無力迴天。16時17分,“沙恩霍斯特”號向左傾覆沉沒。“格奈森瑙”、“萊比錫”和“紐倫堡”號也相繼被英軍擊沉,只有“德累斯頓”號僥倖逃脫。福克蘭群島海戰以德國東亞分艦隊的覆滅而落幕,約2200名德軍官兵喪生,包括斯佩中將和他的兩個兒子,而英軍僅有10人陣亡,19人受傷,軍艦損傷輕微。

結語

斯佩中將葬身於遠離故土的汪洋之中,但他在科羅內爾取得的勝利以及在福克蘭海戰中的頑強戰鬥和犧牲精神足以讓德國人將其視為海軍英雄。德國海軍將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的二號艦命名為“斯佩伯爵”號,該艦尚未完工德國即戰敗乞和,於戰後解體。1936年,重建的德國海軍又將德意志級裝甲艦三號艦命名為“斯佩伯爵”號。或許是宿命使然,該艦在1939年12月中旬的拉普拉塔河口海戰中被英軍擊傷,隨後被迫在烏拉圭蒙得維的亞港外自沉,與斯佩一樣殞命在南大西洋。

“沙恩霍斯特”號及其姊妹艦的艦名也被德國海軍所繼承,用來命名20世紀30年代中期建造了2艘戰列艦,即在二戰時期頗為知名的沙恩霍斯特級。它們是德國海軍在二戰時表現最為活躍、戰績最突出的大型戰艦,然而結局也和前輩一樣充滿悲劇色彩。第二代“沙恩霍斯特”號在1943年12月26日的北角海戰中被英軍擊沉,其奮戰與老“沙恩”同樣悲壯,至於“格奈森瑙”號被英軍轟炸機炸癱,以殘廢狀態迎來戰爭結束。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俄敘聯軍恢復轟炸,巴沙爾鐵桶專炸平民,大批難民湧向土耳其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