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52年10月14日,美軍在經過長期精心準備之後,突然以優勢兵力向我上甘嶺2個山頭陣地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戰役爆發的第一天,為了掩護步兵攻擊,美軍動用了18個炮兵營共計300多門大口徑火炮,向上甘嶺3.7平方公里的陣地傾瀉了30萬發炮彈。戰鬥高峰期,每秒鐘我軍陣地上竟落彈達6發之多。

我志願軍部隊反擊佔領上甘嶺表面陣地之敵

面對美軍凶猛的炮擊,第一天我軍能夠支援上甘嶺步兵作戰的只有榴彈炮3門、山炮6門、野炮6門,因此在和敵人的炮戰中處於嚴重劣勢。但在察覺到美軍的動向後,當晚我15軍立即調整了炮兵部署,支援兩個高地作戰的火炮增加到66門。接下來的兩天,經志願軍總部及兵團首長批准,再次增調炮兵,我軍火炮增至103 門,其中就包括了美製155毫米榴彈炮和蘇聯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至20日,我軍再次增加支援上甘領的火炮數量,共增至133門。最終我軍共計投入火箭炮24門、7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14門(不含迫擊炮)、高炮47門。

美軍打完的堆積如山的炮彈殼

由於我軍炮兵的逐步增強,給進攻的敵軍步兵以極大殺傷,敵人開始逐步重視對我軍炮兵進行打擊和壓制,如將煙幕彈的使用重點從掩護步兵變為干擾我炮兵觀察員觀察敵情。有一段時間,敵軍不間斷地向我炮兵陣地和觀察所周圍發射煙幕彈,造成濃煙滾滾,有時甚至干擾得我炮兵觀察所整日失去觀察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我軍炮兵部隊以"耳"代"眼",在五聖山主峰建立了師空中竊聽所,用無線電竊聽敵人的無線電通訊,收集情報,從而確保了火力支援的不間斷。

美軍同樣使用M1A1式155毫米榴彈炮轟擊我軍

在大量施放煙幕的同時,敵人還以遠端火炮結合航空兵火力,對我軍炮兵進行壓制。我軍炮兵則把坑道防護和車輛機動結合起來,同時將小口徑高炮拉上山以增大射程,重點打敵炮兵校正機,同樣使敵人的炮兵失去"眼睛"。此外,我軍還注意不定期地對危害最大的敵炮兵陣地進行壓制。由於輕敵,美軍炮兵竟將其射程較遠的105和155榴彈炮部署在離我軍陣地僅2-3公里的位置,這使得我軍炮兵的反擊取得了較大成果。10月18、19日,志願軍炮兵第20團3營9連,主動對注羅峙、鬆洞地區的敵炮兵陣地進行射擊,擊毀敵榴彈炮21門,並迫使敵炮轉入遮蔽和後撤,從而大大減輕了敵炮兵對我縱深的威脅。

蘇制BM13"喀秋莎"火箭炮正在齊射

炮戰中,我軍的大口徑火炮表現尤為出色。其中炮30團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該團的1門美製M1A1式榴彈炮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戰"打法,共擊毀美軍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48門、迫擊炮3門,坦克7輛,彈藥囤積點10座,還先後支援步兵擊退敵軍10餘次集團進攻,斃傷敵軍近千人,創造了我炮兵史上的奇蹟。

志願軍使用美製M1式155毫米榴彈炮轟擊美軍

而且最後這門"神炮"最後全身而退、毫髮無損。在整個上甘嶺戰役中,我軍共擊毀敵軍火炮112門,坦克28輛,而僅這一門神炮,就完成了擊毀火炮數量的40%、擊毀坦克數量的25%,被稱為上甘嶺上的英雄炮,而這個連最後也榮立了一等功。

迄今仍然在博物館中的M1A1巨炮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戰爭之王再次復興? 俄羅斯將用新的巨炮阻止北約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