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在鋼製軍艦出現初期,由傳統風帆巡洋艦演變而來的近代巡洋艦出現了2個重要分支:一支是沒有水線裝甲帶防護的巡洋艦,包括穹甲巡洋艦(防護巡洋艦)、通報艦(無防護快速巡洋艦)、撞擊巡洋艦(例如北洋水師"超勇"號,撞擊巡洋艦實用化的先驅)、老式的船旁列炮巡洋艦等;一支是水線處安裝裝甲帶的巡洋艦後者因為有水線裝甲帶,也被稱為二等鐵甲艦.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後,俄羅斯海軍建造了像戰列艦一樣擁有鐵甲堡結構的巡洋艦"海軍上將"號同時,由於火炮技術和造船工藝的飛躍,原先那種在老式船旁列炮巡洋艦上敷設水線裝甲的設計逐漸淘汰近代巡洋艦的發展脈絡逐漸明晰,由原先種類眾多、界限模糊而繁雜的通報艦、撞擊巡洋艦、穹甲巡洋艦、二等鐵甲艦、裝甲巡洋艦等,漸漸集合為三個等級的巡洋艦:一等巡洋艦(主要包括裝甲巡洋艦和7000噸以上的大型防護巡洋艦),二等巡洋艦(主要包括防護巡洋艦),三等巡洋艦(主要是無防護快速巡洋艦)。

到十九世紀末,裝甲巡洋艦很快發展成巡洋艦中的"老大",她們大多數排水量超過7000噸,一般裝備有口徑為6-9.2英寸(152-234毫米)的主炮,水線裝甲帶最大厚度5-7英寸(127-178毫米),航速20-23節雖然裝甲巡洋艦搭載了相對過多的裝備,航速比快速通報艦慢一些,不過卻擁有堅固的裝甲,生存力很強;數量眾多的重型火炮賦予了她們較強的戰鬥力,因此裝甲巡洋艦很快成為了艦隊中的主力成員(英國建造的"米諾陶"級裝甲巡洋艦排水量高達14600噸,裝備4門234毫米主炮和10門190毫米副炮,炮塔裝甲最厚處達到8英寸,航速23節)。

雖然在戰列艦面前裝甲巡洋艦隻是輔助兵力,不過因為其裝甲厚、火力猛、速度較快,當時在艦隊決戰中亦可委以重任,擔當主要打擊力量在美西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各國參戰的裝甲巡洋艦都有著上乘的表現正因為如此,對於一些處於上升時期的海軍來說,裝備戰列艦投資不菲,用相對少的投入購買或建造裝甲巡洋艦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德國海軍也是最先探索裝甲巡洋艦技術的列強之一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就根據中國北洋水師的訂貨要求,設計出裝甲巡洋艦"經遠"和"來遠"號,她們也是德國人在設計和建造裝甲巡洋艦上的第一次嘗試2艦於1887年竣工,交付北洋水師,旋即成為北洋水師中最新銳的軍艦之一不過,"經遠"級裝甲巡洋艦畢竟是帶有試驗性質的產品,雖然工藝精良,但是設計上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裝甲頻寬度太窄、拼接處脆弱易損,司令塔防護方式存在隱患等這一段時間是德國海軍嘗試建造裝甲巡洋艦的時期,1890-1895年間為本國海軍設計的"奧古斯塔皇后"級和"維多利亞"級大型巡洋艦仍然沿用較為成熟的穹甲防護,因此不能算是裝甲巡洋艦直到相關造船技術基本成熟之後,德國海軍才開始正式建造真正的裝甲巡洋艦 。德國海軍一共建造6級共9艘裝甲巡洋艦。

1、俾斯麥號裝甲巡洋艦

1896年4月,基爾港皇帝造船廠,一艘新式巡洋艦正式開工建造與以往的德國巡洋艦相比,她是個十足的大傢伙:水線長125.81米,全長127.11米,最大寬度20.42米,吃水8.46米,標準排水量達10690噸,滿載排水量11461噸這是德國海軍第一艘萬噸級的大型巡洋艦,以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名字命名。

俾斯麥號裝甲巡洋艦

該艦裝備了4門240毫米40倍口徑主炮,分別安裝在2座雙聯裝炮塔中;12門150毫米40倍口徑主炮對稱分佈在船舷兩側;上層建築兩側安裝10門88毫米30倍口徑速射炮,另外裝備了6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從外觀上看,該艦的外型、武備和德國海軍當時裝備的凱撒·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非常相似,包括武器的型號和佈置方式等方面都很一致,活脫脫一個後者的巡洋艦版本。

在防護方面仍然沿用了在經遠級裝甲巡洋艦上應用的"鐵甲堡穹甲"的防禦結構水線裝甲帶厚200毫米,同時在水線附近的位置還敷設一層50毫米厚的穹甲穹甲底端伸入水線以下,頂部高出水面數英尺實際上嚴謹的德國人把俾斯麥號的防禦體系設計成了裝甲巡洋艦和防護巡洋艦的綜合體,可以將該艦看作一艘擁有水線裝甲帶的防護巡洋艦,或者說去掉水線裝甲就是一艘防護巡洋艦與同期日本在英國訂購的9700噸的"淺間"級裝甲巡洋艦(當時最典型的裝甲巡洋艦之一,裝備4門203毫米主炮和14門152毫米副炮,航速21.5節)相比,俾斯麥號的主裝甲帶厚度比對方多出約25毫米,主炮也顯然要大一號,但是速度卻慢得多,主要是因為複雜的防禦體系和武器系統擠佔了艦上寶貴的空間,使得該艦無法像英制同類軍艦一樣安裝眾多的鍋爐,俾斯麥號主機系統的最大輸出功率為13500馬力,與淺間級的17000馬力相差甚遠,最大航速只有18.7節,比前無畏艦快不了多少。

俾斯麥號裝甲巡洋艦 高速試航

因為俾斯麥號的尺度大大超過了以往的德國巡洋艦,武備和防護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飛躍,自然不可避免遭遇技術瓶頸因此該艦直到1900年4月才竣工,工期長達整整4年到該艦服役的時候美、英等國更加快捷的新銳裝甲巡洋艦都已經服役,該艦遂陷入了一種尷尬:如果作為巡洋艦執行破襲和偵察任務,她的速度太慢了;如果作為戰列艦,她的裝甲又略顯單薄(同期的戰列艦裝甲厚度至少要達到229毫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也許是德國人自己還沒有搞明白裝甲巡洋艦的核心概念,所以對"俾斯麥"號的定位也比較模糊。

俾斯麥號裝甲巡洋艦在中國水域

該艦在設計之初計劃用於海外服役,因此在一戰前的曾經被派往亞洲地區巡弋,很快轉入預備役戰爭爆發時老舊的該艦從預備役中再次入役,暫時作為海防艦使用但是落後的設計和糟糕的機械狀態使其逐漸難以勝任巡弋任務,於1916年解除武裝,先後轉成訓練艦和雜役艦,1919年出售拆毀。

俾斯麥號(Bismarck)裝甲巡洋艦

2、海因裡希親王號裝甲巡洋艦

1899年12月,另一艘裝甲巡洋艦海因裡希親王號在基爾海軍造船廠的船臺上敷設了第一塊龍骨,該艦於1902年3月完工。海因裡希親王號建造之初的設想是:建造一種稍小型的、相對便宜的裝甲巡洋艦,通過削弱武備和裝甲來提高航速,同時降低建造難度、節約經費該艦全長126.59米,水線長124.99米,寬19.61米,吃水8.08米,標準排水量8857噸,滿載排水量9806噸裝備2門單裝240毫米主炮、10門150毫米副炮、10門88毫米炮和4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其武器的型號與"俾斯麥"號相同,安裝的方式和位置也保持一致,只是數量上比後者略少裝甲防護方式仍然沿襲"俾斯麥"號,只是水線裝甲的厚度僅有100毫米,穹甲厚度50毫米,炮塔正面裝甲板厚150毫米 海因裡希親王號實際上是作為俾斯麥號的縮水版出現的,兩者外形相似,武器效能相當只是海因裡希親王號的武器數量略少,裝甲略薄,艦上官兵的編制也從俾斯麥號的621人下降到562人。由於減少了部分大中口徑火炮和魚雷武器,艦上的空間相對充裕一些,該艦安裝了15000馬力的主機,預計航速可以達到20節在實際試車中雖然主機輸出功率略微超過15000馬力,但是航速只有19.9節,並未達到預期航速。

海因裡希親王號裝甲巡洋艦

同期皇家海軍建造的克雷西號裝甲巡洋艦裝備2門234毫米主炮、12門152毫米速射炮、12門12磅炮(口徑約76毫米)和3門3磅炮(口徑47毫米),航速21節,海因裡希親王號的防護能力基本與之相當,大、中口徑火炮基本持平,速度處於劣勢由於英國巡洋艦注重航速,安裝了數量眾多的鍋爐,而且堅持裝備種類和數量眾多的小口徑速射炮,所以其成員編制多達760人,遠遠多於德艦,這也是德國早期裝甲巡洋艦與英艦的不同。

海因裡希親王號裝甲巡洋艦的艦尾拍攝

當時多數國家的裝甲巡洋艦都需要扮演海外艦隊旗艦的角色,海因裡希親王號也不例外,不過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爆發的時候該艦已經無法按設計時的要求來執行任務如果讓技術上已經落後的該艦在危險的北海或波羅的海執行任務是非常不明智的,於是海因裡希親王號也被編入近海防禦編隊。1914年12月16日,她參加了炮擊英國港口城市哈特爾普爾的行動1915年4月"海因裡希親王"號進駐波羅的海執行封鎖任務,以壓制俄國海軍的活動1916年春天以後不再執行戰鬥任務,而是作為海軍的宿舍船繫泊在港口——直到戰爭的結束1920年解體。

海因裡希親王號裝甲巡洋艦的明信片

海因裡希親王號裝甲巡洋艦

3、阿爾伯特王子級裝甲巡洋艦

1900年,德國海軍阿爾伯特王子級裝甲巡洋艦設計完成,該級裝甲巡洋艦共有2艘,首艦阿爾伯特王子(Prinz Adalbert)號於同年4月在基爾海軍造船廠開工,2號艦弗雷德里希·卡爾(Friedrich Carl)號則在次年8月開工,由位於漢堡港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廠承建不過後者的建造速度非常之快,在1903年12月就竣工了,反而比"阿爾伯特王子"號提前一個月完工 。

弗雷德里希·卡爾號

該級裝甲巡洋艦水線長125.07米,全長126.59米,寬19.61米,吃水7.79米,標準排水量9087噸,滿載排水量9875噸,艦員586人。由於改進了動力系統,阿爾伯特王子級的主機最大功率提高到16200馬力,最大航速為20節,試航期間兩艦的輸出功率分別達到了17272馬力和18541馬力,航速分別達到了20.4和20.5節,基本與德國伏爾鏗造船廠為日本海軍建造的八雲號裝甲巡洋艦相當。與八雲號相比,阿爾伯特王子級的防護側重點有所改變,甲板裝甲厚度50-70毫米;主裝甲帶最厚處為150毫米,比前者少了20毫米;炮塔正面防盾卻厚達200毫米,比前者多了50毫米,這說明德國海軍對武器系統的防禦逐漸重視起來。

弗雷德里希·卡爾號裝甲巡洋艦

該艦裝備了2座雙聯裝210毫米主炮,身管長度40倍徑,這是德國裝甲巡洋艦第一次使用該種火炮該型火炮為速射炮,射速4-5發/分,比英國維克斯203毫米火炮(射速3-4發/分)稍快;副炮為10門150毫米40倍徑火炮,射速略高於主炮;88毫米火炮則改裝為35倍口徑的新式速射炮,一共安裝了10門,佈置的位置如下:前部上層建築左右炮廓內各有2門,後主桅下方的平臺上有2門露天安裝但是帶有防盾,煙囪兩側的上甲板上各有2門。

和海因裡希親王號相比,阿爾伯特王子級的主裝甲帶厚度增加了50%不過最重要的是寬度增加了,對於並不總是需要參加決戰抵擋巨炮的巡洋艦來說,範圍足夠大的防護區域比厚重但寬度不足的裝甲帶要實用的多,因此阿爾伯特王子號也不再像俾斯麥號一樣敷設厚而窄的裝甲帶,而是採用大面積的中等厚度裝甲。

阿爾伯特王子號和弗雷德里希·卡爾號裝甲巡洋艦均加入公海艦隊,兩艦分別於1914年11月和9月被調入波羅的海執行任務11月17日。弗雷德里希·卡爾號在巡邏時觸發俄軍佈設的水雷,損傷嚴重並沉沒(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俄國海軍的佈雷行動許多是由高爾察克親自指揮的),阿爾伯特王子號則於次年10月23日被英國潛艇E-8號用魚雷擊沉。

弗雷德里希·卡爾號

4、盧恩級裝甲巡洋艦

1902年設計定型的盧恩級是以阿爾伯特王子級為藍本演化而來的,兩者外觀上最大的區別是前者要多出一座煙囪兩者的火力完全相同,該級巡洋艦還裝備了4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艏艉中心線和艦艏主炮塔正下方各有一具。該級在魚雷武器上與阿爾伯特王子級的唯一區別是,後者艦艉的魚雷管是水上發射,而本級所有的魚雷管都是水下發射的。

盧恩號裝甲巡洋艦過基爾運河鐵橋

盧恩級裝甲巡洋艦全長127.89米,水線長127.41米,寬約20.22米,吃水7.77米,標準排水量9533噸,滿載排水量達到10266噸主機為三脹式蒸汽機組,三軸推進,功率19000馬力,最大航速21節。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德國大型巡洋艦的主機功率都超過了同級別的英艦,但是航速卻不比對手高,原因很可能是更加重視戰艦本身生存能力的德國人寧願把主機的能量更多地分配給損管系統。在試航中盧恩號主機實測功率20625馬力,最大航速21.1節;"約克"號主機發揮稍遜,略微超過20000馬力,最大航速反而略高,達到21.4節"盧恩"級裝甲巡洋艦的裝甲厚度如下:水線處最厚150毫米,炮塔正面防盾180毫米,舯甲板要害部位裝甲厚63毫米,延伸至艏艉減少到38毫米'艦員633人(平時編制)。總體來看,盧恩級實際上是阿爾伯特王子級的延續,只是在航速上稍有提高,裝甲設計上略微改進而已。 該級裝甲巡洋艦共建成2艘:盧恩(Roon)號由基爾海軍造船廠建造於1903年8月在船臺上敷設龍骨,1906年4月竣工,造價15,345,000馬克,1914年8月作為第三海防艦隊的旗艦,擔負近海巡弋任務1914年11月3日參加了公海艦隊炮擊英國城市雅茅斯的行動同年12月16日,該艦又與"海因裡希親王"號一道出擊,炮轟了英國港口城市哈特普爾。1915年4月盧恩號和部分老式裝甲巡洋艦及前無畏艦進駐波羅的海與沙俄海軍爭奪制海權,1916年11月以後作為訓練艦服役德國人曾一度計劃將盧恩號改裝成水上飛機母艦,在船艉安裝一具重型起重機,增設機庫容納4加大型水上飛機,屆時她的武器也將改換為6門150毫米炮和6門88毫米炮,改裝後的盧恩號將擔負艦隊遠端偵查、巡邏等任務,如果該艦加入大洋艦隊無疑將改善德國海軍的遠端偵查能力,只是這個計劃一直沒有得以實施。戰爭結束後,該艦解除了全部武裝專門執行撤回海外駐軍、運輸物資等非戰鬥任務,最終在1921年拆毀。

盧恩號裝甲巡洋艦美術作品

約克(Vorck)號則在漢堡港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廠開工,建造週期為1903年2月到1905年11月在這裡請注意約克號裝甲巡洋艦建成的時間,在海洋的另一邊,一艘名叫無敵的鉅艦宣告了戰列巡洋艦時代的到來,造價高達16,241,000馬克的該艦迅速過時,在戰爭爆發前已經降入預備役,1914年8月約克號得以重新起用,加入了盧恩號領銜的第三海防艦隊1914年11月2日,該艦在巡邏時觸發了德軍先前佈下的水雷受傷,11月4日再次觸發己方水雷再次嚴重受創,當即沉沒。

約克號裝甲巡洋艦

約克號裝甲巡洋艦

5、沙恩霍斯特級裝甲巡洋艦

鑑於約克級成功的設計,德國人決定建造一級加強火力的改進型約克級裝甲巡洋艦,這就是日後鼎鼎有名的沙恩霍斯特級。該級巡洋艦與約克級外形極其相似,均為高幹舷、長艏樓船型,同樣是4座等尺寸的高大煙囪,還擁有前後對稱的、中部設有大型戰鬥桅盤的筒形主桅,在外觀上非常相似。沙恩霍斯特級的主尺度如下:船身全長144.7米,水線全長143.9米全寬約21.64米,吃水約8.38米標準排水量11,616噸,滿載排水量為12,985噸。沙恩霍斯特級的水線裝甲帶最厚處達到150毫米,向艏艉方向逐漸減少,最薄處76毫米;炮塔正面防護是全艦最堅固的地方,裝甲厚度約180毫米,炮塔座圈裝甲厚度也是180毫米;甲板裝甲仍然相對較薄,沿用舯部較厚向艏艉逐漸削弱的設計,最厚處63毫米。推進系統為三脹式蒸汽機組,三軸推進,設計額定輸出功率增至26,000馬力,設計航速22.5節建成服役後,該級裝甲巡洋艦的實際航速均不低於23.5節。

沙恩霍斯特號裝甲巡洋艦

作為盧恩級的放大型,沙恩霍斯特的武器得到了加強,裝備210毫米40倍口徑主炮8門,其中4門以雙聯裝形式安裝在艏艉中心線的主炮塔內,雖然德制210毫米火炮的身管長度不及英制203毫米45倍口徑火炮,不過這4門主炮的最大仰角可以達到30度(比後者多出10度)!——是當時戰艦火炮仰角最大的,也因此獲得了14900米的最大射程;另外4門分別安裝在兩側舷的炮廓內(恰好是"盧恩"級最高一層副炮的位置),另外88毫米速射炮增加到16門,其中8門分別安裝在艏艉樓內的炮廓中,這些細節是區分沙恩霍斯特級和盧恩級的重要標識!當然側舷安裝的4門主炮的仰角和射界必然受到更多的限制,效能不如前4門主炮這樣的佈置還擠佔了副炮甲板的空間,她只在側舷更低一層的位置安裝了6門150毫米副炮,每舷只有3門從此也可以看到揹負式炮塔出現以前,在戰艦上多裝主炮所面臨的尷尬。

不過客觀地看,沙恩霍斯特級的火炮射速較快,其主炮的射速均為4-5發/分鐘,高於同期英國製造的234毫米和203毫米火炮,幾乎與德制150毫米速射炮相當,而且數量上佔優勢——當時各國海軍裝甲巡洋艦的多數裝備7.5-9.2英寸(190-234毫米)主炮2-4門,儘管沙恩霍斯特級的火炮安裝方式使得非交戰一側的主炮無法瞄準目標,但是以側舷對敵時仍然可以一次發揮6門主炮的火力,顯然佔有火力強度的優勢雖然裝備了更多的主炮擠壓了艦上的空間,她們的副炮數量偏少不過在近戰中也能夠發揮6門210毫米炮和3門150毫米炮的威力,這樣就與側舷齊射4門203毫米(或者2門234毫米)火炮和7門152毫米火炮的英國巡洋艦相比差別不大,再加上她們擁有射速很快的主炮,就完全彌補了副炮數量不足的缺陷。唯一的不足就是安裝於炮廓內的主炮仰角太小,射程和射界比炮塔內的主炮差了很多,在遠距離交戰的時候仍然只能4炮齊射儘管如此,她們仍是德國海軍的驕傲,也被公認為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裝甲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號裝甲巡洋艦的210毫米主炮

該級裝甲巡洋艦包括沙恩霍斯特(Scharnhorst)號和格奈森諾(Gneisenau)號,均以拿破崙戰爭時代的普魯士著名將領的姓氏命名。沙恩霍斯特本人不僅是拿破崙戰爭時期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手下的得力將領,還是一位著名的軍事改革家,他將參謀本部這一機構融入軍事指揮和管理體制的做法,被許多國家沿用至今。

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在智利

沙恩霍斯特級二號艦格奈森諾號於1904年12月率先開工,建造地點是威塞爾船廠;一個月後沙恩霍斯特號在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安放第一塊龍骨,兩艦分別於1908年3月和1907年10月竣工,平均造價超過19,780,000馬克。加入公海艦隊的沙恩霍斯特級先後被派往中國青島,沙恩霍斯特號於1910年成為德國東亞巡洋艦隊的旗艦。戰爭爆發後,"沙"、"格"兩艦率領駐紮在青島的德國巡洋艦編隊突入公海,四處襲擊協約國據點和交通線11月初,這支德國艦隊在智利克羅內爾附近海域殲滅了英國皇家海軍西印度艦隊第四分隊英國朝野為之震驚,隨即派出重兵圍剿斯佩的艦隊雙方從正午戰至天黑,儘管斯佩經驗豐富,麾下的官兵也訓練有素,但是實力的懸殊讓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諾號在進行了英勇抵抗之後雙雙戰沉,結束了短暫而傳奇的一生。

6、布呂歇爾號裝甲巡洋艦

1906年,無敵級戰列巡洋艦在英國開工,實際上宣告了戰列巡洋艦時代的開始,在世界範圍內進入鼎盛的裝甲巡洋艦在一夜之間落伍了,而英國人在無敵級下水之前的嚴格保密措施使德國海軍對於戰列巡洋艦的概念仍然是一頭霧水,後者認為英國人建造的仍然是一種裝甲巡洋艦,因此德國的新式巡洋艦將針對同期皇家海軍的米諾陶級裝甲巡洋艦及其改進型。

布呂歇爾號裝甲巡洋艦

布呂歇爾級原本計劃建造3艘,首艦布呂歇爾號1907年2月在基爾海軍造船廠開工,不過隨著該艦的建造過程的推進,皇家海軍無敵級戰列巡洋艦的巨大技術優勢不斷顯現出來,德國人頓時醒悟,放棄了另外2艘布呂歇爾級的建造,轉而建造戰列巡洋艦。布呂歇爾號於1909年10月竣工,而無敵級戰列巡洋艦不撓號早在1908年6月已經建成,尷尬的布呂歇爾號還未出世就已落後。該艦全長約161.80米,水線長160.93米,寬24.46米,吃水8米標準排水量15,050噸,滿載排水量15,950噸。雖然當布呂歇爾號開工時,德國海軍斯德丁號和德累斯頓號輕巡洋艦都已經安裝了新式蒸汽輪機作為主機,但是布呂歇爾號仍然使用過時的往復式蒸汽機其主機系統,額定最大功率32000馬力,最大航速24.5節,在試航中該艦曾以38323馬力達到了25.8節(一說為25.4節),甚至還有資料指出該艦在測試中曾達到過26.5節的高速。該艦水線主裝甲帶厚度增加到178毫米,艏艉部分削弱到63.5毫米;炮塔正面防盾厚度180毫米;司令塔裝甲厚10英寸,是全艦防禦最堅固的部位甲板裝甲最厚處增至76毫米,覆蓋了機艙和主炮彈藥庫,這層裝甲甲板隨著向艏艉延伸而變薄,最薄處為50毫米加上日趨合理的內部防水隔艙設計,先進的注排水系統,使該艦的防護和抗沉性大為提高。

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下水

作為世界上最後一批完工的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的火力十分強大,安裝了多達6座的雙聯裝主炮塔,這些炮塔呈六角形分佈在甲板上,佈置方式和大洋艦隊的拿騷級戰列艦相同。布呂歇爾號裝備新式的210毫米主炮12門,身管長度提高到45倍口徑,膛壓和初速都有提高,加上30度的最大仰角,最大射程達到19100米,超過了德國海軍的283毫米火炮。由於全部的主炮都採用炮塔形式安裝在上甲板,副炮的位置得以提升,該艦兩舷各配備4門150毫米副炮,位置在舯部主炮塔的下方,船舷主裝甲帶的正上方,由150毫米的副裝甲帶覆蓋。88毫米火炮數量和型號與沙恩霍斯特級相當,這16門小速射炮分別安裝在艏樓、艉樓和前後上層建築內的炮廓中。這些火炮由活動裝甲蓋板保護,停泊或混戰時蓋板開啟,以防禦魚雷艇的突襲;遠洋航行時將蓋板關閉,以防海水進入。

布呂歇爾號裝甲巡洋艦

"布呂歇爾"號裝甲巡洋艦造價高達28,532,000馬克,約合1,390,000英鎊,和均價1,752,000的無敵級相比只差了一艘輕巡洋艦的造價,不過二者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布呂歇爾號的210毫米火炮雖然擁有較遠的射程,但是卻無法在遠距離上擊穿無敵級的裝甲,而後者的305毫米重炮卻可以在210毫米炮能夠造成傷害的距離之外輕鬆摧毀布呂歇爾號,而且布呂歇爾號的12門210毫米炮由於佈置方式的問題,側舷主炮齊射的數量是8門,與側舷6炮齊射的"無敵"號相比顯然處於劣勢,即使在撤退時(可以使用6門主炮)也沒有足夠的火力干擾和壓制對方。

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高速航行

末代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一戰期間留守本土,多次參加希佩爾將軍的襲擊艦隊炮轟英國沿海。1915年1月24日凌晨,德國海軍中將希佩爾率領"布呂歇爾"號與戰列巡洋艦"德弗林格爾"號、"毛奇"號、"塞得利茨"號趕到多格爾沙洲海域,試圖偷襲英國巡邏艦隻,不料皇家海軍提前破譯了德軍密碼,貝蒂中將的戰列巡洋艦分隊早已埋伏在此天亮的時候希佩爾突然驚恐地看見在自己前進的方向上出現了大量煤煙,顯然一支強大的英國艦隊已經埋伏在自己的面前,實力遜於對手的德國艦隊試圖退卻,怎奈航速又不及對方很快,佇列末尾的"布呂歇爾"號就被逼近的英國軍艦擊傷

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210毫米主炮

德國編隊中航速最慢的"布呂歇爾"號當時最大航速僅有23.5節,根本無法擺脫強大的追擊者,一再遭到沉重打擊希佩爾屢次冒險向英艦突擊,試圖挽救該艦,但是在貝蒂的凶猛火力下根本無法救援布呂歇爾,雖然希佩爾指揮戰列巡洋艦屢次折返救援布呂歇爾號,但是掉隊的"布"艦已深陷對方的炮火,實在無法靠近。此前皇家海軍獅號戰列巡洋艦的受傷使貝蒂中將暫時離開了指揮第一線,接替指揮的莫爾少將明顯缺乏進攻意識,只把目標瞄準了布呂歇爾號,卻放過了撤退的德國戰列巡洋艦隨後,飽受創傷的布呂歇爾號在英艦圍攻下沉沒。

裝甲巡洋艦布呂歇爾號戰沉傾覆

綜述

總體上看,德國海軍的前2艘裝甲巡洋艦在建造工藝上比先前的巡洋艦有很大的飛躍,她們裝備的240毫米主炮效能也不錯,射速堪比列強的203毫米火炮。不過在實際使用上卻非常尷尬:她們作為巡洋艦卻不具備足夠的航速,敵方巡洋艦可以利用速度輕易擺脫其重炮的威脅;作為戰列艦參加決戰,她們的裝甲又嫌單薄,在高強度的炮戰中生存力又令人懷疑;其重炮用於火力支援也許效果不錯,但是這些都是廉價的炮艦就可以完成的任務,用價值超過18,000,000馬克的戰艦未免太過奢侈。看來從"經遠"到"海因裡希親王"的建造還沒有令德國人完全理清思路,還沒有找到"裝甲"與"巡洋"的結合點。

如果說俾斯麥號是德國海軍在裝甲巡洋艦這一艦種上的第一次嘗試,經驗不足和戰術思想不明晰倒也可以理解,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地方使得上面的論斷更加模糊:1896年-1899年間,德國伏爾鏗船廠接受了日本的訂單,為聯合艦隊建造了八雲號裝甲巡洋艦,該艦標準排水量9646噸,主尺度為:全長達到132.34米,寬19.57米,吃水7.24米,這艘外銷型巡洋艦為了迎合客戶的需要安裝了英國維克斯公司製造的2座雙聯裝203毫米炮和12座單裝152毫米維克斯火炮15500馬力,速度20.5節從資料上看,該艦已經和皇家海軍的裝甲巡洋艦相差無幾,速度防護和火力三者的平衡也很好地實現了值得一提的是,八雲號的建造品質相當高——直到1945年還可以遠洋航行,戰後曾被指定為復員運輸艦,1946年中期才退役拆解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德國海軍很早就具備了建造大型裝甲巡洋艦的條件和技術,並且從皇家海軍標準武器配置的方式上應該能夠看到這一艦種應該具備的特點,那麼海因裡希親王號為什麼還是擺脫不了俾斯麥號的先天缺陷呢?也許是不願建造過多的一等戰列艦招致列強的猜疑,打算以巡洋艦的幌子建造輕型化的戰列艦;也許是迫於數量上的劣勢,繼續堅持安裝對巡洋艦來說過於奢侈的重型火力和裝甲不過海因裡希親王號的建造過程已經證明德國人開始試圖削減不適合巡洋艦的重型火力,努力提高航速,嘗試在速度和火力之間尋求平衡。

阿爾伯特王子級是德國第一艘接近列強標準的裝甲巡洋艦,與同期英國的外貿型裝甲巡洋艦佈局非常相似使用重量輕、射速快的210毫米火炮,拋棄了看著嚇人卻不合適的武器系統,也更加符合戰術需要。盧恩級是阿爾伯特王子級的改進版,在火力和防禦上沒有實質上的變化,可以看作是一種亞改型主要區別是加大了主機功率,航速提有20節高到20.5節,外觀上的明顯差別是多了一座煙囪武器系統與"阿爾伯特王子"級的差距微乎其微,綜合戰鬥力幾乎相當

以上兩級裝甲巡洋艦在武器效能和佈局上與英國大量建造的外貿型裝甲巡洋艦、以及美國海軍稍後建造的"賓夕法尼亞"級裝甲巡洋艦非常近似,屬於當時世界海軍中十分常見的標準裝甲巡洋艦。當年阿姆斯特朗開創的在戰艦艏艉中心線上佈置主炮,側舷安裝副炮的佈局,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似乎已經被證明是前無畏時代各型戰艦的首選配置,不僅是裝甲巡洋艦,許多戰列艦也採用了這一佈局。

皇家海軍著名改革家費舍爾勳爵認為,在當時的交戰距離下(19世紀末皇家海軍例行射擊比賽的距離僅有1英里,他曾建議將炮戰距離提升到3-4千米),大量裝備6英寸艦炮的裝甲巡洋艦可以使戰艦在遭到反擊之前就給對手造成嚴重傷害,所以非常熱衷於給裝甲巡洋艦配備大量的6英寸速射炮而德國海軍更加重視中遠距離的炮戰效果,所以德國裝甲巡洋艦更重視210毫米火炮的裝備,而中口徑副炮數量始終少於英美裝甲巡洋艦。從海因裡希親王直至最後的布呂歇爾號,150副炮的數量始終沒有超過10門。從海因裡希親王到盧恩級一直沿用一種獨特的佈置方式——從側舷看,這些炮位呈M型分佈在船舷上,而且距離比較近,由主裝甲帶向上延伸形成的裝甲區域提供集中防禦,與分散佈置且多數僅有防盾保護的英制戰艦完全不同。

沙恩霍斯特級則是盧恩級的火力加強型,主要改進除了繼續加強主機功率外,還將側舷的4門150毫米副炮更換為210毫米主炮,但是受到排水量的限制,增加的210毫米炮只能安裝在炮廓內,給人的感覺是硬把重炮擠進了本不屬於它們的副炮炮位,而且在11900米的距離上無法實現6炮齊射(增加的150毫米炮最大仰角僅有16度),儘管如此,在對抗英國同級別軍艦時,沙恩霍斯特級可以在10000米開外向對手施以猛烈的重炮火力,而對手的眾多6英寸速射炮由於距離太遠已經失去了殺傷力。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山東艦艦長引國際關注:在十多年前他就出了名,是一位厲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