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在二戰初期,德國空軍作為德國的閃電戰的支柱力量,為世人展示了在機械化戰爭中,空軍所能發揮的力量。至法國戰役後,德國空軍被認為是一支強大的空中力量。然而德國空軍的勝利就彷彿曇花一現,在不列顛空戰後迅速衰落,盛極而衰的速度驚人。然而德國空軍內部是出了什麼問題?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德國空軍的這種盛極而衰?

一、匆忙的建軍

事實上需要注意到,德國空軍的建立不同於英美,在當時德國空軍並非作為陸軍的附庸,而是強調了自己的攻擊性。他們認為德國空軍應該有能力獨自贏取一場勝利,這種理論是來自於諸如杜黑的《制空權》等理論書籍。在德國空軍的將領眼裡,空軍的轟炸機完全可以在奪取制空權之後,利用轟炸機粉碎敵人的抵抗,並最終取得勝利。

可是德國空軍也必須考慮的是,受限於德國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因素,戰略理論可以繼續發展,但優先順序仍舊是支援陸軍作戰。這是因為德國是一個傳統陸權國家,空軍必須先以支援陸軍的方向來發展,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空軍也是以戰術支援為目標而運用的。這就導致了德國軍方對空軍的發展側重於戰術支援,俯衝轟炸機也被認為是破壞敵軍指揮部和後方通訊網的重要存在。

同時德國空軍也面臨資源不足的問題,在空軍重建之初,德國空軍面臨資源上的短缺。德國進口的物資多用來建設空軍,其中橡膠和鋁最為重要。而石油方面則最為容易遇到封鎖,在1937年,德國進口的石油相當於之前十年的總和,可到了1938年仍舊只能維持所需石油的25%。

在鋼材上,德國空軍所獲得的資源也不充足,在1938年的報告中,戈林報告說其經濟狀況十分危險,其工業產能只能應付空軍所需的83%。

如果再加上德國整體為了整軍備戰時,德國陸海空三軍和武裝黨衛軍的資源競爭,那麼德國空軍受到的處境就更為不利。原料物資供應量的減少對空軍來說影響重大,約減少了30%的鋼材、20%的銅、47%的鋁和14%的橡膠。

在這種狀況下,德國空軍也不可能去為了戰略進攻能力,去開發戰略轟炸機。正如同戈林對部下所說的“元首不會過問那些轟炸機有多大,只會在乎有多少架”,德國空軍也就在拼命的建設自己的機隊,以戰鬥機、中型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為主。

二、問題多多的空軍

此時德國恐懼的發展就進入了一個誤區當中,因為在早期考慮的是有限戰爭,再加上資源上的不足,德國空軍傾向於發展戰術性飛機,而對於長距離戰鬥機和遠端轟炸機的開發則選擇放棄。因此在這種情勢下,德國空軍認為選擇戰術型中程航距和短航距的俯衝轟炸機最為理想。負責執行戰略轟炸任務的轟炸機聯隊也無力攻擊戰略目標、有組織地對付戰鬥機的能力,更缺少具備長距離護航的戰鬥機。

當然這要考慮到德國的經濟狀況與極為有限的物資,主要的原物料如油和鋁也已用於大量戰術性的飛機上。可長期側重於戰術飛機的趨勢是,德國空軍在早期的勝利後,異常信任自己的戰術飛機,而忽視了在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所暴露的問題。德國的帝國航空部嚴重缺乏將戰術、技術和實戰中的經驗教訓相結合的能力,這就導致了德國開發的飛機不能更有效率地執行任務。

長期以往就造成了,德國所有戰鬥機和轟炸機皆是因為成本便宜考量而往短程航距方向發展,而不是高品質的遠端轟炸機和長距離戰鬥機,這也是在戰爭初期的不列顛空戰中德軍失敗的主因。因為德國戰鬥機無力為轟炸機群提供全程護航,轟炸機群也無力攻擊英國縱深目標。兩相結合之下,德國空軍就面臨災難性的打擊。稍有不慎,機群就難以回航。

在大量飛機損失的情況下,德國空軍損失慘重,急需重組。但是新生產的飛機卻無法補充缺額。儘管部分原因要歸結於,德國在戰前生產計劃上的失敗和陸軍對資源的佔用。但究其原因是生產結構和效率上的問題。相較於英國的作戰飛機生產超額43%,德國空軍在1940年夏天落後原預定計劃40%的產量。事實上德國空軍飛機的產量在1940年7月至11月間,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出現倒退,產量從每月227架降為177架。

三、從高層到基層的失誤

事實上這種生產能力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德國工業體系的問題。不同於美國和英國系統化的生產,德國空軍秉持的是傳統歐洲的家族式企業。舉個簡單例子,如果你要在德國開一家單車生產廠,那麼你先要建造一整套零件生產廠。德國飛機制造業也是如此,這種生產效率極其低下,而德國空軍高層從未意識到這個問題,再加上歐洲資源較為貧瘠和德國沒有進行戰爭全面動員,這就進一步下降了德國的飛機生產效率。

當然,德國空軍並非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因為德國空軍要在1941年面臨對蘇聯的戰爭,所以航空主任米爾希對空軍的生產和管理進行了規劃,以期提高產量。變成1941年每月平均產量達981架飛機,其中有311架是戰鬥機,而到了1942年則提高到1296架飛機,其中434架戰鬥機。雖然米爾希的產量提高計劃最初受到反對,但他仍舊獲得足夠每月生產900架戰鬥機的資源。

這其中很大的努力,來自德國信任的裝備與軍火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有賴於他的努力,德國軍工產量有飛躍性的提升。但隨著盟軍逐漸增強對德國工業的轟炸,造成不得不分散生產以降低損失,因此喪失了效率高的集中生產。同時更為致命的問題在於,雖然在1944年時,德國的戰鬥機產量約有36000架,但此時空軍已開始缺乏燃料和訓練有素的飛行員,使得產量提高的意義不大。

事實上,飛行員素質下降早有先兆。在1940年的不列顛空戰時期,伴隨著德國劇烈的損失,德國空軍已經無力維持對英國的打擊力度。此時德國空軍總參謀長,漢斯·耶舒恩內克下令抽調更多的飛行教官充實到各飛行聯隊去,以期能維持對英國的打擊力度。事實證明,此舉的結果是災難性的,因為大量的飛行教官陣亡,德國飛行員的訓練品質開始下滑。儘管德國建立了許多新的飛行學校,但是這些飛行學校因為飛行教官的短缺,根本無法培養出訓練有素的飛行員。

另一方面,因為德國空軍主張進攻,而輕視戰鬥機飛行員的培養。所以在篩選新進飛行員時通常是以轟炸機飛行員作為標準,而忽視對戰鬥機飛行員的培養,這就導致其後缺乏優良的戰鬥機飛行員。事實上,我們可以認為德國缺乏對戰鬥機飛行員的系統性訓練,同時缺乏對戰鬥機飛行員的訓練設施。

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在戰場上因為戰鬥機的護航效率極差,加劇了轟炸機飛行員的損失,作戰效率大打折扣。而到了1943年,德國急需戰鬥機飛行員駕駛戰鬥機保衛領空時,卻根本不能提供出足夠的戰鬥機飛行員,最終結果就是大量飛行員戰死,並導致了制空權的丟失。

結語

德國空軍盛極而衰,可以說多層次原因,它有受限於德國資源不足的問題,也有德國空軍體系上的失誤。德國空軍的高層也缺乏對空軍戰略的認識,導致了德國空軍面臨了一系列的問題,從而無法有效轉型。而生產體系上的規劃失敗,也導致了德國空軍出現了飛機上的缺失。在一系列問題的互動之下,德國空軍的盛極而衰,也就順理成章的出現了。

參考文獻:《二戰資料-德國空軍》

《攻擊高度四千米》

《倫敦上空的鷹·不列顛空戰》

《遠去的勝利》

《二戰資料Ⅴ·德國空軍:1933-1945》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天琴”將奏何妙音?發射成功背後的中國引力波探測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