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提起舊日本海軍,小夥伴們想到的想必都是戰列艦這等龐然大物。本期我們就反其道而行,說說體型小巧的“特二式內火艇”。聽名字,艇不就是船麼?但“特二”卻是一種兩棲坦克。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款“坦克”。哦不,是艇!

特二式內火艇

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

如《武士竊國》中所講的那樣,舊日本陸海軍一直矛盾重重,二者之間毫無信任可言。尤其在二戰中兩軍種間互相挖坑,是為日本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裝備上二者依舊如此,早在1928年日本舊開始了水陸兩棲坦克的研製工作,只不過這項工作當時由陸軍牽頭,對此海軍自然不能視若無睹。

日本陸軍造的“航母”——熊野丸

1939年,日本海軍委託三菱公司研製一款水陸兩棲坦克,並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要求“隨你們怎麼開心,但是它必須像船一樣在水上行駛”。三菱最終也完成了任務,於1941年造出了實驗車。1942年日本海軍接收此裝備,為與陸軍馬鹿以示區分,為其起了個特二的名字——特殊二型內燃機艇(特二式內火艇)。

拆去浮箱的特二式內火艇

獨特的結構

雖然特二式被定義為“艇”,而且海軍內部檔案也以“艘”這個詞來登記特二式的數量,但毫無疑問它確是兩棲坦克。且因海軍要求能利用潛艇運輸,特二式採用全焊接結構,艙門處均由橡膠條密封,使車體擁有極強的水密性。

模型所展現的“特二”構造

後部安上了2具螺旋槳推進器,用於水上航行。當水上航行時,由一套複雜的傳動齒輪將引擎的動力轉接給螺旋槳,用後部浮箱上的兩個方向舵控制方向。由於只要求防禦槍彈直射及適航性要求特二式的裝甲很薄,正面為12mm,側面10mm。

特二式內火艇的前部浮箱

本車最大的特點就是水上行駛時車身前後需要安裝兩個浮箱,浮箱被劃分為幾個水密艙。即使被擊穿,也能保持浮力,浮箱登陸後取除。另外,如果是潛艇運輸,還要拆掉髮動機及電氣裝置,在登陸時花約半小時安裝, 指揮塔和換氣塔在登陸後也會被去掉。

特二式的後部浮箱

單薄的火力

為了加快研發速度,三菱的設計師們參照了二式輕戰車炮塔和九五式輕戰車車體的設計。前期型搭載了一門九四式37毫米戰車炮或九八式37毫米戰車炮。後期型為了加強火力搭載了一門一式37毫米戰車炮。

“特二”的炮塔(藏品位於庫賓卡博物館內)

一式37毫米戰車炮在前者的基礎上加大了炮膛,加長了炮管,使之發射的穿甲彈能夠達到785m/s的速度,在500米處可勉強擊穿早期型謝爾曼的側面。外炮塔裡還安裝了一挺同軸機槍。車體左前方也配備一挺,二者皆是九七式車載重機槍。此外,部分特二式還在炮塔上安裝了一挺高射機槍。

在卸去浮箱後才能看見車體前部的機槍

戰鬥經歷

戰時特二式內火艇主要配屬於駐紮南方島嶼的海軍陸戰隊及駐本土的海軍守備隊,雖然其搭載的主炮已被認為威力不足,但“特二”還是得到了廣泛運用。畢竟作為海軍,有車就不錯了,還要啥“單車”?

特二式內火艇:只不過戰後美軍在測試它

它首次參加實戰是在塞班島,一共部署了10輛,結果全部損失。由於不是登陸作戰,所以塞班島的這些戰車沒有安裝浮箱。此戰,特二式沒有發揮自己奇襲的優勢,反而作為固定火力點支援步兵。另外在萊特島之戰中特二式內火艇也參與其中。

塞班島上的“特二”

為了增援被美軍切斷補給將近兩個月的塞班島上的陸軍,被稱為“逆上陸”的行動在1944年10月下旬開始計劃,並於12月夜間實施了作戰:在2艘驅逐艦夕月、桐保護下,由三艘二等運輸艦搭載的11輛特二式內火艇在萊特島奧莫克灣登陸。

夕月號:屬睦月級,玩過戰艦世界的都知道

在損失了1艘運輸艦和夕月號之後,8輛車和大部分士兵都成功登陸,被編入陸軍第26師團。但登陸不久之後,他們就遭遇了美軍77師的謝爾曼坦克,損失慘重。最後,這批特二式內火艇在嘗試奪回北部機場的戰鬥中全部損失。

美軍正在檢查被遺棄的“特二”

註定的結局

儘管“特二”在1942年就已定型,但戰爭後期日軍節節敗退,原材料難以供應,因而其直到戰爭結束也只完成了183輛,連美國謝爾曼坦克產量的零頭都不到。但特二式卻也是為數不多讓美軍感興趣的裝備,在日本投降後美軍曾多次調查研究了特二式。

正向美國民眾展覽的特二式內火艇,以此推銷戰爭公債

正向美國民眾展覽的特二式內火艇,以此推銷戰爭公債不過由於產量不大的緣故,現在我們只能在美國阿伯丁坦克博物館和俄國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等少數地方撿到它,來回憶這段瘋狂的戰爭。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當年蘇聯研發炸彈準備炸沉日本,為何選擇放棄?美國救了日本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