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槍是暴力與權力的象徵,這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得到全面詮釋,讓世人見識了什麼叫“槍桿子裡面出國家”——靠槍桿子一幫歐洲小子從印第安人部落打來大片土地;靠槍桿子一群歐裔民兵從英國殖民管轄下打出一個獨立新國家;靠槍桿子新生的美軍從建國時的13個州打成50個州……沒有槍桿子就沒有美國,沒有槍桿子也就沒有當今世界NO.1的美國,槍桿子對於山姆大叔來講意義非凡。所以,美國除擁有強大的軍隊還擁有世界最寬鬆的國民持槍法律以及世界最多的民間槍支,總計達2.7億支。同時,美國盛產世界明星的好萊塢拍過眾多二戰題材的經典電影,這槍和明星碰到一起,就不得不提下面這貨——美國M-1式“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曾在電影《最長的一天》、《拯救大兵瑞恩》、《血戰鋼鋸嶺》中頻頻亮相。

M-1半自動步槍基本諸元:口徑7.62毫米(7.62×63mm步槍彈),彈倉容量8發,空槍重4.37公斤,全槍長1100毫米,槍管長610毫米,槍口初速853米/秒,每分鐘實際射速40發左右,有效射程730米。在M-1原型槍研製基本完成接受定型測試的1932年,時任美國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堅持要求新型步槍必須使用一戰大量剩餘庫存的M1906式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彈,而這種子彈威力很大,半自動步槍要保證快速可靠射擊,槍身機件必須十分堅固。老麥說的話那就是“聖旨”,設計師原採用新型子彈(7×53mm)的設計只得放棄,按照使用大威力彈的要求重新修改,這就造成M-1步槍重量和後座力偏大。因此,對M-1步槍的這一缺陷不能單方面怪設計師。

美國M-1式“加蘭德”步槍之所以牛,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種大量裝備軍隊的半自動步槍,用以替換美軍M-1903式斯普林菲爾德手動步槍(也稱1903式春田步槍)。M-1步槍二戰期間生產了400多萬支,是美軍步兵的主力裝備,也是美國大兵的標誌。M-1步槍的出現改變了輕武器發展的歷程,使得步兵的單位火力成倍增長,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二戰最傑出的步槍。M-1步槍出自天才槍械設計師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之手,他在美國斯普林菲爾德(也譯為春田)兵工廠從事武器研究和設計工作34年,先後發明設計了54種步槍及相應加工裝置,其中最成功的便是研製歷時11年於1936年1月定型的7.62毫米M-1式半自動步槍,又稱“加蘭德”步槍。美軍自1936年少量試裝M-1步槍,1940年開始大量換裝, 因為1940年M-1步槍導氣裝置有一次重要改進(之前僅生產的5萬支反而成為收藏市場上的搶手貨),之後大量生產並征戰多年,美國原產軍工廠幾乎沒有收到關於改進M-1步槍的意見反饋,足見這支槍的設計和品質十分過硬。因此,裝備美軍20多年的M-1步槍始終無大的改變,並因射擊精度高而被當成狙擊步槍使用。

在二戰各參戰國軍隊的主力步槍中,美國M-1“加蘭德”步槍是唯一具有代差優勢的武器。無論是德國的毛瑟98-K、蘇聯的莫辛·納甘、英國的李·恩菲爾德,還是日本的三八大蓋、義大利的卡爾卡諾都是好槍,但均是純手動步槍,只有M-1半自動步槍無需手動退殼和上彈,四五秒鐘就能打出8發子彈,在射速上遠勝這些手動步槍,而在威力和精度上也不輸對手。有過實戰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在複雜激烈的戰場上能一槍斃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槍槍斃敵的神人(非狙擊手)那只是影視劇中的“一個傳說”。在相互對射的戰鬥中,你在瞄準敵人射擊,敵人也在瞄準你射擊,而且你面對的不只是一個敵人,必須快速瞄準快速射擊才能殺敵保己,這也就是說在單兵瞄準技能一定的前提下,單發步槍射速越快勝算越大,M-1半自動步槍正是贏在這一點上。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美軍有強大的軍工生產和後勤運輸能力,基本不擔心M-1步槍耗彈量太大沒有“飯”吃,打起槍來大手大腳慣了,而這一點恰恰是德軍尤其是日軍頗為顧忌的,因為二戰在某種程度就是在拼鋼鐵。

二戰期間美軍還大量裝備了衝鋒槍和卡賓槍,但它們主要用於近距離的遭遇戰或突襲戰,在中遠射程M-1步槍的作用不可替代。實戰中M-1步槍經歷了風雪、潮溼、嚴寒地帶、熱帶叢林、乾燥沙漠等不同戰場環境的考驗,被證明是一種可靠性好、射擊精度高的步槍。美國大兵對生死關頭不掉鏈子M-1步槍喜愛有加,視為第二生命。

二戰中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步兵班員額一般為12人,標準配置M-1步槍10支(另外還配有機槍、狙擊步槍、手槍或衝鋒槍、卡賓槍),美軍步兵班的火力是德軍步兵班的1.5倍、日軍步兵班的2.5倍,再加上美軍的空中優勢和裝甲、炮兵優勢,火力上完全碾壓對手。在太平洋戰場上,高射速的M-1步槍讓日軍飽受摧殘。島嶼攻防作戰中因植被遮擋,美軍步兵與日軍步兵基本在200米內交火,日軍步兵手動的三八大蓋每打一槍,立即招致美軍M-1步槍密集還擊,許多鬼子兵還沒開兩槍就已身中五六彈,M-1步槍彈往往能夠擊穿小樹幹再幹掉日軍,而日軍口徑6.5毫米的三八大蓋明顯威力不足。在歐洲戰場,美軍M-1步槍同樣力壓經典的德軍毛瑟98-K步槍,單兵素質出眾的德軍步兵在美軍步兵優勢火力壓制下很難抬起頭來,美軍是用成堆的子彈來換德軍的小命,以致德國緊急生產G-34式半自動步槍欲扭轉劣勢,無奈只裝備了20餘萬支,還要用於東西兩線作戰,根本無法與成百萬支M-1步槍抗衡。

M-1步槍的標尺照門採用覘孔式,片狀準星也可調整,而當時其他各國的步槍基本都採用缺口式標尺照門,固定式準星,瞄準對新兵而言不易掌握。而M-1步槍這一超前設計既有利於平時校正槍的精度,也使瞄準更加簡便,這在實戰中意義重大。因為戰場環境複雜,許多時候只能概略瞄準射擊,槍的精度越高、瞄準越快速,擊中敵人的概率越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大兵們正是依靠著M-1步槍的迅猛和精準的火力,在前線與德意日法西斯軍隊作戰中佔得先機,取得對敵人手動步槍的完勝。鐵血將軍喬治·巴頓曾稱讚M-1“加蘭德”步槍是“曾經出現過的最了不起的戰鬥武器”、“世界上最致命的步槍”,這個評價實際代表了出生入死的一線士兵對M-1步槍的信任和肯定。

二戰結束後,由於M-1步槍的優秀表現,美軍並沒有像其他許多國家那樣換裝新步槍,而是繼續充當步兵的主力裝備。同時,美軍因裁減軍隊而富餘的M-1作為戰爭剩餘物資,大量援助給美國的盟友,當時的國民黨軍隊也接收了一批,但數量不多。1950—1957年,由於北韓戰爭爆發及對外軍援需要,斯普林菲爾德、溫徹斯特等4家軍工廠又生產了143萬支M-1步槍,使M-1累計產量超過550萬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曾繳獲不少M-1步槍,這對於只有三八大蓋和莫辛?納甘手動步槍的志願軍來說可是個好東西,M-1被稱為“大八粒”、“快八粒”,據說志願軍神槍手張桃芳(二級狙擊英雄,斃敵214名)曾將M-1作為狙擊步槍使用,取得不少戰績,只是出於宣傳需要隱去了,公開照片上伴隨張桃芳僅見一支蘇聯1944式莫辛?納甘步槍。

M-1步槍也並非十全十美,主要存在著槍身重量較大(壓滿彈帶刺刀5公斤重),8發彈倉容量偏少等缺陷。M-1步槍的重量對於人高馬大的歐美人還不算什麼,但對於身材矮小的亞洲人則顯得過重。再就是該槍的子彈與英、蘇、德、日製步槍彈均不通用,耗彈量又大,美軍之外的逼仄軍隊後勤很難保障供應。北韓戰爭中營養不良的南棒子對M-1步槍吐槽最狠,子彈供不上不說,打敗仗逃跑時直嫌M-1步槍太重受拖累,竟隨手丟棄了不少。

美軍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最終在1959年被M-14自動步槍取代。M-1與M-14都出自加蘭德的設計,M-14基本是增加了連發功能的M-1。但正由於M-1步槍曾大放異彩,反而將自大的美國人帶到溝裡去了,以致故步自封、不思進取,M-14自動步槍沒能擺脫M-1缺陷的窠臼(仍使用大威力彈,槍重和後坐力仍偏大)。而蘇軍早在1949年就開始換裝使用中間威力彈的AK-47式自動步槍,其整體效能比十年後美軍換裝的M-14還具有代差優勢,直到1963年底美軍開始逐步換裝小口徑M-16式自動步槍,美軍在步兵武器上的劣勢才得以扭轉。

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無疑是二戰最傑出的步槍,沒有之一,為戰勝德意日法西斯立下汗馬功勞。現在,M-1步槍的輝煌歷史並沒有完全畫上句號,M-1步槍仍是美軍儀仗隊使用的禮儀用槍,對面灣灣、日本、菲律賓等也是用M-1當禮儀槍;在非洲、中東、西亞等地的“拖鞋軍”中,偶爾也能見到M-1的身影;在美國槍支民用市場中M-1步槍仍在流通,尤以1937—1940年生產的首批原裝槍價格最貴。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菲律賓出手闊綽:豪擲3000億比索鉅款 購買印度超音速巡航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