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備註:本篇文章為翻譯自美軍2011年的研究文章,不代表翻譯者的任何觀點

中國人民解放軍執行戰略和作戰打擊任務的能力,很可能受持續監視範圍的限制。為了擴大作戰空間感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指揮、控制、通訊、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C4ISR)能力方面加大投入,以監視西太平洋、南中國海和印度洋的作戰行動。

航天監視裝置已成為C4ISR體系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在光電(EO)、合成孔徑雷達(SAR)和電子偵察監視能力建立方面重點投入。

大量的資料資料說明了中國的光電和SAR雷達能力建設情況。不過,電子偵察是航天監視系統(特別是監視海上作戰行動)最重要的構成要素。

一、電子偵察衛星

40多年來,航天訊號情報(SIGINT)一直是美國、前蘇聯和其他國家的全球和地區監視體系的重要構成要素。

在訊號情報領域,電子情報(ELINT)是評估外軍電子作戰序列的有效手段,包括地面防空雷達和海上監視系統。地面和機載電子情報裝置提供了廣域視野和廣域覆蓋範圍。

在海洋環境中,可監視目標的包括AN/SPS-48、AN/SPS-49、艦載X波段雷達和AN/SPY-3等艦載雷達系統,地面X波段雷達(GBR-X)、“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相控陣雷達AN/MPQ-53、AN/TPS-75以及UHF波段的改進型預警雷達(UEWR)系統等地面雷達系統。

1960年和1961年,美國首次進行電子情報衛星系列試驗,先後成功發射了2顆裝有小型偵察天線的“GRAB”衛星。1968年至2003年,美國先後發射了許多第二、第三和第四代訊號情報/電子情報衛星。

這個時期,美國空軍和海軍研發了一系列精密的電子情報衛星,用於偵察和記錄地面和艦載雷達的輻射引數,並定位雷達的位置。這些衛星可以偵察雷達發射機的距離和訊號特性情報(雷達系統的工作頻率、脈衝重複頻率和天線掃描週期)。

蒐集的資料可以用於研究防空系統網路和艦船活動的作戰和打擊意圖。美國目前正在發射和操控一些用於蒐集電子情報和訊號情報的第五代衛星。中國分析人士估計,美國目前擁有9-11顆電子情報衛星。

美國海軍海洋監視系統(NOSS)衛星星座從美國空軍“雪貂”電子偵察衛星專案發展而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擔負防空雷達情報蒐集任務。

1971年,雷神-阿金納火箭搭載美國首顆試驗型海軍海洋監視系統衛星星座發射升空,多次啟動制動火箭,將3顆123千克重的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1976年至1980年,美國部署了3顆第一代海軍海洋監視系統衛星星座。1983年至1990年,美國又發射了5顆改進型海軍海洋監視系統衛星星座。這些海軍海洋監視系統衛星星座採用時差(TDOA)三角測量定位技術,可以探測、識別和精確定位外國軍艦。

偵察情報可以實時傳送到指揮中心,以便在戰爭時期實施超視距巡航導彈攻擊,在和平時期蒐集外國海軍的戰術情報。後續的幾代海軍海洋監視系統還可以有效探測機動式地面防空系統,因為地面防空系統的雷達工作頻率與艦載防空系統的雷達工作頻率基本相同。

20世紀90年代,這些衛星不僅安裝了電子情報裝置,還安裝了紅外和雷達感測器,可以執行多樣化海空作戰任務。

海軍海洋監視系統(NOSS)衛星,主要通過探測艦船特有的雷達訊號和無線電訊號監視海上艦船活動。它們可以有效探測和識別海上艦船,並準確判斷艦船的位置、速度、方位以及其他資訊……

海軍海洋監視系統衛星有兩種型別:一是有源系統,可以掌握艦船的尺寸資訊,俄羅斯海軍海洋監視系統的效能最佳;二是無源系統,可以掌握艦船電子裝置分組工作的狀態資訊,美國海軍海洋監視衛星的效能最佳。

據報道,美國海軍海洋監視系統衛星工作頻段為555 MHz-10GHz,精度2-3千米,可以探測3218千米以內的雷達訊號。該衛星可以全天候工作,還可以使用衛星紅外探測感測器和毫米波雷達,探測和跟蹤核潛艇尾波以及低空飛行的導彈。

美國海軍航天司令部操控該系統,在馬里蘭州休特蘭的海軍資訊中心以及西班牙、英國、日本和夏威夷的海軍情報中心進行衛星訊號處理。衛星星座地面站包括馬里蘭州布洛索姆地面站、緬因州冬港地面站、蘇格蘭埃茲爾地面站、關島地面站、迪戈加西亞島地面站和阿拉斯加艾德克島地面站。

1967年至1991年,前蘇聯發射了200多顆電子情報衛星。這個專案非常高效,擔負了各種衛星發射任務,包括核動力SAR雷達衛星和常規動力無源電子情報衛星,這兩種衛星可以協同跟蹤美國及其盟國的航空母艦以及其他軍艦。

蘇聯解體後,儘管大規模削減了航天和導彈國防工業部門,取消了訂單,但俄羅斯至少保留了兩個電子情報衛星專案,這凸顯了電子情報衛星的重要性。

二、中國電子情報工作發展概況

1. 中國電子情報工作歷史隨著美國和前蘇聯推進航天電子情報專案,中國從上世紀60年代末啟動“701工程”。上海航天局負責“701工程”,旨在增強中國地面電子情報蒐集能力(受到高層關注)。

“701工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取得了可觀的初步成果。一個未經證實的中國訊息來源指出,1971年3月,中國發射了第一顆實驗型電子情報衛星“實踐一號”。

“實踐一號”衛星在軌服役了超過8年,因其在功率、控制、遙測和感測器方面的突破而廣受讚譽。1975年7月至1976年8月,中國先後發射了3顆電子情報衛星,作為後續系列“技術試驗衛星”。

“風暴一號”運載火箭搭載這些衛星發射升空,該運載火箭是針對電子情報衛星平臺的各種需求專門設計的。1981年9月,中國取得了重大突破,利用1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3顆“實踐二號”衛星,一些目擊者認為這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的電子情報衛星體系。

不過,隨著中共黨的高層領導對電子情報專案的關注度降低,近十年來,中國沒有啟動任何已知的後續能力研發工作。

2. 中國現代電子偵察衛星研發情況

在“701工程”基礎上,中國努力研發和部署廣域監視和偵察體系結構相關的航天電子情報能力,跟蹤和定位美國及其海上艦船。電子情報技術用於截獲電磁輻射,可以與用於戰略和海軍偵察的影象感測器(特別是航天SAR雷達系統)協同工作。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擁有亞洲最廣域的訊號情報能力。不過,中國大部分訊號情報裝置是地面和機載裝置,而不是航天裝置。中國近期軍事航天發射數量激增以及一些權威的中國文獻表明,這種情況可能正在改變。

中國已經開始部署功能強大的電子情報和影象情報衛星網路,可以定位和跟蹤大型軍艦、機動式防空系統以及其他重要的防禦系統。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貴州一男子拒服兵役被實施聯合懲戒 2年內不能出國罰款2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