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式坦克是上世紀50年代中國參考蘇聯T-54A中型坦克仿製的一種中型坦克,是中國裝備的中國產第一代主戰坦克。該坦克於1959年開始列裝中國軍隊,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是中國裝甲兵的主要裝備。該坦克主要武器是1門100mm線膛炮,輔以1挺安裝在炮塔頂部的12.7mm高射機槍,1挺同軸安裝在火炮右側的7.62mm並列機槍和1挺安裝在駕駛員右前方的7.62mm前機槍。
59式的發展沿革剛建國時,新中國百廢待興,當時的工業基礎十分弱,不具備研製和生產坦克的能力。因此,中國決定從蘇聯購買坦克以應部隊需要。1950年11月,中國從蘇聯首批購進10個坦克團的裝備,主要為T-34/85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重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1951-1955年期間,又相繼從蘇聯購進47個坦克及自行火炮團的裝備。
1955年11月,中國從蘇聯獲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進型號T-54A的樣車。此款坦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型坦克之一。
T-54是在蘇聯1944年設計的T-44中型坦克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而T-44又是在二戰中大名鼎鼎的T-34/85坦克基礎上改進的。所以,我軍的59式坦克與T-34坦克一脈相承。
1959年底,中中國產T-54A被正式命名為1959年式中型坦克。59式中型坦克的問世,宣告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徹底終結。
大量裝備於我軍20世紀60年初,中蘇關係破裂,進口裝甲材料來源中斷,59式坦克被迫停產。後來中國自行研製了稀土601鑄造裝甲鋼和車體603軋製厚裝甲鋼,從1963年開始恢復生產59式坦克。
1970年代初期開始,坦克製造工藝逐漸成熟,坦克年產量開始上升,年產坦克在500輛左右,到70年代末期達到滿負荷,1979年產量高達1000輛,1980年500輛,1981年600輛,1982年1200輛,1983年1500輛。至1985年停產時,中國共生產了1萬輛以上的59式坦克。
59式中型坦克裝備數量多、規模大,在中國裝甲機械化部隊的裝備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多年來中國運用現代新技術,對早已“超期”服役的59式坦克進行了數次重大改進。衍生出大量的改裝型號。
衍生出的改進型號
由於服役時間長,且裝備量大。針對我軍需要,59式衍生出了大量改進型號。
59-1坦克
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後,針對59式中型坦克在作戰中暴露出來的火控系統落後、防護能力弱等缺陷,中國決定對59式中型坦克進行第一輪改進。1979年開始進行改進設計。1984年,59式改進中型坦克通過了定型試驗並正式定型,命名為“59-1式中型坦克”。中國主戰坦克由此走上了研改結合的道路。改進後的59-1式中型坦克,火炮首發命中率、防護能力和機動效能比59式坦克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併為老式裝甲裝備的不斷改進積累了經驗。
坦克火炮增裝了自動裝表簡易火控系統和73式鐳射測距機,大大提高了火炮的首發命中率,並縮短了瞄準時間,結束了原59式中型坦克沒有火控系統。增裝了操縱系統液壓助力裝置,減輕了駕駛員的操作強度。59-1式坦克注重了改善乘員的工作環境,改進之處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說明中國坦克的設計,更加註重人機工程。
59-2坦克
59-2中型坦克是在59-1坦克和中國第二代主戰坦克的研製同時,1980年開始進行對59-1坦克改進設計的坦克。其改進的重點是火炮、電臺和滅火抑爆系統。在火力、通訊和對二次效應防護方面接近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進成功,使59式中型坦克真正提高戰鬥效能。59-2坦克是中國第一種實裝到部隊並能與國外二代坦克在火力上相抗衡的坦克,是第一種通訊能力與當時世界水平差距不大的中國坦克。
59-2A坦克
259-2A中型坦克是20世紀80年代中型坦克主要是依靠中國技術改進型號。突出解決59式中型的火力與火力機動性薄弱環節,使坦克在防護、機動效能以及使用效能等進一步改善。
59-2A坦克儘管在電臺效能、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反應時間和效能等方面,比59-2坦克要稍遜一籌。但它效能穩定,工作可靠性較好,對59式坦克的工藝繼承性強、成本低、便於批量生產,特別是採用的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和良好的維修、使用效能,受到試驗部隊的高度評價。因此,59-2A中型坦克擁有較高的價效比。在59-2A中型坦克基礎上,還研製了59-2A式掃雷坦克和59-2A式指揮坦克。
59-D1坦克
20世紀90年代,世界戰爭形態開始由機械化戰爭向資訊化戰爭轉變。根據中國裝備發展的需要,1990年7月,解放軍總部機關作出了運用現代新技術對59式中型坦克進行重大改造的決定。
運用了大量新技術約59-D1中型坦克,整體效能與國外二代主戰坦克基本相當。與其他改進型59式中型坦克相比,59-D1主戰坦克的新型火控系統尤為突出。該型坦克採用的二代光點注入式火控系統裝有微型計算機、光點注入式鐳射測距瞄準鏡、光點注入式炮長微光瞄準鏡及各種感測器。這種新型的火控系統能進行精確鐳射測距、自動檢測目標運動角速度和炮耳軸傾斜角度,並可通過火控計算機面板人工裝定各種射擊諸元。不僅使得命中率提高,還提供了坦克環境因素的修正,儘管是人工輸入,但畢竟為火炮更好地適應環境條件提供了一種手段。該坦克的夜戰能力與防護能力也進一步增強。
59-125坦克
59-125坦克是中國主打外銷而生產的一款坦克。這款59式改進型坦克安裝了中中國產三代主戰坦克的125毫米坦克炮,並配以先進的穩像式火控系統。安裝了730馬力的發動機,相當於中中國產二代主戰坦克的水平。其防護效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59-P坦克
55-P坦克是中國保利技術公司向國際市場推銷其研製的59式中型坦克的最新改進型號。與59式坦克比較,T-59P的防護效能、機動性和火力均有了顯著提升。
總體上講,T-59P的效能還無法與第三代坦克相提並論,但對於曾從前蘇聯和中國進口過老式T-54系列坦克的部分亞洲和非洲國家來說,T-59P的價效比較高。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購買效能比較先進的T-59P還是比較划算的。
59-G坦克
59-G式中型坦克是中國為出口坦尚尼亞研製的改進型號。該坦克在改進中除了更換125毫米坦克主炮之外,還安裝了新型瞄準系統。使得命中率提高。
73搶救車
73搶救車是由59式中型坦克去掉炮塔後在底盤上安裝絞盤、手搖式吊架和駐鋤等裝置設計而成,用於對戰鬥損傷、淤陷以及其它失去自救能力的裝甲車輛實施搶救。對失去自行能力的車輛能實施剛性牽引;對淤陷或墜巖的車輛利用絞盤施行拖救,拖救時將駐鋤插入地表以防履帶滑移。該車和其他工程車輛相配合可完成戰地換件修理等技術保障任務,車上備有可拆卸的手搖式吊架,起吊重量可達1000kg,可以用於更換髮動機及其他部件。
59式中型坦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是中國陸軍裝甲兵的骨幹裝備。中國總共生產了59式中型坦克及其改進型1萬多輛,其中約有6000輛裝備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雖然現在我軍裝備了有著“陸戰之王”之稱的99-A坦克以及96-B坦克等效能更強的坦克,但59式及其改進型仍大量裝備於我軍。因為59式坦克改進型號繁多,且很多改進型功能較為先進,很多軍迷在觀察中國產坦克時第一件事就是數負重輪個數。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我軍的裝備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