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這是別人眼中的《中國電子情報衛星的發展》,原文作者:Ian Easton & Mark A. Stokes,寫於2011年。圖片來源網路,非原文中包含。
電子情報衛星是中國發展航天情報、監視和偵察(ISR)的一個強有力的力量倍增器。沒有實時精確的引導,反艦彈道導彈系統很難發現目標。
“實踐”系列衛星
2001年7月,在資深衛星設計師沈琮的技術指導下,中國開始“實踐六號”系列衛星的研發工作。沈琮以前負責的“長空一號”衛星(1975年7月發射)研發工作,此次負責“實踐六號A”衛星研發工作。
2004年9月,中國同時發射了“實踐六號A”和“實踐六號B”兩顆衛星。2006年10月,中國發射了02組“實踐六號”衛星(“實踐六號C”和“實踐六號D”)。2008年10月。中國發射了03組“實踐六號”衛星(“實踐六號E”和“實踐六號F”)。
2010年10月,中國發射了04組“實踐六號”衛星(“實踐六號G”和“實踐六號H”)。每組衛星使用壽命為2年。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主要負責“實踐六號A”衛星的研發和製造,而中國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主要負責“實踐六號B”衛星的研發和製造。
“遙感”系列衛星
2006年4月以來,中國至少發射了13顆“遙感”系列衛星,“遙感”系列衛星可能是執行光電成像和SAR雷達成像任務的重要軍用航天平臺。最具代表性的是“遙感九號”衛星(2010年3月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可能是與美國海軍海洋監視系統類似的中國第一代電子偵察系統。
最初是業餘天文愛好者提出“遙感九號”不是單星發射,而是三個衛星星座,這三顆衛星在軌道上以三角形編隊排列。這個衛星編隊軌道大小為1080千米×1100千米×63.4度,使人聯想到美國早期的“白雲”海軍海洋監視系統衛星的三角形配置(中國理論著作曾做過詳細研究)。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的第五設計部——中國航天技術研究院總體部,全面負責“遙感九號”衛星專案,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的其他單位合作完成試生產。李延東是“遙感九號”衛星專案主任和首席設計師。
中國航天工業的旗艦出版物報道稱,儘管生產技術難度高,但在李延東的創新領導下,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遙感九號”衛星專案。李延東也是“實踐六號”04組衛星專案主任和首席設計師,也曾參與“海洋一號”海洋監視衛星專案。
其他普通技術人員也與“遙感”系列衛星、“701工程”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第509所有關,這表明一些“遙感”衛星可能在主要的光電/SAR雷達平臺上安裝了電子情報感測器。
例如,朱鴻昌是“遙感一號”衛星專案副主任和“遙感三號”專案主任。同樣,魏鍾銓是“遙感一號”衛星專案副主任,在“實踐六號”01組衛星(“遙感六號A/B”)專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兩人都在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第509所工作,並深度參與了“701工程”。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在製造“實踐六號”04組衛星星座和“遙感九號”衛星星座方面(特別是小型和微型衛星匯流排研發)發揮了重要作用,應該是多星聯合電子偵察衛星匯流排的研發單位。
為了支援海洋監視衛星星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與杭州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合作關係。
“遙感九號”衛星和美國以前的海軍海洋監視系統衛星之間的相似之處包括共享軌道、星座結構和衛星發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搭載“遙感九號”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具有三級火箭二次啟動功能,提高了運載能力。
與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前發射“遙感”系列衛星相比,此次發射採用了推力較弱的長征2D助推器。從中國海軍海洋監視系統文獻中可以看出,這種改進型助推器可以進行一系列策略設計,能夠將共軌子衛星(SSU)助推到軌道上,與“母”衛星形成三角形配置。
發射“遙感九號”衛星後不久,中國媒體立即進行了報道,稱總裝備部衛星測控基地對2010年發射的“某顆衛星”進行了一系列的高風險變軌操作。多級火箭發射節約了衛星燃料,可以有效延長衛星的使用壽命。
據報道,總裝備部衛星測控基地自主設計了一個航天測控網多工管理中心和一套衛星管理自動化系統,可以確保高效、安全地控制7-24顆衛星的作戰行動。該基地的“星座測控”和“多星共位”技術研究專案也非常成功。
可以從技術研究專案推斷出,所謂的“未命名衛星”就是“遙感九號”衛星。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實踐六號”04組衛星專案可能採用了海軍海洋監視系統小型雙星星座技術(“遙感九號”衛星也採用該技術)。
中國電子情報專案的啟示
展望未來,中國正在為建設功能強大的航天電子情報衛星網路奠定基礎。中國也在祕密研發可以與航天和地面情報、偵察與監視感測器協同工作的星載感測器,構建一個全球訊號情報/電子情報實時蒐集的資訊化網路。
這種星載感測器部署後可能對亞太地區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會影響美國和亞太地區其他國家的海空作戰行動、防空系統、通訊安全、反航天作戰需求和核威懾。
海空作戰行動:中國持續加強電子情報能力建設的最直接意圖是,具備使用反艦彈道導彈系統從近地軌道實時跟蹤和打擊美國航母戰鬥群的能力。反艦彈道導彈系統的航天感測器網路技術和組織結構升級後,中國可以加快研發針對在中國周邊海域(也包括美國及其盟友在日本、關島、臺灣、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印度以及更遠地方的空軍基地)作戰的軍艦的遠端導彈專案。
具備功能強大的航天電子情報能力後,中國的戰略決策者和作戰規劃人員可以監視敵方的海空作戰行動以及和平時期的演習,為作戰規劃提供非常有用的情報資訊。
防空系統:強大的電子情報能力可以定位和監視防空系統,並能夠精確分類防空作戰命令。綜合運用電子情報和先進的時差定位技術,中國可以對機動式防空系統實施電子攻擊和反輻射巡航導彈攻擊。
此外,中國也可以發射中近程彈道導彈攻擊固定的導彈防禦預警系統。如果一個國家沒有一套可靠的防空系統,就會遭受後續波次的導彈、火箭攻擊和空襲。
通訊安全:考慮到兩個領域的技術重疊,中國在地球同步軌道研發和部署訊號情報平臺,會受電子情報蒐集技術運用的影響。一旦建成功能強大的地球同步軌道訊號情報蒐集網路,中國就可以通過少數平臺監視全球通訊,為軍隊和戰略決策提供非常重要的情報。中國超級計算技術和計算機程式碼編寫方面進步非常快,可能會在密碼分析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對通訊安全具有潛在的破壞性影響。
反航天作戰需求:反艦導彈導彈系統可能會迫使美國及其盟友研發反航天作戰系統,以便在作戰時使中國的航天電子情報和影象感測器系統暫時致盲、失效,或徹底摧毀中國的航天電子情報和影象感測器系統。
美國的研究報告呼籲研究反航天作戰能力,以對抗中國不斷髮展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一旦發生戰爭,美國阻止中國打擊航母戰鬥群是非常重要的。由於大功率能量和網路技術的進步,美國可以採取非動能手段攻擊中國的航天電子情報和影象感測器系統,同時可以減輕航天碎片的威脅。
中國理論著作表明,中國在反航天作戰能力建設方面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作為反衛星(ASAT)研究的一部分,中國在保護偵察衛星不受反航天作戰行動的影響方面已經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核威懾:中國有興趣在地球同步軌道部署電子情報和訊號情報偵察平臺,這表明中國也可能在地球同步軌道部署衛星和感測器執行其他任務。現有的研究表明,中國對航天導彈防禦感興趣。如果持續開展這方面的研究,最終會具有監視和預警世界範圍內的導彈發射的能力,可以鞏固中國的核威懾和導彈防禦能力。
總結
目前,中國可能至少部署了2個不同的電子情報衛星星座,一個星座由2顆衛星組成,另一個星座由3顆近地軌道共軌衛星組成。種種跡象表明,這些專用的電子情報平臺植入電子情報感測器,安裝在近地軌道的其他衛星上。
技術理論著作表明,中國正致力於拓展地球同步軌道的訊號情報/電子情報能力。未來幾年,這兩種能力的持續發展,可能會極大提高中國人民解放軍跟蹤和打擊機動的航母戰鬥群和區域防空系統的能力。
中國理論著作表明,中國在航天電子情報能力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併成功進行了打擊地面目標系統(連線航天裝置到地面C4ISR網路)作戰試驗。
大部分中國的訊息來源,認為電子情報衛星擔負海上廣域監視任務(特別是反艦彈道導彈系統)。中國的電子情報衛星專案可以很好地鞏固非對稱航空航天作戰戰略,使美國及其盟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組織海空作戰行動變得更加複雜。
與此同時,中國的理論著作表明,中國對在一些軌道(包括更高的軌道)上部署電子情報和訊號情報衛星以及感測器的航天體系結構非常感興趣。這對全球軍用通訊和戰略通訊安全以及導彈防禦都有影響。中國使用航天裝置擔負戰術任務,也會對反航天作戰行動和反衛星武器發展專案產生影響。
因此,“實踐六號”04組衛星星座和“遙感九號”衛星星座(是日趨複雜的綜合網路系統的一部分),使中國具備了遠端常規打擊能力,這兩顆衛星發射分別引起的戰略效應,可能會對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
- 印度媒體炫耀印度間諜衛星已達到25釐米解析度!其實我們比他們強太多了
- 中國成功發射“吉林一號”,大家卻紛紛關注美軍怎麼看
- 中國接連衛星發射失敗兩次,和美國太空軍干擾器有關嗎?
- 經數天的天氣延誤 SpaceX成功將第四批60顆Starlink衛星發射升空
- 媲美嫦娥探月工程!天琴計劃關鍵技術驗證成功,中航502所立大功
- 太空大航海時代來臨?Space X動作不斷,今年發射次數突破100次
- 美國不準伊朗向太空發射火箭,伊朗強勢迴應:宇宙美國說了不算
- 在640公里外太空,獵鷹9號火箭旁邊出現白色物體,以曲線軌跡飛行
- 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平均每9天就有一次發射,登陸火星指日可待
- 衛星產業深度研究:衛星網際網路為龍首,北斗、遙感為翅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