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中午,北洋海軍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水域相遇。經過將近5個小時的激戰,以北洋海軍5艘戰艦沉沒(廣甲在逃跑過程中觸礁沉沒),聯合艦隊五艘戰艦重傷,首先退出戰場而結束。這時戰鬥水域內,只剩下了“定遠級”兩艘戰列艦。根據戰後的統計,“定遠”艦中彈159發,“鎮遠”艦中彈220發,兩艘戰列艦一共被擊中的379發。
兩艘“定遠”級戰列艦在建造的過程中,主要參考了“薩克森”級和英艦“英弗萊息白”號。“定遠”級鐵甲堡43.5米,除艦艏、艉部外,自上層建築到水線以下,均用305mm至355mm鋼鐵包裹。“鎮遠”艦防護能力稍遜色一些,水線下為熟鐵甲。如此強大的防護能力,卻沒有擊沉一艘敵艦,主要是因為榴彈的儲備過少、彈藥效能太低、火炮的配備落伍,以及戰場上的突發狀況造成的。
01榴彈的儲備和彈藥效能北洋海軍最初的榴彈儲備,來源於購船時贈送的那一部分,數量極少。1891年,戶部提出了海軍外購禁令,這就掐死了北洋海軍外購榴彈的可能性。雖然洋務運動,促進了當時科技的進步,中國也有了一些近代化的工廠,不過國內的軍工企業,卻並未全部掌握榴彈的生產技術。1894年,海戰爆發之前,北洋海軍就向天津機器局、天津軍械局,訂購了360枚榴彈。受技術能力的限制,最終生產出來了58枚(一說48),加上之前北洋海軍儲存的64枚榴彈。北洋海軍兩艘“定遠”級戰列艦,攜帶122枚榴彈參加黃海大戰。平均每一門火炮上不到15枚榴彈,海戰爆發一個半小時內就打光了。剩下的時間裡,不得不以穿甲彈和實心彈進行還擊。
海戰結束後,北洋海軍總查漢納根,在海戰報告中極為懊惱的提到:“如果天津軍械局能供應‘定遠’、‘鎮遠’二艦所需的開花彈,我確信不疑的是,我們將擊沉這7艘日本軍艦。”可見,北洋海軍在黃海大戰中,沒有擊沉一艘日本軍艦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充足的榴彈。
另外,天津機器局不具備製造榴彈的技術。為北洋海軍提供的榴彈,不僅在著發引信和彈箍上存在著隱患,而且部分炮彈直徑過大。電影《1894甲午大海戰》中,水兵在甲板上打磨炮彈的素材正來源於此。除了榴彈之外,北洋海軍還配備了穿甲彈和實心彈。穿甲彈是彈頭外形尖銳,內建黑火藥的炮彈。這種炮彈的爆炸,要通過劇烈的震動才能完成,在使用的過程中往往是穿而不爆,想這種方式對敵人艦艇造成傷害,需要很大的運氣。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為了降低成本,往往把填裝黑火藥的那一部分,改為填裝沙土。這樣既能節省成本,又能增加炮彈的勢能,可以認為是變異的穿甲彈。穿甲彈和實心彈顯然是非常低效的,北洋海軍在黃海大戰的,大多數時間內主要使用的這種炮彈,,這是導致北洋海軍沒有擊沉敵艦的第二個原因。
北洋海軍洋員,美國人馬吉芬在他的回憶中也提到了,北洋海軍20%的命中率,遠高於聯合艦隊10%的命中率。北洋海軍使用的穿甲彈、實心彈、劣質榴彈,以及低劣的彈藥效能,嚴重的制約了海戰的結果。
02火炮的配備中日之間,中、大口徑火炮資料對比58:104,中、大口徑速射炮資料對比0:67(有爭議,“廣丙”上可能有江南製造局仿製的5門速射炮)。北洋海軍的火炮配置,幾乎全為架退式克虜伯後膛火炮。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定遠”級鐵甲艦戰列艦上的305mm克虜伯火炮,實際上是1880前的舊克虜伯後膛炮。為了能保證同一船舷方向的射擊角度,犧牲了炮管的長度,射擊倍徑只有25倍。海研會會長陳悅指出,“該火炮只能配用2.8倍口徑的克虜伯舊式短炮彈”。架退式克虜伯後膛炮的操作,也是極其複雜的,以305毫米克虜伯火炮為例。理論發射週期是15分鐘。實際上由於戰場環境各種因素,比如,北洋海軍使用的助推火藥,是鈍化的黑火藥(慄火藥),產生巨大的煙霧,會影響水兵的視線。一顆炮彈實際的發射週期,需要20~30分鐘。
阿姆斯特朗新式速射炮問世以來,丁汝昌多次申請為北洋海軍新增速射炮。1894年初,北韓半島、黃海水域已經出現了緊張的氣氛,丁汝昌再次申請添購新式速射炮,考慮到之前多次申請購入新式軍艦和速射炮的結果,提出先給“定遠”級兩艘鐵甲艦,加裝6門克虜伯120mm口徑速射炮也可以。奏摺遞上去之後,光緒帝置之不理。舊式火炮和新式速射炮發射效率的巨大差異,是制約海戰勝負的第三個重要原因。
03敵艦武備聯合艦隊有充足的軍費,配備的是榴彈和穿甲彈。在法國建造鬆島號的日本軍官,竊取了法國的“苦味酸”樣本。日本的海軍工程師下瀨雅允,以此研製成功了黃火藥。日本海軍將“苦味酸”應用到了榴彈之中。這種火藥的爆炸力是黑火藥的75倍,可以在水上和鋼鐵上燃燒,能夠產生3000度的高溫。日本海軍的穿甲彈,裝填的也是黑火藥,配置了成熟的山內改正式著發引信,擊中目標後,在沒有劇烈震盪的情況下也會發生爆炸,更像是優質版的北洋海軍榴彈。
火炮配置方面,聯合艦隊的軍艦,在船的兩配舷,配置了大量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這種通過簡化炮架結構,用彈簧和液壓進退、復進裝置的新式速射炮,發射效率遠遠高於北洋艦隊的克虜伯後膛炮。
04不意外的意外火爆唐人
福龍號魚雷艇管蔡挺幹,脾氣火爆。在留美期間,就被同學稱為火爆唐人。在黃海大戰中,他冒著被敵人機關炮擊中的危險,命令福龍號魚雷艇,向日本海軍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乘坐的西京丸號發起衝鋒。福龍號魚雷艇三次向西京丸發射魚雷,均差之毫釐。特別是第3次,由於距離西京丸太近,也沒有考慮到西京丸是由商船改建,吃水淺,魚雷從水下穿過。這也反映出了,琅威理離開北洋海軍後,北洋海軍在訓練水平上的下降。
落單的“比睿”
“比睿”是聯合艦隊中比較老的一艘軍艦,在海戰中脫離了大隊,陷入了北洋海軍的包夾之中。由於距離太近,北洋海軍幾艘軍艦之間不敢發炮,怕誤傷本方軍艦。“經遠”艦管帶林永升,命令經遠艦,靠近“比睿”準備接舷登船作戰。日本軍艦上猛烈的火力,導致“經遠”艦無法靠近,並且有大量的人員傷亡,速射炮在這次意外的包圍戰中,再一次不意外的發揮了它的威力。
重要的時間節點
下午3:30,“鎮遠”艦連續兩炮命中聯合艦隊旗艦“鬆島”號,引起了堆積在“鬆島”號甲板上的炮彈爆炸,“鬆島”船體傾斜嚴重。這時,除了“定遠”、“鎮遠”之外,還有“經遠”等多艘北洋海軍艦,在戰鬥水域對敵發起進攻。一鼓作氣,打掉敵人的旗艦“鬆島”號,具有重大的意義。幾乎就在鬆島號被擊中,引發大爆炸的同時,鄧世昌的“致遠”艦發生爆炸下沉。在豐島海戰已被嚇破膽的方伯謙,立刻率領“濟遠”艦逃離戰場。逃跑過程中還撞沉了,正在淺水區自救的“揚威”。“濟遠”這一行為,導致了北洋海軍軍心的崩潰。僚艦“廣甲”跟隨逃離戰場,“來遠”、“經遠”等本來受損傷嚴重的幾艘軍艦,停止衝鋒,撤到了淺水區進行自救。北洋海軍再一次,失去了擊沉對方軍艦的機會。在豐島海戰中已經有前科的方伯謙,有這種行為並不意外。正所謂,“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結束語清華大學清史所潘嚮明教授指出,“中日兩國艦隊在技術裝備水平上,有10年以上差距”。綜上所述,北洋海軍之所以沒有擊沉一艘敵艦,跟自身的榴彈儲備、彈藥效能、火炮配置有著極大的關係。畢竟,火力輸出是一支艦隊戰鬥力的主要體現。同時,正如那部《特拉法爾加海戰》紀錄片中說的那樣,“(海戰結果)有時需要一點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