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列舉的裝備均未進入現役,不過想法還是比較大膽的!
蘇聯的武器向來以“簡單”“粗暴”為主要基調,而且特別的“巨大”,比如渾身裝滿導彈的基洛夫導彈巡洋艦、爆炸當量5000萬噸的“大伊萬”氫彈、起飛重量超過490噸的“裡海怪物”等等,國土面積世界第一,製造的武器體量也是非凡,在蘇聯人眼裡,外型上的優勢就代表著戰鬥力(個人臆想)。
蘇聯有很多優秀的裝備開發理念,但是限於薄弱的國防工業基礎,和國內經濟情況的影響,有許多“殺器”設計方案被提出來,但在現實中卻無法實現,或者是因為各種政治、戰略改變等原因被取消,只有少量的試驗產品被生產出來用作測試和驗證,沒有機會大批量生產。
造武器就造最大的,這五款在同時代背景之下堪稱“巨型”武器的方案很多都有原型被製造出來,可惜因為種種的原因沒有被採用,讓我們一睹曾經紅色帝國的“超巨”吧。
蘇聯級戰列艦在二戰時期,蘇聯就致力於打造一支可以稱霸世界的海軍力量,當時蘇聯人很清楚自己手裡的海軍有多少“斤兩”,這些接收自沙俄海軍的軍艦經過日俄戰爭之後早已風光不再,在加上政權更迭,海軍的發展更是遲滯不前,海軍的建設已經迫在眉睫。
蘇聯級戰列艦
到了20世紀30年代末,蘇聯經濟已經恢復到斯大林可以認真考慮海軍建設的地步了,此時的蘇聯海軍才開始自己的振興計劃,增強海軍戰力首要的措施就是增加戰艦,為了這個目的,一項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開始實施,蘇聯級戰列艦率先被提出並實施,另外還包括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等。
蘇聯級戰列艦
不過對於造船基礎非常差的蘇聯來說,戰艦也不是說造就能造的出來的,而且還是這麼大型的一級戰艦,為此,蘇聯人開始與當時的造船強國進行接觸,並花重金購買了義大利公司的利托里奧級戰列艦圖紙,並且邀請美國人給予設計建議,最後綜合各方面的資訊和資料,蘇聯級戰列艦的設計出爐,它的滿載排水量大約為6萬噸左右,裝備有9門16英寸主炮,最大航速為28節,計劃建造16艘,這樣的配置在當時使得這艘戰艦在規模上可以與世界上最強大的戰艦競爭。
蘇聯在1938年至1940年期間開工了16艘戰列艦計劃中的4艘,分別在列寧格勒等三個造船廠同時建造,不過這級戰列艦的命運註定是多舛的,首艦在1940年因為做工太差而被取消,其餘三艘正在建造中的戰列艦也因為戰爭而被暫停,儘管有些人不願意放棄這型戰艦,但是迫於戰爭的威脅而不得不將有限的資源用到刀刃上,這級戰列艦最終沒有成型。
建造中的蘇聯級戰列艦
1938年以前,蘇聯建造的最大艦船為8000噸左右,沒有萬噸級造船經驗,高層的好高騖遠將一些不切實際的指標定了下來,下邊的人可就為難了,在造船過程中各種坎坷,各種磨難,造船鋼品質不合格、巨大的炮塔遲遲造不出來、螺旋槳無法加工等等原因致使第一艘戰列艦出廠就是一個次品,而且此時德國入侵蘇聯,戰爭使得這類耗資巨大的專案全部終止,轉而將有限的資源去生產戰場急需的武器,這種超越自身能力範圍之外的武器自然也就被取消了。
烏里揚諾夫斯克級航空母艦蘇聯首艘核動力航母
蘇聯建立之後不久,政府就開始研究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但和戰列艦的命運一樣,經濟混亂,工業落後,加上戰爭爆發完全打亂了原有的計劃。
戰後蘇聯當局在航母建設方面採取溫和、有序的發展方式,不急於建造超級航母,逐步摸索前進,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投入服役,其後是基輔級航空母艦在70年代服役。
而到了下一步該如何進行時?蘇聯內部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一方面有人主張繼續這種按部就班式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比較激進,他們認為蘇聯在航母方面的經驗已經足夠了,是時候建造超級航母了,不過這時的海軍仍然採取的按部就班原則,改進了基輔級,並著手研製庫茲涅佐夫號航母。
到了80年代中後期,蘇聯海軍的超級航母計劃出爐,烏里揚諾夫斯克級航母將接替庫茲涅佐夫級,這是一艘核動力的航空母艦,專案編號1143.7,裝備有蒸汽彈射器,但仍保留滑躍式甲板,滿載排水量超過8萬噸,計劃搭載48架艦載機,這型航母的戰力與美國當時的航母相仿,蘇聯海軍也將首次擁有一艘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遠端進攻的航母。
然而,就像許多蘇聯的武器系統半路夭折一樣,隨著蘇聯的解體和冷戰的結束,已經建造40%的烏里揚諾夫斯克級航母變成了一個前途未卜的工程,沒人願意在繼續為其提供資金,俄羅斯也養不起這種“吞金獸”,最後的命運也只能是被拆解。
超重型轟炸機ANT-26
在二戰開始的時候,蘇聯人已經確定了佩特利亞可夫Pe-8為空軍用轟炸機,一架效能上與美國B-17相當的轟炸機,但是Pe-8在戰場上從未取得可以與B-17相媲美的戰績,甚至可以說表現很差,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蘇聯人對於戰略轟炸持鄙視的態度,認為戰術轟炸的意義遠遠大於戰略轟炸,因此這種轟炸機雖然進入部隊服役,但是出動的次數和使用的範圍被嚴重限制。
Pe-8轟炸機
這種想法的出現是在斯大林“整頓”之後才出現的,在此之前,重型甚至超重型轟炸機在蘇聯空軍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ANT-26的研製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該型轟炸機是圖波列夫於1926年開始研製的一款超重型轟炸機,裝備有12臺發動機,起飛重量高達76噸(在當時可是巨獸級別的),可以裝載15噸的炸彈飛行3300公里,不過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速度慢,時速為275千米/時。
當然了,這型飛機最後沒有出現在戰爭中,因為它在建造四架之後就被取消了,這種體型巨大而飛行緩慢的傢伙不太適合用於對付德軍,還是那句話,有限的資源要分配給需要的地方,對於德國戰機來說,巨大的ANT-26是很容易擊中的,儘管它們可以從德國空軍的攻擊距離以外的基地起飛。
超重型坦克:在二戰期間,有幾個國家計劃建造“超重型”坦克,其重量是標準作戰坦克的三倍甚至四倍。特別是德國設計師愛德華·格洛特分別為德國和蘇聯設計了超重型坦克,在提交給蘇聯總參謀部的幾種設計中,T-42無疑是最讓人震驚的,這是一隻重達100噸、3炮塔、時速為17公里、由15人操作的巨獸。
然而T-42在設計階段就被蘇聯軍方排除了,因此從未進入原型生產階段,但在蘇聯軍界重型坦克的思想卻得到了認真的考慮,由此出現了T-35、T-100、SMK、KV-4和KV-5等重型坦克的設計,而T-35基本沿用了T-42的設計方案,一輛重45噸的陸地戰艦,是世界上唯一一型裝備有5個炮塔的重型坦克,1935年服役,不過由於行動緩慢和機械效能不可靠等原因,在巴巴羅薩行動的開始階段,參戰的61輛T-35全部被遺棄,倒不是因為敵人的攻擊,大部分都是因為機械故障而被人為放棄了。
T-35重型坦克
和大多數超重型坦克一樣,發展過程中逐漸被時代淘汰,T-42的設計太重、太貴、太慢,無法投入到真正的生產中,T-35則是過於複雜,多炮塔設計在實戰中幾乎毫無用處。
蘇霍伊T-4:戰後蘇聯的許多轟炸機設計與美國的轟炸機多多少少都有一點類似,比如圖-4轟炸機,就是被俘的美國B-29的仿製版本,蘇霍伊T-4是蘇聯對B-70 “女武神”的有力迴應,T-4是一種能夠進行高空飛行的高速轟炸機,它在很多方面考驗了蘇聯國防工業的極限。
T-4
設計巡航速度達3馬赫,航程超過7000公里,最大飛行高度超過20000米,T-4的外型與美國的B-70長的非常接近,不過,由於蘇聯空中力量結構與美國不盡相同,雖為戰略轟炸機,但也被考慮用於戰術任務,如戰術偵察和執行反艦任務等。
然而,事實證明,蘇聯該型飛機研製所需技術要求過高,逐一攻克必然會大大延長研製週期,即使被生產出來也很有可能面臨服役既落後的尷尬局面,而且當時的蘇聯航空工業還不具備批量生產這種飛機的能力,在設計中有缺陷,在生產中有障礙,因此這型飛機僅建造一架,試飛了10次之後,專案就被叫停了。
不過T-4的研究也孕育了它的繼任者Tu-160。
蘇聯把超前的設計理念和全球稱霸的戰略意圖與一個有著嚴重侷限性的國防工業結合起來,在某些情況下,這些限制產生了驚人的武器,如T-34和米格-21,在其他情況下,這些限制也否定了一些災難性的決定,如巨型轟炸機、巨型戰艦和超重型坦克,這些武器沒有被製造在後來被證明是對的,一旦這些”超巨”批量生產服役,那麼戰力效果肯定不會太大,但損失必然會是巨大的,其價效比完全不成比例。
\u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