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我國《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是可忍,孰不可忍—來自中越邊境的報告》的訪問記。
這意味著我國正式宣佈了對越的抉擇,對越自衛反擊戰緩緩拉開帷幕
聲明發表的當天凌晨,擔負廣西龍州方向對越反擊任務的廣州軍區42軍,在東線總司令許世友的指揮下對越軍發起了全線進攻,高平戰役正式打響。
在戰役開始的第一天,42軍就在戰場上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其中擔任開口子任務的126師在步炮坦協同作戰上一路長驅直入,連克越軍設定的一系列防線,連續穿插70公里直逼高平城下。
而緊隨其後的124師也充分利用了126師打通了東溪公路的成果,在以坦克為先導的有利條件下順利向高平發起了突擊。
初戰連連告捷的訊息讓許世友心情大好,他一邊估摸著部隊穿插的位置,一邊計劃著下一步的走向。不過,就在許世友等待著最後的125師的捷報時,這個師的訊息卻遲遲沒能傳來,這讓他心急如焚。
直到在戰役開始後的翌日上午,許世友才終於接到了125師的訊息,但收到125師訊息後的他卻一掃和顏,甚至還直拍桌子大罵:“誰叫他們退回來的!這些怕死鬼,殺他們的頭!”
許世友這番大怒讓參謀長周德禮很是不解,他隨即向其瞭解了情況。
原來,125師不僅沒有完成原定的三個任務,還損失較大,其下轄的373團甚至還退回了國內。這才讓許世友大發雷霆,就差破口大罵“逃兵”了。
這個情況可讓指揮部犯了難,隨即眾人緊張研究起這個問題,並商議如何處置這個意外。正好在這時,作戰部又報告擔任預備隊的54軍162師已經到達龍州,這讓眾人頓時有了想法。
對此,政委向仲華向許世友建議:讓162師換下125師,讓其繼續完成攻殲復和地區之敵,以及打通公路的任務。
然而,許世友卻直接嚴辭拒絕了這個主張,他還說道:“不理他們,非叫他們打不可,打光拉倒,打不下來殺他的頭!”
當時許世友可謂是氣到了極點,他臉色鐵青,活像個煞神一般,連雙手都氣得顫抖。在談到125師時,他更是一個勁地罵其“窩囊廢”、“孬種”、“怕死鬼”。
可以說如果當時125師師長和373團團長在場的話,那麼他鐵定會被許世友“錘破腦袋”。
為什麼許和尚會如此大發雷霆,125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一起來看看。
當時125師總共肩負三個任務,一是拿下復和縣城;二是佔領平江渡口預定架設浮橋地區的制高點;三則是打通水口至復和的公路。
這三個任務都不簡單,但意義都非常重大,甚至左右著戰役大局,由此可見許世友對125師的重視。
不過125師的表現,卻讓許世友怎麼也沒有想到,所以這才導致了他大發雷霆。
如今我們來分析125師實利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阻力太大,二則是這支部隊的實際戰鬥力本就不高。
我們先來看一下42軍以及下轄部隊的歷史沿革。
42軍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這支部隊資歷很淺,基本上不屬於東野主力範疇。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遼瀋戰役中,這支部隊卻吃掉了廖耀湘兵團這塊“肥肉”,並取得了殲敵1.7萬餘人的宏偉戰績,而這也成為了其在解放戰爭中最光鮮亮麗的一筆。
到了1949年,東北野戰軍整編為四野,5縱改編為了42軍,下轄124、125、126三個師。不過在進軍中南時,42軍卻並沒有越過長江,一直留在河南剿匪。
等到新中國成立後,42軍奉命前往東北從事生產,這時全軍都有了轉業的趨勢。
不過恰巧在這時,朝鮮戰爭爆發了,隨即我國的抗美援朝事業也提上了日程。而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機動性部隊,42軍臨危受命,成為了第一批入朝作戰的部隊。
就是這麼一支險些面臨轉業的部隊,在朝鮮戰場上取得了相當耀眼的成就,不僅先後在長津湖、赴戰嶺重創美軍,後來更是在黃草嶺阻擊戰中一戰成名,受到了彭老總的讚譽。
也正是憑藉著在朝鮮戰場上的優異表現,42軍成功躋身一流部隊的行列,這使得他們歷經多次軍隊整合,始終將番號保持了下來,這也不得不令人驚歎。
不過,儘管42軍整軍番號被儲存了下來,但在1964年時,125師的建制卻被撤銷了。
其師機關和下轄的兩個團都被調到了廣州軍區,後先後歸建到55軍220師和陸軍129師中,並以新的番號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
而對越自衛反擊戰時的125師,實際上是由原廣東軍區獨立第1師改編的,這支部隊原本是生產師,且編制要比全訓師要少。後來為了滿足作戰需要,這支部隊才進行了擴編,所以基本上很多戰士都是新兵。
我們知道,全訓師和生產師在本質上是有很大區別的,生產師是拿鋤頭的時間比拿槍多,而且訓練也得不到保障。況且在125師的補充兵員中,大部分都是新兵,他們的戰鬥力也不會太高。
也正是這個緣故,使得125師的戰鬥力要比其他兩個兄弟師弱上不少,畢竟124師和126師可是42軍的老部隊,是響噹噹的主力。
其實對於125師的實際情況,許世友作為東線總指揮,他自然是完全清楚的。而他之所以會給125師派發重任,一來是信任他們,二來,則是想給這支部隊一次練兵的好機會。
對於這一點,125師也是心知肚明,同時他們也正好需要一個機會來證明自己。所以,在接到任務以後,125師上下一片亢奮,紛紛表示不會讓許總指揮失望。
然而,也正是急於表現自己的亢奮與自信,使得這支新秀部隊在戰場上吃了不小的虧。
在接到命令以後,125師師長李庭閣在經過反覆地形勘察和敵情摸索以後,大致作出了以下戰略部署:
由373團配屬375團2營擔任右翼,進行縱深迂迴穿插,沿波安、克達進發,直插班佔、朗懷,搶佔有利地形阻敵增援,斷敵退路。
由374團擔任正面主攻任務,奪取水口大橋,渡過巴望河,殲滅當面之敵,然後沿3號公路向復和縣城實施主要突擊。
至於375團主力,則作為預備隊,隨時做好戰鬥準備。
不得不說,125師有些自信過頭了,因為他們的胃口,真的有點大。從其戰略部署我們可以看出,125師是想以一個漂亮的迂迴穿插戰術,讓373團配合主力將越軍的後路堵死,從而達到全殲復和縣城敵軍的目的。
但讓125師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即將面對的對手並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麼不堪。因為在過去三十年的時間裡,越南軍隊可是一直在進步,尤其是經過美軍的洗禮之後,戰鬥力不容小覷。
其實在總體戰術執行上,125師還是沒有問題的,在最開始的戰線推進上,各部隊做得還比較好,特別是以主攻部隊為首的第一梯隊,早早地就渡過了巴望河,朝著各自的目標進發。
但在進入攻堅戰以後,125師才明白過來,守城的越軍無論是戰鬥力還是意志力,都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甚至和我軍比起來都毫不遜色。
而對125師更不利的訊息是,由於部隊推進過快,導致路線上的殘敵並沒有得到有效肅清,這些殘部還憑藉著驚人的組織能力快速聚集了起來,對我軍後方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所以,374團不得不派出部隊解決後顧之憂,但隨著攻堅部隊的減少,使得本就不太順利的攻堅過程,變得更加艱辛。
就這樣,原本計劃6個小時攻下的復和縣城,整整用了一天都沒能拿下。而且隨著戰局的拖延,125師各部都陸續傳來不好的訊息,紛紛請求撤退。
當時後參戰的375團2營報告“炮彈打光,彈藥無多”,負責穿插的373團2營報告“遭炮火襲擊前進困難,請求撤出戰鬥”,3營也報告“傷亡很大”。
對此,373團團指揮部根據各營情況作了分析,認為“再繼續作戰會對我軍不利”,因此,373團先後兩次向師前指報告傷亡很大,且失去進攻能力,希望撤退。
在考慮具體情況後,125師師前指認為情況屬實,於是命令373團“黃昏前在我炮火掩護下,各分隊交替掩護,一人不少,一物不丟地撤回原進攻出發陣地,做好重新投入戰鬥的準備”。
然而在實際的撤軍中,373團也並沒有很好地組織各分隊採用“交替掩護回撤”的指令,撤得非常散亂,甚至在後續如何護送傷員和烈士遺體的問題上,他們也沒有作出明確的佈置。
最終,373團以近乎狼狽的方式撤回了出發陣地,其下轄2連甚至還在後撤途中險些被越軍擊潰。
也正是這個緣故,許世友在得知後才怒不可遏,大罵125師“孬種”。
在許世友看來,打敗仗不可恥,但以這樣一種方式退出戰鬥,是萬萬不能原諒的,而且125師還是自己的部隊,這更讓他難以接受。
如果總指揮的部隊都成“孬種”了,那許世友還怎麼帶其他部隊?怎麼給友軍部隊做榜樣?
因此,許世友才會痛斥125師,並且稱“寧可讓其打光,也要讓他們接著打,打不下來殺他們頭”。
等到氣頭消過一些後,許世友才對身邊的人解釋:“對這種部隊,不能換,一換他就鑽空子,他正想叫你換他下來呢,幹不得,影響壞,別人會跟他學!”
而在他徹底冷靜下來以後,他又向人們進一步解釋道:.
“怯場的部隊,就是戰鬥作風不硬,而戰鬥作風就是在打硬仗時鍛煉出來的。如果把他們換下來,他們就失掉了這次鍛鍊的機會。不換他們,硬是逼著他們打,部隊就可以得到一次難得的鍛鍊機會。”
平心而論,這話一點問題都沒有。部隊的戰鬥力怎麼可能是打靶打出來了,戰鬥力可都是要上戰場殺敵殺出來的。一支受戰爭洗禮的部隊,完全碾壓新兵部隊。
在說完了這些以後,許世友就命令周參謀長親自給125師師長打電話:“告訴李庭閣,明天天亮前再打不下復和,讓他以後就不要來叫我。要他帶一個團,親自打到復和去,不準回來!”
這個命令,是許世友給125師下的死命令,當然同時也是給125師的一個機會。
久經沙場的許世友明白,如果真的讓125師撤下來,那麼就意味著這支部隊會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畢竟一支打了敗仗的隊伍,總會被其他兄弟部隊看不起,而這也會導致這支部隊從此抬不起頭來。想要雪恥,那麼就必須要打一個更大的勝仗。
所以,許世友才會鐵了心讓125師上,因為這不僅是為他們自己正名,更是一次自我救贖。不過,愛兵如子的許世友又哪裡會白白讓戰士們去送死,他在給125師下達死命令的同時,早已經為其做好了戰略部署和規劃,以幫助他們打這場“翻身仗”。
對於許將軍的良苦用心,李庭閣師長自然也是十分明白。於是,他隨即召開了師部會議,最終決定使用作為預備部隊的375團(主力部隊),並且親自帶隊利用夜戰的優勢沿公路直插復和。
2月19日凌晨1點,125師從糖廠出發,之後一路沿公路徒步穿插。利用夜色的掩護,部隊前行較為順利,於4時50分抵達復和縣城南側。
很快,125師向復和發起了進攻,其中擔任前衛的2營僅用了10分鐘就突進了復和城內。到了7時許,125師基本控制了復和縣城,總算完成了上級下達的死命令。
不過,125師雖然完成了攻佔復和縣城的任務,但其南北側要點仍然被越軍牢牢控制,儘管平江渡口拿了下來,可浮橋還是很難架起來。完不成架橋的任務,也就意味著無法打通水口關至復和的交通線,更不用說繼續向東溪、廣淵一帶進發了。
而且在後續清剿復和地區守敵的過程中,由於125師各級指揮員始終沒能掌握戰場的準確情況,對於下級上報的情況也沒能分析核實,這也導致師前指很難作出正確的抉擇,從而造成了組織指揮上的忙亂和部隊行動上的混亂。
比如在125師向復和西北側高地穿插的過程中,曾遭到越軍的猛烈阻擊,敵軍一發炮彈還擊中了375團的團前指。當時375團團長和政委負了傷,幾個參謀當場被炸死,這個訊息一度讓全師都誤認為陷入了敵軍的包圍之中。
正好在這時,師前指還將支援自己的坦克誤判為敵軍的坦克,在傳達了這一通報後,各部更是認定了被越軍包圍的“事實”,一時間流言四起,險些導致不良後果。
所以,在攻下復和以後,125師在向軍前指的報告中表示“部隊傷亡很大”、“部隊控制不住”。然而實際上,125師在復和地區的戰鬥中總計傷亡還不到一千,他們完全有力量繼續向前推進。
不過,鑑於125師做的報告,軍前指還是認為他們沒有能力再繼續乘勝進攻。考慮到戰機轉瞬即逝,許世友還是決定不冒險,於是,他變更了125師的任務,改為清剿復和、水口公路沿線的殘餘敵軍,並維護交通線的安全。
至於原本屬於125師的任務,還是被分配給了54軍162師。而162師也果然不負眾望,他們以極短的速度拿下了復和地區高地,然後一路奔襲廣淵,最終與58師會攻重慶(越南高平下轄的縣城),從而順利打通了運輸線,圓滿完成了任務。
有意思的是,雖然125師在之前的任務中一直沒有太好的表現,但在奉命執行清剿護路的任務中,他們卻打出了一次相當漂亮的叢林地夜間殲滅戰。
在李庭閣師長的安排下,375團1營調配了7連組成了一個加強營,於2月26日利用夜色掩護,向威脅平江浮橋和復和地區交通運輸線的班佔西側長形高地發起了突襲。
當時1營指戰員採取偷襲與強攻相結合的方式,巧妙地打了越軍一個措手不及,最終我軍以微乎其微的代價,成功拿下了班佔高地,並且擊斃了敵567團2營上尉營長阮文丁以下236人,俘虜敵副班長一人。
這場堪稱教科書般的殲滅戰,成為了125師在整個自衛反擊戰中的最大亮點,同時也收穫了上級的極高讚譽。
1979年3月5日,《解放軍報》還專門刊登了關於這場戰鬥的通訊,標題叫作《出其不意、克敵制勝,1營指戰員打垮越軍一個營》。
由此可見,這場戰鬥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這也是125師的爭光之戰。
縱觀整個戰役,125師的表現其實並不是很理想,它們的很多決策都成為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敗筆”,惹得許世友大發雷霆。
但就是這麼一支發揮失常的部隊,卻依舊取得了殲敵1718人的成績,特別是“班佔殲滅戰”,更是成為他們的光輝一筆。
當然,我們不能單以戰績論英雄,在得失的背後,我們要考慮得有很多。可當我們考慮到125師的具體情況時,他們在越南戰場上的表現,也就能夠理解了。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員,125師的確表現不佳,他們的確需要檢討。但作為一支臨時上戰場且缺乏訓練的生產師,能夠取得如此成績,卻足夠輝煌,他們值得人們的讚譽。
不論怎樣,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他們用生命和熱血鑄成的,也正是有了他們無畏的前赴後繼,才使得我們能夠安心地、安寧地回看他們。
最後,筆者想感嘆一句,我們可以評判歷史,反思歷史,但我們卻沒有資格去評判構成歷史的因素。因為他們,無論成敗,無論對錯,都值得後人敬仰,都值得人們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