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廣島市遭到了原子彈的襲擊。3天后的8月9日,長崎市又遭到一波。事實上,號稱日本陸軍“昭和三大參謀”的首席——石原莞爾,在自己早期的著作《世界最終戰爭論》中就提到過“數十年後,戰爭會出現瞬間決定戰爭勝負的武器,甚至出現怪力死光武器也是有可能的”。為什麼作為一介武夫的石原莞爾,又不是什麼物理學家,他都知道這種事,而當時的日本其他人呢?其實,早在上世紀30年代,使用核裂變能量製造炸彈的可能性就已經是常識了,和現在差不多。
據此推論,日本是有機會製造出原子武器的。但是為什麼和納粹德國一樣沒有成功呢?事實上,當時的法西斯日本在研製原子武器的道路上,真真“差那麼一點”到達終點了。
稍微有些這方面常識的人都知道,原子彈很重要的一個組成元素是“鈾”。只是在天然鈾中可以用來製造原子彈的鈾235的比例只有0.7%,如何提煉出這0.7%來才是問題,這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資金。
當時日本軍隊對鈾炸彈(那時還不叫“原子彈”)真正感興趣是從1940年3月開始的。當時的陸軍航空本部部長安田武雄成立了一個班子研究鈾炸彈,得出的結論是用鈾235製造的炸彈會有巨大的破壞力是事實,安田就報告了當時的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研究的結果。東條英機聽了以後說“那讓專家們去研究看看”。
得了東條的許可,安田就去找當時一個叫“理化學研究所”的部門。這個“理化學研究所”成立於1917年是官辦身份,到1930年代已出具規模。1929年著名物理學家海森堡,狄拉克就曾經訪問過這裡,可見當時的理化學研究所在高能物理的研究上有了一定成就。
受安田的委託,理化學研究所的仁科芳雄教授花了三年時間最後於1943年5月通過安田上交至時任首相東條英機一份報告。內容大體是:1.一公斤鈾235的爆炸能量相當於1萬8千噸火藥;2.分離鈾235最好用熱擴散法;3.僅僅從技術上來說,製造鈾炸彈是可能的。當時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可說是“大勝”,而中途島和瓜達卡納爾島的失利還沒有讓東條英機想到“日本會敗戰”,所以看完報告後就發了個原則性的指示“這個東西有關戰爭勝負,趕快去搞”。
和過去一樣,陸軍在搞,其實海軍也在搞,而且很保密,目的就是不讓陸軍知道。海軍方面的動作是由海軍省下屬的艦政本部在幹,找了一大堆牛人,如後來日本第一位獲諾貝爾獎的京都帝國大學湯川秀樹教授,創立“阪田模型”的名古屋帝國大學教授阪田昌一等人。
只不過,真正迫切想要“鈾炸彈”是在塞班島失守以後。
當時東條英機見戰事岌岌可危,就找來兵器行政本部部長菅晴次中將,要他趕快拿出所謂“決戰兵器”,扔到塞班島去扭轉戰局。菅晴次中將把這件事交給了“八研”(兵器行政本部第八研究所)去幹,說“不管用什麼方法,趕快找10公斤鈾來”。
八研動員了本土、滿洲、東南亞等等所有佔領區的全部力量找鈾礦,還真別說,最後日本人居然在馬來半島找到了。但日軍此時已無制海權,挖出來了卻運不回來。轉機出現在1944年11月末,日本人在福島縣石川郡石川町找到了鈾礦。相關人等開始計算:10公斤鈾235需要500公斤氧化鈾,那就需要開採五十三萬噸礦石。資料有了,原料所需量也有了,幹活的勞動力呢?於是陸軍省想了一招,讓中小學生採礦去,1945年4月的採礦就這樣開始了。(請注意這個時間點,離美國人扔原子彈還差4個月)
上面提到過的那個仁科芳雄教授,開始計劃採用“熱擴散法”提煉鈾235。簡單地說,就是用兩個同心的金屬大圓筒,裡面加入氣化的鈾,輕的鈾235就會浮在上面。可是,此時的日本形勢已經很困難了,著急的陸軍部不知道從什麼地方找來了能做大圓筒的材料。誰曾想1945年3月10日的東京大空襲,把那作圓筒的材料又給炸沒了。這下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啥都沒了,這還咋幹?
大本營的參謀們一天跑來三四趟,詢問的就是一個問題“決戰兵器啥時候搞出來啊?形勢岌岌可危了”
沒辦法了,仁科芳雄教授只能提交一份報告書,報告的大概意思是說,按日本目前水平及條件,即使有了礦石和裝置每天也只能分離出一毫克鈾235。想湊滿做原子彈所需10公斤的量需要數萬年。但請不要洩氣,日本做不出來,美國也做不出來。就算美國的生產能力是日本的一百倍,也需要幾百年。所以就別去瞎琢磨了。
這也是日軍大本營在廣島遭到了原子彈轟炸後,一開始不承認是原子彈的原因,因為他們當時是懵了。
看到了吧,就是這麼一份報告,戰後的仁科芳雄被麥克阿瑟當成了“反戰義士”,讓其出任“理化學研究株式會社”(改良後的理化學研究所)的首任社長。當然了,這是後話。
咱們再說回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轟炸之後吧。
日軍大本營剛開始不承認,現在也明白過來了。這次乾脆不找“滿嘴胡言”的理化學研究所了,找八研。命令他們趕快分析一下美國可能有多少原子彈。結果八研的山本洋一技術少佐用能收集到的所有資料一算,結果下巴驚掉在桌子上。他分析,美國的鈾礦石主要來自加拿大北部,那地方1939年的產量是一萬噸鈾化合物。按鈾235含量0.8%計算的話一年就能提煉30噸鈾235,一個原子彈用30公斤鈾,美國就可以造1000個原子彈!天呀,他們居然有1000個原子彈?不對,他們美國人天生散漫,再加上粗製濫造,廢品肯定不少,不過就算廢品率是50%,那也有500個,起碼有250個。
你說的是真的嗎?
山本洋一的報告迅速提交至大本營,大本營也嚇壞了,但這不能提到御前會議上去啊,會影響軍心士氣的。於是大本營就瞞蔽了下來,但是大本營的參謀們都知道了這個數字,所以都不敢再提要堅持戰爭,還有什麼“一億總玉碎”了。繼續戰爭的意志被這個數字完全摧毀,摧毀的一乾二淨。
戰後在日本大學理學部擔任教授的山本洋一回憶說“戰後聯合國佔領軍總部的軍官告訴他,其實當時美國只有5枚。試驗,廣島,長崎用了三枚,一枚在運搬過程中被日本潛艇擊沉海底,最後的一枚本來是準備在8月15日中午12時投放在東京大岡山上空的,結果沒用上”。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日本的原子彈計劃“胎死腹中”。1945年8月14日最後的御前會議上裕仁天皇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8月15日中午的“玉音放送”傳達了大日本帝國臣民,大日本帝國陸軍和大日本帝國海軍的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