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式步槍是中國軍迷最為熟悉的槍械之一。它於1997年首次曝光,在2000年前後開始裝備部隊。95-1步槍是95式步槍的改型,出現在2010年前後。十年時間,95式升級成了95槓(95-1)。從一線使用者的角度看,這十年,95式步槍到底改了啥?
95式是一款讓筆者又愛又恨的步槍。
在第一次射擊考核中,從未有過射擊經驗的筆者,5發子彈居然打出了48環的成績(當晚被獎勵了半個西瓜)。在戰術訓練中,95式優異的重心設計和短小的槍身,著實帶來不少方便。在“跑死一道槓”的長距離拉練中,95式較輕的重量又能節省不少體力。
筆者也曾接觸過56沖和81槓這樣的老槍,也把玩過03式這種“萬年備胎”,但它們怎麼能比得上結構新穎、短小精悍、工藝手感一流的95式?當時的筆者覺得,中國產步槍中,就不會有比95式更好的槍!
在接觸到95-1式步槍後,筆者突然發現,原來95-1(95槓)才是我心中的理想步槍!在找到新歡後,筆者不免對95式產生了一些“恨”。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接下來,筆者就個人體驗,對比一下老95與95-1,來說說筆者心中的“愛”與“恨”。
95-1的優點快慢機
一般而言有託槍的握把上方就是機匣,因此快慢機設計在握把上方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而老95的快慢機是設計在槍托位置的,因為無託步槍的機匣就是槍托,槍托就是機匣。老95的快慢機沒能設計在握把上方,在使用上造成了許多不便。
調節快慢機時,按照筆者的習慣,要用右手單手握槍,騰出左手伸到槍托位置調節快慢機,左手再握住下護蓋。由於95步槍重心優化非常好,全槍重心就在握把上方,單手持槍很省力很穩定。
這種必須要右手單手持槍,左手去調節快慢機的動作雖與主流不符,但也還可以接受。但是,我軍有死扣條令教案的傳統(用血和生命換來的條令規定不能亂改是值得肯定的),筆者的動作其實是完全不符合條令的!
△ 95/97式的快慢機位於尾端。95左側高清圖不好找,抓個97湊數
例如在單手持槍臥倒的教案中,臥倒時要求右手抓握提把,先要用右手將槍向前送出,左手握住下護蓋,右手後移至槍托,用右手拇指開啟保險,之後右手再移握握把,呈臥姿瞄準姿勢。整個過程相當的不流暢,槍托上的快慢機讓整個戰術動作更加複雜,這也是後置快慢機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老95的快慢機設計,真的讓人愛不起來。
而95-1把快慢機移至握把上方,使用起來方便不少,省去了左手來回操作的麻煩,用右手拇指即可調節,所有戰術動作的流暢度都大幅度提升。而且快慢機的造型也不再是圓形+三角箭頭,而是改為西方的撥杆型,人機工效更好。
護木
老95的護木設計其實是非常好的,護木的橫截面是一個下寬上窄,過渡圓潤的瓶形,上面還有防滑紋,整體握圍比較符合中國人手型,可以很容易的握緊,持握很舒服。反觀一些西方步槍,M16又粗又圓的護木持握手感很差,而FN SCAR步槍的護木則是一個很肥大的長方體,握起來就非常難受。
△ M4的護木又大又圓,尤其是加了皮軌後。亞洲人手大多都小,握持起來很不舒適。民用的AR15有推出“纖細”護木,但軍用槍很少有這個待遇
老95的護木雖然握起來很舒服,但卻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連續射擊多發彈後比較燙手。95-1改進了下護木的結構,在保證優良的持握手感的前提下,修改了護木形狀,同時散熱/防滑槽也由直槽改為斜槽並增加了數量,改善了散熱效能。改進後的95-1在頻繁射擊後,下護木也會比較熱,但一般達不到燙手的水平。
握把
中國步槍彈匣採用的都是“前掛後卡”的安裝方式,這種方式比起直插式略麻煩。尤其是前掛這個動作,對深度和角度都有講究。但由於老95握把尺寸問題,彈匣“前掛”時容易和握把“打架”,常常出現彈匣底部前端碰到握把的情況。再加上無託槍的彈匣本來就是後置,換彈匣比有託槍略彆扭,老95換彈匣操作自然對新手不夠友好。
而95-1對握把重新設計,將握把後端向前移,為彈匣安裝留下了更多的空間,換彈匣時前掛動作更順暢。
附件筒
老95握把上的指甲殺手——附件筒滑蓋頂銷,也得到了改進。老95上的頂銷彈簧非常硬,頂銷面積又小,十分難按。想要拿出附件筒,必須把頂銷按下去,然後把滑蓋向頂銷方向推,整個過程十分痛苦,大力也出不了奇蹟,反而會弄傷自己,這個頂銷滑蓋完全稱得上是95最反人類的設計。
△ 95-1和95(圖右)握把底部對比
氣體調節器
老95的氣體調節器是按壓式,需要調節時要用手指按壓卡筍,進而進行調節。但在射擊之後,導氣箍記憶體在一定的積碳,隨著射擊的槍彈越來越多,積碳也會隨之增加。此時若想調節或者拆卸氣體調節器就會比較困難。在射擊後的槍械維護保養中,往往需要用一些工具敲敲打打,才能將氣體調節器、活塞和活塞簧拆下,很不方便。
95-1把氣體調節器改為拉環式。可以用手調節,也可以將彈殼前端插入拉環,像用扳手擰螺栓一樣,借彈殼使用槓桿原理進行調節,大大緩解了射擊積碳後,氣體調節器難拆難調的問題。
△ 95-1的氣體調節器此外,老95氣體調節器的外形有很多稜角。在槍支分解結合練習中,往往需要反覆練習拆裝氣體調節器,而在這一過程中,手指常常會被硌得生疼。
95-1氣體調節器的外形則較老95更加圓潤,調節或拆裝時也不需要按壓有稜有角的卡筍,設計十分人性化。
拋殼路徑
老95雖然使用了剛性拋殼挺,但拋殼方向並不穩定,常會出現橫向甚至後向拋殼的情況。在使用10式通用彈時,老95的拋殼路徑更是奇怪:
使用覆銅鋼彈殼的彈藥時,老95的拋殼方向比較穩定,橫向拋殼的現象只會偶爾出現;
在使用漆鋼殼的彈藥時,拋殼方向就變得放飛自我。筆者在當安全員時,按要求站在射手的左後方,常常會被左側其他射手的步槍丟擲來的彈殼砸到,要知道那可是剛剛經歷發射藥烈火洗禮的高溫金屬啊!
95-1改進了拋殼機構,使拋殼方向穩定在右前方45°方向,大幅度穩定了拋殼路線,真正發揮了剛性拋殼挺的優勢。無論使用哪種彈藥,拋殼方向都十分的穩定。一場射擊後,彈殼都堆在每個槍位右前方几米處的位置,95-1優化拋殼路徑的效果可以說是相當顯著的。
△ 拋殼路徑
拋殼路徑的優化,使95-1在換肩射擊的戰術動作中更勝一籌。只需要把臉向後挪,縮一下脖子,克服彈殼從鼻尖飛過的恐懼,就可以在牆角屋內等特殊地形用左手或者左肩射擊。
△ 左手射擊的95-1,95-1已經解決左手射擊能不能的問題,但沒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有人可能會比較推崇AUG的雙拋殼窗設計,但AUG換拋殼窗是要先分解槍械,反裝相應的部件,並不是“秒換”。如果緊急情況下要換手射擊,由於AUG用的是彈性拋殼挺,彈殼打臉可不是說說而已。換言之,AUG的雙拋殼窗只是對左撇子射手友好,快速換手/換肩射擊是不可能的。而且眾所周知,我軍不存在左撇子射手。
(一巴掌糾正左撇子——老王批註)
工程塑料
95式在在工藝方面最大的成就,就是徹底終結了中國使用木材造槍的歷史。
相對於木材,95式的工程塑料有著重量輕,強度高,耐磨性好的特點。但在使用中卻發現,老95的工程塑料容易出現劃痕,時間長了還會起白色毛邊。雖不影響使用,但著實影響美觀和手感。
95-1採用了新一代的工程塑料,全面提高塑料件的強度、韌性和表面硬度,極大的改善了原有問題。而且塑料件之間的結合也更加緊密,全槍更美觀更精緻,磨砂質感十分高大上。在長期使用之後,95-1的塑料件最多有一些比較淺的劃痕,幾乎不會起毛邊。
從兩型95所使用的工程塑料,就可以看出這10年來,中國材料工藝的巨大進步。
95-1的缺點雖然95-1的各項改進讓筆者如沐春風,但畢竟人無完人,“槍無完槍”,95-1依然有一些小缺點。
空倉掛機解脫鈕
老95沒有設計空倉掛機,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95-1重新增加了空倉掛機的功能。不僅如此,95-1還設計了空倉掛機解脫鈕來方便裝彈,這可是中國產步槍的頭一次啊!
△ 95和95-1彈匣底部對比,白框內是95-1空掛釋放鈕
對於現代步槍來說,空倉掛機的提醒功能實際上相當有限,但在空倉掛機解脫鈕的配合下,則可以在換彈匣後快速上膛。換言之,有解脫鈕的空倉掛機才好用。
但當筆者第一次看到95-1的圖片時,找了半天也沒找到空倉掛機解脫鈕在哪裡。
△ 釋放狀態(降下去)的95-1空掛釋放鈕
後來在筆者親手摸過95-1後,才發現原來空倉掛機解脫鈕“藏”在彈匣卡筍後面。按道理說,按照前掛後卡的方式換完彈匣後,只要用左手拇指向後去頂空倉掛機解脫鈕就能完成上膛,而且這個解脫鈕位置居中,左右手均可使用,也沒有使槍身兩側多出任何突起。
△ 空掛狀態(抬起來)的95-1空掛釋放鈕
雖然理論上如此,但實際上這個解脫鈕手感很“硬”,按鈕的面積還很小,使用並不方便。而且筆者有一個習慣,每次安裝彈匣時,總是要下意識用左手拍一下彈匣底部,確保安裝牢固,但在此過程中,左手拇指也遠離了解脫鈕,無形間破壞了解脫掛機動作的連貫性。
人比人,氣死人。M16/M4/AR15的空倉掛機解脫鈕設計完全稱得上是經典,安裝好彈匣後,拇指正好落在解脫鈕上,一按或者一拍即可上膛,整個過程極為流暢迅速(其實筆者在使用直插式彈匣時也管不住自己的手,總是想拍一下彈匣底部)。
△ M16的空掛釋放鈕
雖然95-1有了空倉掛機和解脫鈕的設計,但使用起來還是不如M16/M4/AR15舒服、便捷,這也是95-1的一個缺憾。
(沒關係,過幾年你就能享受M16風格的空掛釋放鈕了——來自老王的批註)
覘孔
老95在校槍時,只需要通過調節準星來調節彈著點。老95準星的高低很好調,但左右調節則十分困難。沒有經驗的人經常會用蠻力去擰動,搞不好就把校槍工具搞壞了。
95-1則將覘孔設計為可以左右調節,準星只負責上下調節,使校槍操作方便不少,還解決了老95準星在長時間訓練摔碰、射擊震動後容易鬆動的問題。
但問題也就出在這裡,95-1的覘孔為了可以左右調節,整體外觀是不對稱的,簡直是要逼死筆者這個強迫症患者。
有人可能會問,射擊時射手的注意力不應該都集中在覘孔與準星的位置上嗎?還管啥對稱不對稱?筆者在使用覘孔瞄具時有一個小竅門,就是儘量的讓眼睛遠離覘孔,把覘孔看的非常小,透過覘孔只能看到準星而看不到準星圈是最好的,覘孔看起來越小,覘孔圓心的定位也就越精準。眼睛離覘孔一遠,就更容易發現光線在覘孔兩邊的分佈是不對稱的,95-1的“歪脖子”覘孔就很容易引起強迫症患者的注意,造成嚴重不適。
△ 95-1和95(圖右)覘孔對比,可見95-1覘孔確實是“偏”的
快慢機設計
95-1快慢機雖然位置比老95更加合理,但使用中還是有一些問題。
首當其衝的就是快慢機調節順序的問題。95-1的快慢機順序為保險、連發和單發。這種調節順序延續了傳統,雖然照顧了士兵操作習慣,但其實並不實用。以AK步槍為例,AK大撥片式快慢機的調節順序為保險、連發、單發,出槍時只需要右手掌根稍用力一蹭,就很容易調到單發模式。而M16的快慢機調節順序為保險、單發、連發,轉動90°調到單發模式,且處於最容易撥到的位置,必然比轉動180°調到連發模式更方便更迅速。
△ M16的快慢機
由此可見,無論是AK還是AR,都把快慢機“最容易調節到位”的檔位設計為單發。如果不這樣設計,士兵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直接把檔位調到連發,慌亂的猛扣扳機打空彈匣,會陷入更加糟糕的情況。95-1的快慢機和M16很像,轉動角度也是一樣的,但順序卻是保險、連發、單發,也就是說95-1快慢機的外觀和操作和AR一樣,但調節順序和AK一樣。如果慌亂之中直接把快慢機撥到連發,上述的糟糕情況就有可能出現。
(傳言傳言傳言最容易把快慢機撥到連發位置的設計是部隊欽定的,畢竟81式就是如此——老王批註)
此外,95-1從保險(0)調到連發(2),需要撥動快慢機旋轉90°,從保險調至單發(1),需要撥動快慢機旋轉180°。95-1的快慢機的調節行程太長了,不僅使切換單發模式更加麻煩,也使在單發模式下關保險變得相當費勁。在單發模式下,95-1的快慢機撥杆是水平朝前的,單用右手拇指調節太費勁,有時甚至還要雙手齊下,用左手去關保險。單發半自動射擊依然是步槍最主要的射擊模式,95-1的快慢機設計確實沒有考慮周全。
△ 95-1的快慢機轉移到了握把上
再有就是95-1快慢機位置偏低,容易硌到右手拇指。當然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右手稍向下握即可。但不能一次性握緊握把,人機工效上還是略有缺陷。
最後就是快慢機保險功能問題。老95快慢機調到保險位置後,槍機框也被限位,雖然可以向後拉動,但行程被限制住了,無法推彈上膛。95-1移至握把上方的快慢機失去了對槍機限制的功能,在保險狀態下,依然可以拉動槍機上膛,安全性上相比老95有所退步。
95-1總體評價總體來看,95-1是對95這款槍械的全面改進,95-1在技術條件取得巨大進步的條件下,大大彌補了95式當年的缺憾,人機工效和製造工藝有了大幅度的提升。95-1投入使用後也是好評如潮,深受官兵們的喜愛。
現在,中國產新步槍已經亮相,相比於新一代步槍,95-1拓展性差,瞄具相容性差的缺點越發突出了。雖然95-1式有各種改件,但要麼是使用維護麻煩,要麼是價格過於昂貴。其實95式內部核心設計非常優秀,沒繼續緊跟潮流提升拓展性,設計出更時髦的“95-2”,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就像很多人對“81槓”的懷念一樣,筆者也對95式有著許多說不出道不明的感情,畢竟是95式陪伴了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在二戰時期的芬蘭,士兵退役時可以選擇買下自己服役時的步槍,如果國內能這樣做的話,筆者一定會買下自己的戰友。槍械是士兵的第二生命,遺憾的是,我們只能讓這位戰友自己慢慢老去了。
全文完
作者@夢未合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