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剛剛過去的大閱兵亮相了不少新式武器,其中的戰略打擊模組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各種科幻外形的導彈以及無人機讓人眼花繚亂。但是如果是資深軍迷就很容易發現一個問題,在戰略打擊方陣中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東風26核常兼備導彈和東風5B洲際導彈的彈頭是尖尖的,東風41雖然被髮射筒蓋所包裹,但是彈頭肯定也是尖頭無疑,然而以裸彈形式展出的巨浪2導彈頭部卻是鈍的,讓人看起來就像一個圓圓滾滾的小胖子,完全沒有殺氣,這是為什麼呢?

​▲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

​▲東風26彈道導彈

按照常理來說,導彈為了克服空氣阻力,採用尖錐形彈頭可以更好的減少空氣阻力,減少發動機能量消耗,不僅可以讓速度更快,也可以讓射程儘可能的延長。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全世界主流的陸基洲際導彈,不管是俄羅斯的白楊M、美國的民兵3、中國的東風41都無一例外的採用錐形減阻彈頭設計。

​▲東風5B洲際彈道導彈

那麼為什麼巨浪2採用的卻是鈍頭呢,主要原因在於潛射導彈需要從水中發射,而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左右,尖頭在水中飛行並不穩定(和子彈同理),所以在整流罩後部還必須接上一段寬大的截錐體,用於穩定導彈在水中的姿態,而這不僅增加了潛射導彈的長度,而且導致導彈從水中進入空氣中後,由於阻力的急劇減少,容易發生導彈姿態紊亂,從而導致發射失敗。全世界很多國家的早期潛射導彈大多數是採用尖頭設計,例如中國的巨浪1、美國的北極星1、俄羅斯R-27等等,但是發射成功率其實並不高。

​▲美國洲際導彈發展示意圖,從尖頭到鈍頭

那麼鈍頭為什麼在水下為什麼更適合呢?因為彈頭面積更大,就可以在前進過程中撐開更大的水體,而彈體就能在彈頭撐開的空腔中前行,如果在彈頭上再加上一個空泡發生器,基本上就和空氣中前行沒區別了,這樣能最大程度的減少阻力。在發現鈍頭的優勢後,各國紛紛調轉方向,將後續的潛射導彈彈頭都設計成了鈍頭。例如美國的三叉戟和俄羅斯布拉瓦以及中國的巨浪2都是鈍頭潛射導彈的典型代表。

​▲鈍頭彈水下運動原理

鈍頭雖然解決了水下的姿態穩定難題,但是又帶來另一個影響,那就是鈍頭在空氣中的阻力增大,嚴重降低導彈的速度和射程,這又如何解決呢?美國人選擇在三叉戟導彈頭部安裝一根可伸縮式的減阻針,在導彈出水,發動機點火後,減阻杆伸出來,刺破空氣!別小看這根針管式的玩意兒,美國人號稱它能讓三叉戟在助推上升段減少50%的阻力,射程至少提高300公里!

​▲三叉戟隱藏式減阻杆內部結構

​▲三叉戟導彈試射,減阻杆伸出來

不過減阻杆雖然看似不錯,但由於並不是和彈頭整流罩完全是一個完整的流線體,因此其減阻效果其實是非常有限的。中國在巨浪2上使用的是更加先進的雙層整流罩設計,第一層水下整流罩是鈍頭的,當導彈出水,發動機點火,外層罩脫落,露出第二層尖椎型的空氣整流罩,這種整體式減阻罩讓巨浪2擁有了更大的射程,也避免了出水姿態的不穩定,有效的保證了發射成功率!

​▲巨浪2導彈內層尖錐形整流罩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陰差陽錯兩逃厄運——前日本海軍潛艇兵細谷孝至的太平洋戰爭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