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已經封存了20多年之久的“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巡洋艦”已經維修升級完畢,將在近日進行海試,重新服役後的“納西莫夫號”的戰鬥力非常強大!將成為俄羅斯海軍的中堅力量。
那麼,“納西莫夫號”通過這次較徹底的升級改造它的作戰能力能否有質的飛躍?在世界上能排到什麼水平?
由於還沒有重新升級後的“納西莫夫號”的高清照片,只能是藉助先前出現的3D模擬圖和先前改裝的“彼得大帝號”的狀態對“納西莫夫號”進行初步的評估。
從上面這張3D圖片來看,“納西莫夫號”的雷達也改裝成了“彼得大帝號”的樣式,前艦橋上的一部“頂罩”制導雷達被拆下,更換成了一部“裡夫”相控陣雷達,但後面的那部“頂罩”沒有更換,繼續保留使用。
“納西莫夫號”改造完畢後,雷達型號和“彼得大帝號”基本一致,也是在前面換成了“裡夫–M”相控陣雷達,用於制導S–300P海軍型防空導彈,但後面的“頂罩”為啥沒有更換有人讓人疑惑,可能是“頂罩”雷達雖然落後但是,在單個目標的探測精度上還是比較好的,對空中目標探測上是對“裡夫–M”雷達的補充。
老式的“頂罩”多普勒雷達制導(橙色箭頭),有效探測距離和多目標探測精度都很差,只能引導S–300F早期型號攔截90公里外的目標,“基洛夫級”的前三艘在前艦橋和艦艉建築最高處安裝了兩部“頂罩,做到了環360°方位掃描。
“彼得大帝”號是在1998年服役的,技術水平已經有了進步,所以在前艦橋上換裝了一部30N6E1型(墓碑)相控陣雷達,其綜合性能要大大超過“頂罩”雷達,並且升級後達到了俄防空軍S–300P的2000年版本火控雷達的水平,基本上達到了美軍“伯克ⅠA級驅逐艦”上的宙斯盾雷達水平(SYP–1D早期水平),但當時“裡夫–M”系統只生產了三套,其中的兩套在2002年被中國購買,安裝在了051C型驅逐艦上,剩下的一套安裝在“彼得大帝號”上了。
051C型驅逐艦上的“裡夫–M”系統的30N6E1可摺疊式相控陣雷達和最新版本的S–300F導彈...這也說明俄軍的“彼得大帝號”的防空水平只相當於我軍051C驅逐艦的水平,而“納西莫夫號”也是這樣的升級改造方案,這說明它的主要防空雷達系統也處在051C驅逐艦的水平。
不過“納西莫夫號”的改造方案當中有增添了一套新一代的數字化相控陣雷達系統,也就是目前“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護衛艦的雷達系統,主要包括:5P–20K四面固定陣列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最大探測距離200公里,具備可同時跟蹤/出來200個目標的能力,但是“戈爾什科夫號”最上面的5P–27型S波段單面遠端相控陣雷達沒有被“納西莫夫號”使用,而是安裝了和“刻赤號”巡洋艦相同的MR–650型L波段遠端預警雷達,
“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的相控陣雷達,橙色箭頭所指的是5P–20K、綠色箭頭是5P–27。
“刻赤號巡洋艦”最上面那個“大蒼蠅拍”就是MR–650型遠端警戒雷達,總體來說“納西莫夫號”使用了目前俄羅斯成熟的技術,為了確保探測距離和精度,安裝了許多雷達型號強化戰場感知能力,可以說改造後的“納西莫夫號”是俄羅斯對空/對海探測能力最強的戰艦。
雖然說各型雷達更換了,但是“納西莫夫號”的垂直髮射系統和導彈仍然沿用“彼得大帝號”的裝備,“左輪手槍”式發射系統發射的還是S–300F的改進型,在效能上達到了2010年版本的S–300P水平,較“彼得大帝號”有些進步,據說射程提高到了150公里,抗干擾能力也得到了加強。
談及蘇聯時代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就得說的令人望而生畏的SS–N–19“花崗岩”巨型超音速反艦導彈,該導彈重量達到了7.5噸、在有中繼制導的條件下射程達到了550公里,裝有一個750公斤的戰鬥部,也可以裝3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由於它出現的年代沒有“宙斯盾”這類的遠端相控陣雷達對於它的探測和跟蹤比較困難,加之蘇聯在使用它的時候採用“齊射飽和攻擊”的方式打擊北約海軍的艦隊,所以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還沒有艦空武器系統可以全面的將它攔截,只要有一枚突破就會將一艘萬噸級別的戰艦擊沉,威力非常的巨大!
但是到了21世紀隨著“宙斯盾”這類的防空系統普及化,“花崗岩導彈”在想突破防禦已經變得非常困難了,因為它最常見的攻擊路徑就是“高彈道飛行”,也就是發射後迅速的爬升到一萬米高空,並且沿著固定的彈道軌跡朝著目標方向飛行,當距離目標還有50公里時才下降到攻擊高度...也就是說它像炮彈那樣“砸向敵艦”,而這種飛行彈道固定的飛行軌跡給現代的“宙斯盾”雷達提供了非常好的探測角度和精度,就像夜暗當中的一簇火把一樣清晰!並且“花崗岩導彈”體積龐大,和一架米格–17戰鬥機的體積相當,高彈道飛行速度也只有1.5馬赫...而現役的“標準–3”或者“紅旗–9B”這類的遠端艦空導彈射程都超過了200公里,更由於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已經做到了彈載雷達全程主動制導跟蹤,在大型相控陣雷達的指引下會在100多公里外準確的將“花崗岩導彈”一一攔截!
有鑑於“花崗岩導彈”的陳舊落後,俄羅斯宣佈改造後的“納西莫夫號”將使用新型的“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該導彈彈長10米(加上助推器)射程為500公里(一說為1000公里)據說飛行速度為8馬赫,果真是這個速度那麼當前世界上的所有艦載防空系統都沒辦法攔截它。
“鋯石”反艦導彈具體資料未知,但是從它的外形來看,似乎是革命性的氣動佈局,是不是“乘激波體飛行方式”也有待觀察,不過各國軍事觀察家認為“納西莫夫號”暫時還不會安裝“鋯石導彈”,因為結合其他先進國家在這當面的研究,“鋯石導彈”技術還有待完善,有很多技術還不是太成熟,比如說:“人在迴路”(人工干預)問題,彈道導彈打擊的是固定目標,並且彈道飛行軌跡相對的固定,還是比較好測量和跟蹤的,巡航導彈不一樣它的飛行軌跡不固定,受地區曲面的影響,遠距離攻擊時就需要有衛星或者其它飛機、艦船進行中繼飛行軌跡(彈道)修正,否則它會偏離目標很遠,並且它最終能否擊中目標,它的發射平臺是要知道的,所以它全程飛行直到最終能否擊中目標後方都是要清楚的獲得準確資訊,但是導彈飛行速度太快,資料鏈之間的傳輸就會出現延時的問題(資料傳輸容量有限),發射平臺與彈之間的聯絡可能會是一分鐘之前的資料,這樣一來就難以獲得導彈的實時資訊,會給人工干預帶來很大的不便...也正是這個問題,超音速反艦導彈在很長時間都沒有裝備到部隊,並不是說導彈本身製造不出來,而是人控制導彈的問題解決的不好...知道21世紀10年代,隨著技術的提高2.5馬赫的反艦導彈才裝備部隊,而現在俄羅斯研製出來速度8馬赫的反艦導彈,能否比較順暢的解決了資料聯通這個問題確實讓人懷疑。
雖然“鋯石導彈”能否安裝在“納西莫夫號”讓人懷疑,但是“口徑導彈”(俱樂部)上艦替代“花崗岩導彈”應該是肯定的事情,“口徑導彈”是俄羅斯新一代的通用型導彈,目前已經發展出了:反艦型、對陸攻擊性、岸艦型和潛艇發射型,其中3M–54AE和3M–54AE1型是反艦導彈,射程500公里,採用慣性制導+衛星制導彈道修正+末端雷達聯合制導方式,也就是:它被髮射之後固體火箭助推器將它加速到1.2馬赫的速度,在慣性陀螺等裝置的控制下向目標方向飛行→途中由衛星定位系統對它進行飛行彈道修正→當距離目標還有30公里時加速到2.5馬赫→距離目標20公里時突然躍升,導彈雷達開啟對目標進行掃描和比對進行最後的確認,然後下降到掠海高度進行“蛇形機動”攻擊敵艦。
“口徑導彈”的這種制導方式和攻擊方式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由於彈道忽高忽低“宙斯盾”系統很難對它的飛行軌跡進行精度測量的定位,也只能大概其的計算出它的來襲航行,模糊當中發射“標準–3”導彈進行攔截,而“標準–3”雖然具備全程雷達制導和雷達下視能力,但是“口徑導彈”體積較小,速度也很快,準確攔截的概率大大的降低。
改造當中的“納西莫夫號”,S–300F垂直導彈發射器和SS–N–19導彈發射器都被拆除了,特別是將笨重的“花崗岩導彈”摒棄,可以增加“口徑導彈”的數量,有可能提高到48枚以上,大大的提高了“納西莫夫號”的飽和打擊能力。
姐姐重新服役後“彼得大帝號”不再孤單。
總得來說,“納西莫夫號”試航完成並且重新服役之後,其戰鬥力要比姊妹艦“彼得大帝號”有了較大的進步,不論是戰場感知能力、防空能力和反艦能力都會有顯著的提高,不論將它部署到北方艦隊或者太平洋艦隊都能使戰略方向上的進攻/防禦能力得到加強,特別是目前俄羅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一直在“病榻之上”很長時間都不能重新入役,而有了“納西莫夫號”也能部分彌補艦隊戰鬥力不足的情況。
但“納西莫夫號”畢竟是老艦了!通常來說“納西莫夫號”這樣排水量20000噸的戰列巡洋艦,其設計壽命在50年左右,真正的在役時間在40年,它從1986年下水(當時叫:加裡寧號),1988年服役,又經過了20年的封存已經是34歲了,雖然經過了大修改造,也只能有15年的服役時間了。
從戰鬥力來說,即便是它經過了現代化的升級改造,其反艦能力相當於052D型驅逐艦,因為052D裝備的“鷹擊–18”導彈是與“口徑導彈”效能相當甚至略好一些的;而它的防空能力與“伯克ⅠA型”或者052C型相當,防空系統絕對趕不上055或者“伯克Ⅲ型”驅逐艦...可問題是俄羅斯目前造艦能力低下,海軍技術裝備在蘇聯解體後沒有太大的進步,也只能是將“納西莫夫號”這匹老馬牽出來溜溜,也沒有其他辦法,聊勝於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