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國內有兩大空戰實兵對抗演練,即大名鼎鼎的“金頭盔”和“天鷹杯”。與“金頭盔”突出單機或雙機空戰對抗不同,“天鷹杯”更注重一支部隊的綜合戰力,即從空情指揮、地面保障、飛行員技能等多方面出發,進行大規模的編隊對抗空戰。換句話說,“金頭盔”考察的是飛行員的個人技能和空戰技巧,而“天鷹杯”則突出整支部隊的整體戰力。從被稱為“沈飛”的航空工業瀋陽所釋出的訊息來看,今年贏得“天鷹杯”榮譽的部隊使用的是沈飛的殲11B重型戰鬥機,而這已經是殲11B連續第4次捧得“天鷹杯”了。
從官方媒體釋出的訊息來看,裝備殲10系列戰機的部隊曾在2015年贏得過“天鷹杯”冠軍,而自2016年到今年,全部都是由裝備殲11B戰機的部隊勝出。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也是兩款不同型號和設計思路的戰機差異化的效能所致。
首先應該承認的一點是,由成飛方面研發的殲10系列無疑是一款效能優良的中國產中型戰鬥機,該機的作用和意義都極為重大,對今天的空軍來說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之所以出現“屢戰屢敗”的情況,與兩款戰機的定位和“天鷹杯”相關規則有關。
殲10的攜彈量少於殲11B
先來看使用定位和效能定位。殲11B屬於重型戰鬥機,而殲10則是典型的中型機。重型機相對於中型機的一大優勢就在於載彈量大和載油量大。相比起殲10,殲11B能夠攜掛更多的空空導彈,等於擁有更多開火機會和命中機會,無論超視距空戰還是近距格鬥空戰皆是如此。
殲11系列在攜彈量和載油量上均有優勢
至於載油量則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與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飛行員最大的敵人其實並不來自敵方飛機或防空導彈等武器,而是自身戰機的燃料量。不誇張地說,自起飛開始,飛行員就一直在同剩餘燃料量進行著戰鬥,即便是在瞬息萬變且你死我活的空戰中,飛行員也必須時刻注意剩餘燃料,否則將面臨無法回家的窘境。
開啟加力的殲10
在這方面,身為重型機的殲11B可攜帶更多燃料,意味著其開加力加速並進行高G機動的次數與機會都比中型機更多,這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優勢。反觀殲10的飛行員,其必須比殲11B飛行員更加留意燃料的使用狀況,每一次開加力加速或高G機動都必須精打細算且恰到好處,這無疑減小了殲10的容錯率,大大提升了迎戰重型機的難度。
然後來看“天鷹杯”規則。“天鷹杯”雖是以部隊的形式進行整體對抗,但空戰科目基本都是4對4,在異型機對抗時就是4架中型機殲10對抗4架重型機殲11B,這多少有那麼幾分“不公平”。畢竟,中型機和輕型機在單機綜合性能上難以抗衡同代重型機,這是基本常識,而中型機和輕型機的優勢在於維護時間和成本較低,單位時間內的出動率和出動量優於重型機。
也就是說,對於殲10一類的中型機來說,公平的戰法應該是在數量有優勢的情況下對抗重型機。以美國“紅旗”空軍對抗演習和假想敵部隊對抗演練來看,其在進行異型機空戰時,通常會以2架重型機迎戰4架輕型機,或是1架重型機對抗2到3架輕型機,這樣才更顯公平。
不過反過來看,訓練戰績雖然重要,但得來的經驗教訓才更加寶貴,列裝殲10的部隊在劣勢情況下會更加“絞盡腦汁”地去嘗試戰勝使用殲11B的一方。和平時期不近人情的高難度訓練,才能提升真實戰場中的勝利與生存機率。同時要指出的是,殲10在這種並非絕對公平的對抗中落敗是正常的事情,“天鷹杯”的結果不能說明“成飛神話”已然破滅,更無法證實殲10是不堪大用的機型,對此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