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距離海邊約800米的發射平臺上,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白色箭體上,鮮豔的五星紅旗格外醒目。有20層樓高的火箭筆直站在那裡,直指蒼穹。
240多項關鍵技術突破、15000餘秒關鍵技術試驗、900多個日夜的磨礪、10餘萬航天人的堅守……被稱為“胖五”的中國“最強火箭”長征五號迎來重生時刻,圓滿完成第三次發射任務。
追夢30年,終贏航天強國“入場券”
“5、4、3、2、1,點火!起飛!”
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金黃色的烈焰從火箭底部噴湧而出,巨大的聲響震撼方圓數十里。在烈焰舉託下,長征五號似離弦之箭、向天而去。
“火箭飛行正常。”
“跟蹤正常。”
“遙測訊號正常。”……
來自天南海北測控點的一聲聲報告,接力護送著火箭的又一次壯美飛天。2000多秒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星箭分離!”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南海之濱,今夜無眠。長征五號再度啟航,承載著無數中國人的光榮與夢想,開闢了中國通往太空更加寬廣的天梯。
這是“創新之箭”——
長征五號是中國目前起飛規模最大、運載能力最強、技術跨度最大的一型運載火箭,採用3型12臺全新研製的大推力發動機,主發動機均採用無毒無汙染的推進技術,實現液體運載火箭直徑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
這是“力量之箭”——
“胖五”身高約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是名副其實的“大力士”。它使中國現役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2.5倍,可一次將16輛小汽車的重量送入太空。有了它,還能把更大更重的飛行器送到深遠的太空。
這是“追夢之箭”——
30多年前啟動論證,20多年前開始預研,10多年前開始立項研製……“胖五”的成長已走過30多年時光。“胖五”創造性地使用“液氧煤油”“液氫液氧”低溫組合作為火箭發動機推進劑,起飛時發動機燃燒瞬間產生2000多攝氏度的高溫以及1000多噸的推力,相當於十幾分鍾翻越220多座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不斷突破來自“冰與火”的考驗。
運載火箭能力的跨越式發展,必須採用全新的技術。而向上的每一步,都是突破和挑戰。
“我們始終選擇堅信,堅持向上的力量,堅持不懈追求航天夢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征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說:“長征五號從一出生就瞄向更高更強,它是中國邁向航天強國的入場券。”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強,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航天強國必須有自主、自由、安全、可靠地進入空間的能力,長征五號是我們由大向強邁進的關鍵一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燕生說。
走出至暗時刻,“胖五”打贏“翻身仗”
進入21世紀,世界主要航天國家均推出了新一代運載火箭,進入太空的需求與能力與日俱增。美國的宇宙神5、德爾塔4、獵鷹重型火箭,歐洲的阿里安5火箭,都是這一賽道的“重量級選手”。
中國運載火箭如何在運載能力上縮小與國外同類火箭的差距?我們的大型運載火箭應該怎麼做?一道道難題擺在了中國航天人的面前。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專家們就開始積極呼籲國家研製使用液氧煤油環保推進劑的運載火箭。
2006年,國家正式立項研製長征五號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經過10年攻堅,長征五號於2016年實現首飛。
然而,在第二次發射任務中,長征五號經歷了至暗時刻。
當火箭發射升空後,當人們還沉浸在興奮與激動之中……第346秒,長征五號芯一級液氫液氧發動機突發故障,發動機推力瞬時大幅下降,發射任務宣告失敗!
到底怎麼了?問題出在哪?
指揮大廳一片寂靜,大家的心像大螢幕上的飛行曲線一樣,一直往下掉,很多人默默流下了眼淚。失利的噩耗很快傳開,失望和質疑接踵而來……
“當我們正要邁向更強的路上,被一盆冰水澆得‘透心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征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珏回憶當時的感覺,真有一種“天要塌了的想法”。
“航天歸零”——中國航天人應對眾多複雜困難和挑戰的法寶之一,就是“從頭開始、重新再來”,用嚴慎細實的態度和一絲不苟的作風面對困難和挫折。
王珏告訴記者,在歸零過程中,通過建立“故障樹”,“胖五”研製團隊對50多個可能造成推力下降的事件進行了逐一的排查,從長征五號第二發失利到第三發成功,累計進行了40餘次、15000餘秒關鍵技術試驗,總計超過20000餘次各種地面試驗,只為磨礪出一枚更強壯、更健康的“胖五”。
2019年4月4日,長征五號第三發火箭的總裝工作進入到最後階段,一臺用於後續任務的芯一級氫氧發動機在試驗資料分析過程中出現異常。研製人員通過“蛛絲馬跡”,順藤摸瓜找到問題“癥結”。
發生這一情況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臨危受命,擔任長征五號火箭“第一總指揮”。在中國航天史上,只有當任務面臨巨大挑戰時,才會增設這一崗位。
李明華和同事們反覆研究比較,最終選擇進行區域性改進,同時組織全國優勢資源聯合攻關,其中既有清華、北航、北理工等高校的研究資源,也有航空、船舶等領域的院士專家,大家齊心協力再攻關。
問題少一個,勝算多一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任務失利後,“超越最高標準”成為發射場全線的品質新目標。
航天器潔淨度的保障要求是好於一萬級,空調系統人員認真對過濾器進行檢查清洗。他們對著裝置內壁一寸一寸地擦,狹窄的空間,侷促到手腳發麻,長時間強光刺眼,乾澀難受……你累了我頂上,換人不換標準,靠著這種接力,硬是讓潔淨度好於要求的5倍。
“長征五號火箭在飛行過程中要完成的動作總共有2000多項,其中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會對火箭飛行造成嚴重影響,甚至造成發射失敗。我們只有做到完美,才能坦然面對。”李明華說。
與時間賽跑,十餘萬人“磨一箭”
長征五號的浴火重生,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更是一場十餘萬人共同的“馬拉松”。
“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細節決定任務成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院士曾直言,航天是一項“10000-1=0”的事業,“萬人一杆槍”是航天事業的真實寫照。
長征五號身後正是有一群航天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馴火牧天、攜山攬海,眼裡盡是星辰和遠方。
——是他們,始終堅持“把問題留在地面,把完美帶上星空”。
作為控制系統的“定海神針”——長征五號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蘇磊年紀輕輕,本應濃黑茂密的頭髮已變得稀疏。試驗室裡,各個環節他都狀態清楚;測試判讀,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的資料;每一份經手的報告,他都無比認真。型號隊伍裡的人開玩笑說:“別人是衣帶漸寬終不悔,蘇磊是華髮不再也操勞。”
——是他們,深愛火箭並把火箭看成生命的一部分,一批批報國者誓言無聲。
在廠房裡,即使沒有什麼緊急的事,長征五號控制系統副總設計師李學鋒也會圍著火箭和儀器裝置轉。時而俯身看儀表,時而擦完檢測工具又踮腳輕撫箭體。眼前的火箭,彷彿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總說:“一個型號只有十幾年、幾十年的生命週期,但我們的技術追求沒有止境。”
——是他們,對國家的事“錙銖必較”,對家裡的事總是“放放再說”。
“孩子一百天了,你還能不能回來?”“到底是我重要,還是火箭重要?”……發射平臺操作手於玉光面對妻子的一次次“通牒”,總是一拖再拖。為確保廠房升降平臺改造品質,於玉光駐廠監造持續4個月,愛人生產、孩子滿月,他都不在。“我們幹航天的,一條焊縫、一個鑽孔都不能放過!”他堅定的回答終於換來了妻子的理解,孩子第106天時,他們一家人才第一次合上影……
寰宇任馳騁,航天“夢想號”啟航
“胖五”第三次任務的成功,為中國航天開闢了新天地。
此次“胖五”運送的“乘客”——實踐二十號衛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顆衛星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的一顆新技術試驗驗證衛星,將在軌驗證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臺“東方紅五號”,是目前中國研製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中發射重量最重的一顆,總重超過8噸。
一曲星夢“東方紅”。作為中國航天領域最具光榮傳統的名字之一,從“東方紅一號”到“東方紅五號”,航天夢想拔節生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水平不斷取得新突破。
“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的出現填補了中國東方紅系列大型衛星平臺型譜的空白,可滿足未來20年的大容量衛星應用需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工程師、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總指揮周志成院士說。
周志成介紹,相比現役衛星平臺,“東五”平臺能力將得到跨越式提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東五”平臺設計理念新,實現了智慧化自主執行管理,將有效提升衛星的好用、易用性,通過分艙模組化設計和數字化研製模式,大幅縮短研製週期,有效提高了設計生產效率。
當然,未來“胖五”還將迎來更多“小夥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院長王小軍告訴記者,長征五號未來肩負著開展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月球取樣返回、火星探測等多項重大航天工程任務,是中國航天名副其實的“夢想號”。
長征五號火箭將加速進入工程應用階段。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於國斌表示,長征五號為中國新一代火箭系列化、型譜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將為後續探月工程三期、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金色巨焰,映透山海。長征五號再出發,將不斷重新整理探索太空的中國高度。等待它的,是星辰大海,是無數中國人對月球、對火星、對太空的無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