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是戰爭之神!"蘇聯領袖斯大林在二戰期間曾這樣評價過炮兵。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歷練後,解放軍深知建設一支強大炮兵的重要性,所以在建國後,陸軍非常重視炮兵的建設工作。目前,解放軍炮兵現役火炮的口徑主要來源於蘇軍和北約軍隊,前者包括122毫米火炮、152毫米火炮等,而後者則包括105毫米火炮、155毫米火炮等。不過,在炮兵裝備序列中,也曾出現過一些另類口徑的火炮/火箭炮,它們的誕生往往烙印著那個時代的印記。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這首歌相信許多人都聽過,二戰中蘇聯最著名的火箭炮就是用她來命名的。在“開國第一戰”中,志願軍就曾大量裝備該火箭炮,並給予敵人以嚴重殺傷。不過,在裝備喀秋莎火箭炮之前,志願軍還裝備過一款國內自研的火箭炮,這款火箭炮的口徑也很獨特,它就是A3式6管102毫米火箭炮。
志願軍裝備的A3式6管102毫米火箭炮
1948年,解放軍專家鍾林在河北組建了火箭技術室,隨即開始研製A3式6管102毫米火箭炮。開國大典後的第三天,該炮在盧溝橋地區進行了試射表演,並獲得了朱德等高階將領的讚賞。1950年,A3式火箭炮的研製和生產進度加快,並由東北的五二廠進行批量生產,到1953年時共計生產240門。量產的A3式火箭炮在採用427式和488式102毫米火箭彈時,射程分別是5千米、6.4千米。該炮在雲山之戰中首次被使用,還參加過著名的金城戰役。A3式6管102毫米火箭炮雖然效能不如蘇聯的同類產品,但它解決了解放軍有無火箭炮的問題,為後期研製著名的63式107毫米火箭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後,志願軍獲得了大量蘇聯裝備替代了"萬國牌",而國內也開始仿製相關武器以便讓解放軍的武器裝備朝"制式化"方向發展。在引進的眾多武器裝備中,有一款迫擊炮即便是放在今天也為例不素,這就是56式160毫米重型迫擊炮。說起迫擊炮,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目前解放軍裝備的迫擊炮基本為60毫米、82毫米、100毫米和120毫米四種口徑,國外軍隊也基本如此。當然了,俄軍還擁有240毫米的自行迫擊炮,這暫且不談。而16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現今除了極個別國家和地區的軍隊還有裝備外,已經非常罕見了。
準備開火的56式160毫米迫擊炮
56式160毫米迫擊炮是蘇聯M-160式160毫米迫擊炮的仿製產品,最大射程超過8公里。該炮曾參加金門炮戰,對小金門、大擔島等地區的目標進行了打擊,國民黨軍隊很多隱蔽在反斜面的陣地都被摧毀。隨著解放軍炮兵裝備的不斷髮展,56式160毫米迫擊炮逐漸顯現出射速慢、機動性差等缺點,所以該炮便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到"兩山輪戰"時,根據實戰需要,已經退役的56式160毫米迫擊炮又重新披掛上陣。據資料顯示,在八里河東山前線,某重型迫擊炮連連續射擊40發彈藥,給越軍以嚴重殺傷,曾出現一發160毫米炮彈消滅敵方40人的記錄。當對越作戰結束後,56式160毫米迫擊炮才再一次退出解放軍的現役裝備序列。
下面介紹的這款武器與文章開頭的第一款武器類似,同樣屬於火箭炮家族成員,它就是解放軍遠端火箭炮的開山鼻祖,83式273毫米履帶式自行火箭炮。在研製273毫米火箭炮前,解放軍已經裝備了多款火箭炮,包括107毫米、122毫米、130毫米等。但這些火箭炮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射程比較近,最遠不超過20公里。面對這種情況,軍方於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研製273毫米火箭炮,可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該火箭炮存在射擊精度差,散佈大等問題,最關鍵的是射程不達標。再加上當時國內的一些其他因素影響,初期273毫米火箭炮的研製工作就被擱置了。
83式273毫米履帶自行火箭炮發射火箭彈瞬間
到了1974年,有關部門又重新下達了研製273毫米火箭炮的任務。有了前面的研究基礎,科研人員改進了273毫米火箭彈,經過技術升級後,273毫米火箭炮於1982年通過了技術鑑定,並在1983年被正式定型為83式273毫米履帶自行火箭炮。雖然這款自行火箭炮沒有大規模列裝,但它卻為後來的300毫米遠端火箭炮打下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