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和德國都擁有屬於自己的螺旋槳對地攻擊機。德國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一度形成了“斯圖卡恐慌”,而蘇聯的伊爾-2強擊機,則被德軍稱為“黑死神”。
“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和伊爾-2強擊機在二戰蘇德戰場上能夠獲得如此之大的影響力,和當時制導武器還未發展起來有很大的關係。無論是中小口徑的航炮、非制導火箭彈還是各種炸彈,一旦飛機的高度較高,最終都會造成精度下降,打擊效果不佳的情況。
伊爾-2強擊機
當時的伊爾-2強擊機,本質上就是一種低空、超低空突防攻擊機,因為能夠將攻擊距離拉得足夠近,伊爾-2強擊機不僅能夠獲得較高的打擊精度,而且還能夠攻擊坦克等裝甲車輛較為薄弱的頂部裝甲,可謂是一舉兩得,很快便得到了蘇軍的推崇。
在二戰結束後,噴氣式戰鬥機技術還未非常成熟前,蘇軍仍然發展了幾種螺旋槳強擊機。而今天,本文就為大家介紹其中一款比較特殊的設計——“大頭娃娃”伊爾-20強擊機。
在火力方面,伊爾-20強擊機搭載了3門NS-23型23毫米機炮,雖然機炮數量少於伊爾-2強擊機和伊爾-10強擊機,但是實際作戰效果卻更佳。
伊爾-20強擊機的2門對地攻擊的NS-23型23毫米機炮,並不是水平佈置的,而是以一定的角度斜置安裝在機身上。雖然這樣會導致在俯衝攻擊時,飛行員在使用機炮攻擊時瞄準較難,但是當攻擊機由俯衝狀態改成平飛狀態之後,斜置佈設的23毫米機炮仍然能夠對地面目標進行攻擊。
注意機腹下斜置的23毫米機炮
伊爾-20強擊機上的第三門23毫米機炮,佈置在機身後部的活動炮塔上,由無線電手兼炮手進行操作,用於飛機拉起時對地攻擊或者射擊尾隨攻擊的敵方戰鬥機。
毫無意外,伊爾-20強擊機最終下馬了。伊爾-20下馬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螺旋槳攻擊機不如噴氣式攻擊機,而是因為伊爾-20是一款在錯誤指導思想下設計和生產出來的產品。
伊爾-20強擊機的攻擊模式
在二戰結束後,隨著制導武器的快速發展,戰鬥機可以在較遠的距離上對敵方地面目標發動攻擊,而不用再冒著熾烈的地面防空火力進行俯衝攻擊。而戰後野戰防空火力的加強,也讓這種臨空強擊的模式變成“送人頭”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