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軍17個裝甲師中有5位師長不是“科班出身”,莫德爾中將就是其中之一。人們並不看好這個戴著單片眼鏡,貌似“斯文人”,卻又滿口粗話的陸軍將領,會有什麼大的建樹。

讓人驚訝的是,莫德爾的裝甲戰鬥群戰術發揮了重要作用,第3裝甲師僅3天就突入蘇聯縱深165公里,成為古德里安第2裝甲叢集的“尖刀”。然而,經過2個月衝殺,莫德爾所部的戰損也很大,手裡只有50輛坦克,但他不以為然。

因為莫斯科近在咫尺,只有300多公里的路程。

隨著第一階段戰役的結束,被打懵的蘇軍損失慘重。這讓德軍上下對勝利充滿著信心,尤其是第3裝甲師的官兵,他們跟著莫德爾取得了驕人的戰績,儘管連續作戰2個月,但依然保持著高昂的鬥志。在他們看來,莫斯科將是下一個目標。

就在全師官兵枕戈達旦、躍躍欲試之際,一紙“停止東進”的命令,讓官兵們驚詫不已。同樣感到疑惑的莫德爾,趕到中央叢集司令部一探究竟,讓他更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統帥部的目標是南下進攻烏克蘭和克里木,殲滅基輔地區的蘇軍。

這個方案遭到包括莫德爾在內絕大多數將領的反對。他認為,首先,莫斯科是蘇聯首都,而且就在眼前,應該順勢而為、一鼓作氣拿下。全軍上下都在期盼攻佔莫斯科,爭取更大的勝利。換句話說,“氣可鼓不可洩”,突然轉向會影響士氣。

其次,從戰術角度,此時不適宜遠距離作戰。德軍經過連續作戰,武器裝備、後勤補給亟待解決,遠距離作戰還要面臨道路、森林等問題,這都讓基輔戰役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有些力不從心。總之,勝算不大,不應該打無準備之仗。

更為關鍵的是,發動基輔戰役,勢必拖延戰爭程序。按照部隊的現狀,贏取烏克蘭地區,再趕回斯摩稜斯克,這一來一返的“折騰”,部隊是否還有能力繼續作戰?是否能趕在蘇聯冬季前解決莫斯科?因此,從戰略角度來說,不可取。

當然,軍事必須服從政治的需要。按照高層的想法,此時轉向烏克蘭,從大戰略上看,確實拉齊了戰線,消除了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威脅;在經濟上,獲取烏克蘭豐富的糧食資源,是繼續戰爭的保障;在政治上,能迅速瓦解蘇聯軍民的鬥志。

巧合的是,斯大林也將目光放在烏克蘭,他不顧眾人反對,命令堅持。

儘管古德里安帶著眾人的意見,飛赴“狼穴”試圖阻止某人“荒唐的”做法,但在他一意孤行、慷慨陳詞的誘惑下,也終於被他滔滔不絕的政治、軍事、經濟學說所屈服,“先基輔,後莫斯科”的戰略被確定下來。

8月24日,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叢集開始南下,莫德爾所在的第24摩托化軍也開始行動,直指基輔。此刻,第3裝甲師的兵力只有戰前的45%,好在蘇聯的秋季天氣乾燥,路況很好,很適合坦克作戰,但對蘇聯來說,卻是一個災難性的季節。

德軍的這一變化,引起了蘇軍總參謀長朱可夫的注意,他敏銳地發現形勢的嚴重性,提出將西南方面軍撤出烏克蘭,放棄基輔的建議,但遭到了斯大林的拒絕;朱可夫據理力爭、堅持己見,卻被解除總參謀長職務,調任預備隊方面軍總司令。

其實,蘇、德雙方統帥,兩人的想法不謀而合。在斯大林看來,一是,在基輔決戰的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一旦放棄,大片國土將淪喪,這是任何統帥都承擔不起的責任,唯有堅持。同時,這也是向英、美兩國表達蘇聯堅持的決心;

二是,抱有僥倖心理。畢竟在該地區尚有幾十萬的蘇軍,儘管沒有制空權,但在地面上,蘇軍多少還是有些戰鬥力的。更何況,在區域性戰鬥中,蘇軍也確實取得了勝利,只要佈防得當,西南方面軍完全有可能堅持到援軍趕到,扭轉戰局。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失敗,也可以“以空間換時間”,在廣袤的烏克蘭地區與德軍“纏鬥”、拼耗的時候,也為後方擴充防禦力量和調集兵力爭取難得的時間,並將對手拖入對蘇軍有利的冬天,最終獲取戰場主動權。

儘管實力羸弱的蘇軍,在斯大林的嚴令下一波一波的攻擊,但依然無法阻滯第2裝甲叢集向南突擊的速度。眼看基輔危在旦夕,朱可夫、布瓊尼、鐵木辛哥、華西列夫斯基等人,紛紛建議放棄基輔,均遭到斯大林的拒絕,他堅持部隊進行不斷地攻擊。

最終,莫德爾成為“紮緊基輔口袋”的人。

面對蘇軍的反撲,莫德爾的戰鬥群戰術發揮了巨大優勢,往往師主力在應對蘇軍反撲的同時,他派出一、二支裝甲戰鬥群,快速迂迴到對手後方,瞬間瓦解蘇軍的進攻。不過全師只剩30多輛坦克,但他重新整組戰鬥群後,命令繼續前進。

到了9月14日,第3裝甲師主力只剩下10輛坦克和不到一個團的兵力。莫德爾依然組織包括兩輛Ⅲ號坦克和搭載45名步兵的裝甲運兵車在內的突擊群,繼續推進,終於在當天下午6點與南方集團軍群的部隊會師,“紮緊了基輔口袋”。

任何一支部隊都害怕被包圍,包圍引發的恐慌不亞於退路被斷。被圍的蘇軍武器彈藥缺乏、士氣低落,情勢越來越危機,儘管斯大林撤換了仍在請求撤退的布瓊尼元帥的職務,改由鐵木辛哥接替,但戰局依然沒有太大改觀。

隨著,東線德軍兩大集團軍群在烏克蘭完成了“歷史性”的會師,德國的輿論界熱鬧了起來,他們紛紛報道這一重大新聞。一時間,基輔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17日,眼看大勢已去的斯大林,釋出了撤退命令,但為時已晚。

包圍圈中的蘇軍開始了突圍,蘇軍的第5集團軍壓向第3裝甲師的正面,莫德爾沒有慌亂,他將不到一個團的步兵擔任防禦中堅力量,剩下的10輛坦克分成兩個戰鬥群,部署在防線後方,哪裡出現危機,戰鬥群就出現在那裡。

面對如潮的蘇軍,第3裝甲師的防線岌岌可危,官兵們有些恐慌。他照例地大聲叫罵道:“現在只需在快要倒塌的房子上,狠狠揣上一腳就行了”。最後,援軍趕到,穩固了防線,並開始反擊,被包圍的蘇軍也徹底失去了反抗,紛紛投降。

9月26日基輔會戰結束,蘇聯包括西南方面軍在內的三個方面軍遭到滅頂之災,損失70萬人,其中俘虜就達66.5萬人。德軍也損失了15萬人,其中第3裝甲師僅剩一個團的兵力,戰損排在德軍第二位,但打出了“柏林熊”的威名。

基輔之戰,德軍獲得了巨大勝利,但為此喪失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最終讓斯大林“笑到了最後”。回顧歷史,蘇、德雙方統帥的決定沒有對錯之分,因為軍事就是政治的延伸,就是要服從政治的需要。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救火隊員》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不影響進度!蘇57墜毀不久,俄再公佈新訊息:大批量交付時間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