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從面積上來說,烏克蘭是歐洲僅次於俄羅斯歐洲面積的第二大國家,同時擁有著超過4500萬的龐大人口。烏克蘭自然資源豐富。它不僅擁有佔全世界“黑土帶”總面積40%的大片肥沃土地,還蘊藏著70餘種礦藏資源。

除了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烏克蘭還有可媲美髮達國家的工業實力。1991年蘇聯解體之時,作為蘇聯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國,不僅從蘇聯哪裡繼承了一支實力雄厚的軍隊,更獲得了強大軍事工業體系。據統計,烏克蘭獨立時從蘇聯繼承的軍事工業企業多達3594家,職工300萬人,其中直接從事武器生產的企業就有700家,職工140多萬。這些企業涵蓋了火箭裝置、宇航裝置、軍用艦船、飛機和導彈等軍工產品。而且不僅僅是軍事工廠,甚至科研機構也一併繼承。西方國家估計,蘇聯時期30%的軍工生產能力被烏克蘭掌握。比如位於第聶伯彼得羅夫斯克市的南方機械製造廠,所生產的對空導彈佔到蘇聯對空導彈的62%,另外還有42%的戰略導彈也是由該廠獨立生產或與其它軍工企業合作生產。

以南方機械製造廠為代表的烏克蘭航天工業,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直接參與領導了蘇聯第一枚制導導彈、第一枚運載火箭和第一個航天器的研製工作,並在後來為蘇聯設計製造了半數以上的洲際彈道導彈以及數種型號的運載火箭。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繼承了三分之一的航天工業,從業人數一度高達20萬人。位於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市的南方機械製造廠是烏航天工業最大的生產企業。該企業研製生產的SS-18重型洲際彈道導彈,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導彈,可攜帶10個55萬噸分導式核彈頭以及40多個誘餌,在世界上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難怪它在冷戰時期一問世,北約就將其稱作“撒旦”(惡魔)。直到現在,烏克蘭仍以其高效能的“天頂”、“第聶伯”、“旋風”三類系列運載火箭而躋身航天大國行列。

獨立之初的烏克蘭絕對堪稱是世界最強的軍事工業生產和研究大國。所以,獨立之後,烏克蘭軍事工業在經歷了短暫的寒冬之後,就開始在國際武器市場上嶄露頭角。1993年烏克蘭就出口各種武器127件,到了1994年增加到了189件,此後兩年的時間,烏克蘭的武器出口量基本在這個資料左右徘徊。比如,1995年的武器出口量為188件,1996年則是192件。不過到了1997年,比之前的武器出口數量實現了大幅提升,達到了399件。烏克蘭武器的主要出口市場,是新型的亞洲國家。比如,1996年,烏克蘭就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由烏向巴供應320輛最新坦克T-80,價值6.5億美元。在1999—2000年的兩年裡,烏克蘭向越南提供了100枚R-27(AA-10)半自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當然還有1999年將“瓦良格”號航母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中國“商人”。

烏克蘭的航空工業具有世界領先水平。它擁有飛機機體、飛機發動機、機載裝置、飛機修理等40多家企業,其中有不少企業, 如安東諾夫航空科研生產聯合體、哈爾科夫航空公司、基輔航空廠等, 都是生產技術和裝置先進、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高的世界知名企業。

烏克蘭的超大飛機發展離不開其強大的發動機製造工業。安-124和安-225上使用推力達23噸的D-18T渦扇發動機就是由烏克蘭頭號發動機生產單位——馬達西奇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此外,馬達西奇公司還生產各種直升機使用的渦軸發動機,被用於米-17、卡-27等多型主力軍用直升機。米-26T直升機使用馬達西奇公司的D-136發動機,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渦輪軸發動機。馬達西奇公司的固定翼飛機發動機和直升機發動機已應用到100 多個國家的飛機和直升機上。由於馬達西奇在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和渦軸發動機上的巨大影響力,被譽為來自烏克蘭的“動力沙皇”。

烏克蘭的艦艇製造工業曾經是蘇聯軍工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30%的造船廠集中在烏克蘭15個城市中,擔負了蘇聯25%的軍艦生產任務,幾乎所有的大型水面艦艇都在烏克蘭的船廠完成,高峰期間有多達15萬的技術工人在船廠工作。其中位於黑海尼古拉耶夫港的黑海造船廠,是蘇聯唯一能建造航母的造船廠,庫茲涅佐夫號、瓦良格號以及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均在此建造。該船廠鼎盛時期,6萬噸的常規航母剛下水,8萬噸的核動力航母就已經開始建造,這是除了美國以外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想的事!

軍事工業強大與否,設計很重要,但是否擁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和完善的工藝更重要。烏克蘭真正強大的是以巴頓焊接研究所為代表的先進製造技術和工藝。

對於各國焊接專業人士來說,巴頓焊接研究所無疑是一座高山仰止的聖殿。這座成立近80年的研究所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焊接專業研究機構,而且巴頓焊接研究所很大程度上直接就是為航空航天來服務的。例如該所的厚板電子束焊接技術,就被空客採用來焊接A-380的翼板,焊接厚度可達15釐米;再比如其先進的鋁合金對接焊工藝,直接應用於導彈或者火箭殼體的焊接,區域性真空電子束焊接則應用在火箭燃料貯箱焊接。而早在1964年,巴頓焊接研究所就開始了太空焊接以及噴塗技術的探索。1984年,蘇聯宇航員在禮炮號飛船外,用巴頓研究所的裝置實現了太空電子束焊接。即便是美國,也要引進巴頓研究所的太空焊接裝置應用於國際空間站。

不過可惜的是,這些資料表明看起來很令人鼓舞,不過由於烏克蘭整體經濟的滑坡,烏克蘭軍事工業也遭到不同程度的衝擊,根本無法挽回這個國家軍事工業的整體衰敗。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錢學森逝世十週年祭:他讓美國人忌憚,讓中國人挺直了腰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