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進入80年代,中國與眾多西方國家建立廣泛的外交、經貿聯絡,中國利用這段“蜜月期”,引進了許多武器裝備,縮短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距離。有的武器裝備至今仍在部隊服役,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的很低調,曝光率不高,但影響深遠。小編將通過幾篇文章,對80年代“蜜月期”中國引進的西方武器裝備予以系統介紹,以饗讀者。

英國|L7型105毫米坦克炮

上個世紀60年代起,中蘇關係走向對峙。最多時蘇聯在邊境陳兵百萬,並不斷挑起事端,最終醞釀出1969年的珍寶島衝突。珍寶島之戰中,我軍挫敗了蘇聯軍隊的入侵企圖,還繳獲了當時最先進的T-62型坦克,該坦克現在驕傲地陳列在軍博負一層武器展廳入口處,與它並列的是一輛美軍M26坦克。但此次戰鬥暴露出我軍反坦克武器威力不足的情況,40火箭筒與無後坐力炮無法擊穿T-62坦克的正面裝甲,如何應對蘇聯鋼鐵洪流是60、70年代解放軍必須面對的難題。

由於整體差距較大,60年代後期啟動的中國產第二代主戰坦克專案夭折,與之配套的120毫米低膛壓坦克炮也被擱置。70年代初,蘇軍裝備新一代T-72式主戰坦克,我軍現役所有坦克炮、反坦克炮均不能從正面有效擊穿。為應對形勢變化,70年代末,中國又啟動了120毫米高膛壓反坦克炮專案,老120儲備的技術得以應用。幾經反覆(衝擊二代坦克再次失敗),該炮終於在80年代末定型,被命名為89式自行反坦克炮。1991年上映的經典影片《彈道無痕》中首次公開亮相。70年代末,隨著與西方國家關係改善,中國在自研反坦克炮的同時,堅持兩條腿走路,積極引進西方105毫米口徑坦克炮,他們看上的是英國L7型105毫米線膛坦克炮。

L7型105毫米線膛坦克炮是英國皇家兵工廠為對標蘇聯D-10T型100毫米坦克炮(裝備T-54/55),研發的新炮。該炮並非單純依靠加厚炮管來提升強度,而是採用新材料和電渣重熔、管內鍍鉻、液壓自緊等新技術來提升效能,該炮長5.89米(52倍口徑身管),重1.28噸,在炮管長度、膛壓、炮彈初速(1490vs895米/秒)等指標有超越的情況下,結構更為緊湊(見上圖),重量比蘇聯D-10T輕了35%。L7後座長度僅0.29米,配合梯形大炮塔,“百夫長”坦克俯角為10度,蘇制坦克俯角只有3度。

裝備L7A3的豹1坦克,配用的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

早期L7使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試驗穿甲深度約300毫米;隨著彈藥技術的進步,L7穿甲彈穿深超過420毫米,與早期的120毫米滑膛炮伯仲之間。L7型坦克炮在實戰中驗證了其價值。以色列根據需要對其引進的英制“百夫長”MK3/5型坦克進行改裝,1963年換裝了L7型坦克炮,1968年換裝了美國泰萊達因·大陸公司的AVDS-1790-2A風冷柴油機(用於M48A3與M60坦克),經過改裝的坦克被稱為肖特卡爾坦克。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頭兩天是以色列離亡國最近的時刻(此刻也讓阿拉伯國家認識到軍事上戰勝以色列幾乎不可能),埃及、敘利亞兩國軍隊從南北夾擊,以色列第7和第188裝甲旅在戈蘭高地近80千米戰線上迎戰敘利亞5個師近1500輛坦克,最有名的當屬赫爾蒙尼特山之戰。最終,兩個裝甲旅建制被打散,200輛肖特卡爾坦克損失殆盡,但他們的戰果彪炳青史,敘軍在戈蘭高地損失了近600輛蘇制坦克,因戰鬥太為慘烈,赫爾蒙尼特山和布斯特爾山之間的山谷被改名為“眼淚山谷”。第7和第188裝甲旅的頑強狙擊極大挫傷了敘軍銳氣,為後備部隊集結參戰贏得了寶貴時間,這對全民皆兵的以色列非常重要。

在這場二戰後最大規模坦克中,參戰坦克的表現自然引發各方關注,誕生於40年代的“百夫長”坦克已現老態,但其裝備的L7型坦克炮在買主心中加分不少。L7型坦克炮憑藉出色效能與完美表現,成為北約國家制式裝備:英國“百夫長”後續型號使用的是L7A1,德國豹1坦克使用的是L7A3坦克炮;美國M1坦克使用的是L7許可生產型M68坦克炮,以色列從美國獲得此炮後,用於早期的梅卡瓦坦克,南韓K1A1坦克、日本16式輪式戰車火炮也源於此。

日本最新16式輪式戰車火炮也源於美版L7

70、80年代,中國與英國在軍事領域進行了大量合作,中方購買了大量英國裝備,比如大家熟知的“三叉戟”客機、“斯貝”發動機。70年代末,中國就引進L7型坦克炮與英國展開談判,訊息傳出,遭到蘇聯的強烈反對。1980年,英國攜L7型坦克炮來華演示,與中國產100滑進行了對比射擊,L7效能上並不具備明顯優勢,但體積小,適裝性(特別是用於改進59式坦克時)明顯好於100滑,讓軍方下定決心引進。當然,中國產100滑的出色表現,讓我們在談判議價時更有底氣。

為照顧蘇聯情緒,中國並非直接從英國引進,而是在英國默許下,繞道奧地利,引進了奧版L7炮身及彈藥。此專案被稱為“三七工程”:第一期引進專案包括79式坦克炮和全套彈藥(穿甲彈、榴彈、碎甲彈),戰鬥室滅火抑爆系統、8000型電臺和VIC-1車內通話器;第二期引進專案包括:擾動式簡易火控系統、身管熱護套、夜視觀瞄裝置等。線膛炮因為膛線的緣故,彈丸會產生高速旋轉,對彈芯結構強度要求更高,觸碰目標時也更容易造成跳彈,滑動彈帶長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克服了線膛炮彈丸旋轉對於彈芯的不利影響,在當時屬於比較重要的技術。

105毫米線膛炮採用定裝彈,120毫米線膛炮就採用了分裝炮彈

原(奧)版L7最初配裝79式坦克,被稱為79式105毫米坦克炮;中國產型號為81式105毫米坦克炮,用來升級59-2式坦克,參加了84年建國35週年閱兵;升級款為83式、94式,用於80/88式坦克(開始研發時間/定型服役時間,都是指中國產第二代坦克,差異不大)。之所以有83式,那是因為引進L7時曾有協議規定,此炮15年內不得用於出口,但當時中國已經開啟軍貿大門,為增強中國產坦克的競爭力,國內很快開發出身管略微加長、改進工藝的83式坦克炮,用於巴基斯坦“風暴”系列,還用於伊朗改裝T-54/55坦克;有了83式的先例,後來安裝94式坦克炮的59D坦克出口也是順利成章。

引進該炮後,有關人員進行過試驗,L7型坦克炮發射的炮彈曾擊穿2輛並排的59式坦克;到魔改款94式105毫米坦克炮,穿甲彈的穿深已達550毫米,可從正面威脅T-90、豹2A4等三代主戰坦克。科研人員參加央視《加油向未來》節目時曾表示:中國產新型105毫米穿甲彈的穿深比當年的引進產品提高了一倍。小編揣摩得有600毫米吧,或許這就是15式、VT-5型外貿輕型坦克繼續採用105毫米坦克炮的底氣所在。

其實80年代有機會進入中國的不止奧版L7,還有美版L7,即M68式105毫米坦克炮。上圖即美國凱迪拉克公司為中國設計的美洲虎主戰坦克,該坦克採用新式炮塔,炮塔上安裝的正是M68坦克炮,底盤卻還是拉皮的59式老底盤,該專案後因形勢變化取消。美洲虎主戰坦克的樣子今天看依然很唬人,正驗證了那句老話“遠看嚇死人、近看五對輪”。

ZTD05兩棲突擊車裝備低後坐力105毫米坦克炮

除了105毫米坦克炮,80年代初期,中國還通過羅馬尼亞獲得一輛T-72坦克,得到了2A46型125毫米滑膛坦克炮的樣本,結合同期從歐洲引進的火炮加工技術,逐步發展出125毫米坦克炮,用於裝備中國產第三代主戰坦克,中國坦克主炮從105毫米逐步過渡到125毫米。

15式輕型坦克,讓105毫米坦克炮再次迎來春天

在105坦克炮基礎上,中國還開發出另一個變種---105毫米低後坐力坦克炮/反坦克炮,主要用於兩棲和輕型裝甲車輛。這種火炮通過換用新型炮鋼、減薄身管壁厚、延長後坐距離、增加炮口制退器方式,降低後坐力近40%。裝備這種低後坐力坦克炮的ZTD05兩棲突擊車、ZTL11式輪式突擊車先後出現在閱兵式上。2019年,網上有曝光了數張正在寒帶地區接受試驗的新型“大八輪”突擊車,初步判斷,依然採用105毫米火炮,加之2019年正式曝光的15式輕型坦克,看來L7發源的105毫米坦克炮/反坦克炮的故事還將演繹下去。

ZTL11式輪式突擊車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美國拍了那麼多越戰大片,卻極少去拍朝鮮戰爭,到底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