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飛機的發明使人類戰場從平面進化為立體。自從飛機出現在上空後,各國就開始考慮防空問題了,一種新型防空“黑科技”——地空導彈便悄然問世。德國是制導武器的先驅,首次將導彈投入實戰中,先後研製“熱風”“暴風”“瀑布”“龍膽”“蝴蝶”“萊茵女兒”等多款優秀的地空導彈,為現代戰爭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在二戰後期,納粹德國本土的許多重要軍事目標不斷遭到盟軍飛機的轟炸,希特勒迫切需要加強地面防空火力。為此,德軍在裝備大口徑高射炮同時,還研究試驗了各種地對空導彈。為此,1942年制定了一項為期5年的發展計劃,並迅速傳達給了佩內明德火箭研發基地,研發工作由火箭專家馮·布勞恩具體負責。

1943年,德國決定試製“熱風”、“暴風”兩種地空導彈,其中一種小型導彈直徑86毫米,射高只有800米,因效能較差而被淘汰。另一種導彈的直徑增至152毫米,射高可達100米,其戰鬥部內裝有堅硬的鋼索,彈尾部有一降落傘,當導彈從空中緩緩落到地面的過程中,用鋼索攔阻低空俯衝的轟炸機。但是,許多轟炸機的飛行高度都在100米以上,因此這種導彈也沒有多少使用價值。

——“火百合”地對空導彈

“火百合”地空導彈來源於德國空軍部的一項緊急研究計劃,其目的是通過實驗獲得對未來導彈有用的資料。從計劃一開始就設計了跨音速的F25和超音速的F55,兩種導彈的空氣動力外形都來自布勞恩的研究成果。

跨音速“火百合”F25導彈外形為圓柱形,後掠形彈翼位於中部,翼尖處有小翼,單片尾翼上裝有水平翼,其上的舵面負責控制導彈。動力裝置為單臺Rheinmetall 109-505固體二乙二醇醚火箭引擎,工作時間6秒,推力500公斤。能從傾斜發射架上發射,也能從飛機上發射。1943年4月在佩內明德附近發射成功!

超音速“火百合”F55導彈設計為超音速導彈,預定為量產型號,長4.8米,外形為無尾式,彈翼被置於末尾,翼尖也有小翼。動力裝置為一臺液體燃料火箭,使用R-Stoff和S-Stoff為燃料,推力6350公斤,工作時間7秒。1944年5月進行首發試驗,達到了1.25馬赫的速度,取得了試驗的成功。

但是由於技術問題,加之其他專案較為順利,“火百合”計劃優先順序被降低,直至擱置。

——“瀑布”地空導彈

德國首先使用的地對空導彈是 “瀑布” 導彈,是世界上第一款防空導彈。這種導彈由佩內明德試驗基地研製而成,它的外形類似縮小了的V-2火箭,其彈體原計劃用輕合金製造,但由於材料的嚴重匾乏,後來只能用鋼材代替。

“瀑布”地空導彈的直徑為950毫米,長7.8米,全重38噸。導彈的發射方式也與類似V-2,開始階段向空中垂直髮射,然後轉向目標方向。導彈飛行的初始段採用雷達駕束制導控制,接近目標時用紅外製導,因此,即使在夜間或不良能見度條件下也可使用。

“瀑布”地空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25公里,最大射高16000米。動力裝置採用BMW型火箭發動機,戰鬥部內裝有10公斤炸藥。德軍共需要裝備90個“瀑布”導彈連,用來防禦盟軍的大規模轟炸。但在試驗和生產這種導彈過程中不斷遇到困難,因此實際上直到戰爭結束時,研製廠商只是提供了3個連使用的導彈。

1944年2月28日德軍在佩內明德附近的島上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瀑布”導彈未能達到超音速,上升僅達7000米;第二發導彈達到2772KM/h的速度和預定的射高。同年7月和次年2月又進行了24次發射試驗。1945年2月,由於蘇軍已逼近佩內明德,計劃被迫中止。戰後,美國人根據繳獲的“瀑布”防空導彈資料加以改進,最終開發出了“奈基”地對空導彈,並裝備美軍和其盟國,一直使用到80年代。

——“龍膽”地空導彈

從1944年8月開始,德國研製“龍膽”地空導彈,其結構由Me163火箭動力戰鬥機得到靈感。

“龍膽”導彈的初始型號E-1、E-2、E-3、 E-3B 以瓦爾特R1-202助推發鬥機作為動力進行了多次測試。但在1945年1月,安裝了康納德DVK發動機的龍膽E-4型被確定為最終生產型號。由於戰況吃緊,為了減少使用戰略物資,所以僅在單頭採用了20毫米金屬外殼,其餘部分均為木質彈體,設計裝藥500千克,有效殺傷半徑45米,制導裝置分為初始制導與末端制導,初始制導系統採用埃森制導系統,末端制導採用紅外製導系統“馬德里”,還在飛行測試中進行試驗過半主動雷達制導裝置“莫里茨”以及音響制導裝置“阿基米德”。

“馬德里”紅外製導裝置是“龍膽”地空導彈的核心,可轉動的潛望鏡前安裝有紅外光電管,光電管前面則有幾個很小的十字形金屬片。當鏡片左右或者上下移動時,金屬片會擋住目標的部分影象。制導系統驅動鏡片在各個方向上移動。尋找訊號最大的方向,其結果就是鏡片始終朝向目標方向。導彈的飛行控制系統則保證導彈飛行方向與鏡片朝向一致。不過這一制導裝置未能從實驗室階段投入實戰。然而在二戰後,美國完善了這一系統, 並由此誕生了現代空對空導彈中的經典之作也是最具劃時代的作品AIM-9響尾蛇,而這一切的鼻祖就是龍膽防空導彈。

“龍膽”地空導彈被定義為亞音速無線電制導導彈,用於攻擊高空重型目標,配備了一個550千克戰鬥部,推進器為一臺液體燃料發動機,同時配備4臺固體燃料助推火箭幫助升空,1944年進入全尺寸研發模式,2月進行第一次試射。同月工廠遭到轟炸,被迫轉移研發基地。共計進行38次發射試驗,生產工時高達450小時。但試驗表明,整個系統可靠性不足,導彈發動機最大推力只有指標的三分之二,飛行穩定性不足,由於專案進度滯後,且所需高價值金屬不足,未能量產。

——Hs-117“蝴蝶”地空導彈

戰爭末期,德軍還使用了應急製造的Hs-117“蝴蝶”導彈,這是德國研製的最接近實用階段的地對空導彈,可使用無線電指令、雷達跟蹤的制導方式。

Hs-117地空導彈由德國亨舍爾公司研製,它的體積比較小,全長375米,翼展只有2米,尾部有十字形尾翼,全重約450公斤,前端戰鬥部內裝有40公斤炸藥。使用時,該導彈從一部簡易的傾斜發射架上發射,由地面控制系統控制其飛行。當接近目標時,導彈的聲接收裝置可接收到目標發出的聲波,經處理裝置處理後產生控制訊號來控制導彈自動飛向目標。

Hs-117地對空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32公里,最大射高1500米,這種導彈稍加改裝後,可作為空對空導彈使用。根據原計劃要求,德軍需要部署60個Hs-117導彈連,德國地下兵工廠必需每月生產30枚導彈,但實際上這時德國已陷人崩潰的局面,因此只生產了少量導彈倉促投人戰場。

——“萊茵女兒”地空導彈

“萊茵女兒”地空導彈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研製,有R1和R3兩種型號,其中R1型的動力是兩級固體萊茵女兒-1在發射架上燃料,R3則是液體燃料帶固體助推器。“萊茵女兒”彈長5.74米,射程12千米,最大射高6千米,採用無線電指令控制,翼尖帶有發光裝置,以方便操作人員目視遙控。“萊茵女兒”先後進行了82次試射,1945年2月計劃被終止,最終也沒能裝備部隊。戰後,美、蘇、英等國在德國技術成果的基礎上,研製出了第一代實用地空導彈。

科學技術人才的爭奪戰,是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命運的大事情。在二戰後期,希特勒政權行將崩潰,戰爭結局已定,但戰後的世界格局如何演變,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要思索的頭等大事。斯大林把奪取德國導彈技術宣佈為“國家最緊迫的任務”,西方對德國在導彈方面的高技術也垂涎欲滴。

所以,這一“神奇武器”的創造者——德國導彈專家就成了各方爭搶的戰利品。美蘇兩國競相爭奪德國地空導彈的技術資料和設計圖紙,並各自爭取到了一部分導彈專家,從而為戰後兩國地空導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就了當時世界地空導彈的最高水平。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巴鐵收購幻影戰機即將報廢,中國軍工出手拯救!印度空軍如臨大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