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新海軍戰略草案的要點首先在於進一步明確和深化威懾的保守性質,將1986年版《海軍戰略》中定義的威懾重新界定為戰略威懾(Strategic Deterrent)海軍力量的常規威懾被剝離,威懾在新版海軍戰略檔案中專指與核力量相關的威懾。

與冷戰時期美國海軍必須同時從常規力量與核力量兩方嚇阻蘇聯的進攻企圖不同,蘇聯的解體使美國失去了明確的海軍常規作戰的對像,核威懾作為防止來源不明戰略進攻的最後手段能完全勝任威懾的使命,不再需要藉助強大的常規力量來實現。

戰略威懾因此被界定為兩種:

一是核威懾的繼承。亦所謂海軍“從未間斷的義務”,即“向海上派遣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來保持一種強有力的戰略威懾”。對此,《由海向陸》的檔案表述是,“只要美國還保持著核威懾政策,我們有高度生存力的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對美國的安全來說就仍將是至關重要的。”

二是所謂的常規戰略防禦。這一辭意上似乎自相矛盾的概念,所指的是以導彈作為常規手段遂行戰略防禦的使命,即將“注意力轉移到探索海軍對其他形式的常規戰略防禦的可能貢獻上來。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正在仔細審查可能有助於戰區導彈防禦的海軍能力。”

綜上所述,冷戰後美國海軍戰略檔案關於威懾的定義與實現手段經歷了一次重大卻又奇特的揚棄。一方面,由於全球戰略態勢變化導致明確作戰對像的消失,冷戰時期投資的強大的海軍常規力量——艦艇、航空兵與海上運輸不再具有國家單位層次上可以匹敵的對手,這使得常規威懾的必要性大為降低,然而海軍常規力量的架構卻基本上被保留了下來。另一方面,核力量作為戰略威懾的基本手段在冷戰後被延續。其次,“戰區導彈防禦”構想突破了關於戰略威懾的概念框架,試圖用常規武器手段改變平衡,是威懾理論的一次創新。而這一創新最先是通過一份美國海軍戰略檔案而為人所知。

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由海向陸》的戰略轉型中,海軍陸戰隊實現成為新海軍戰略的核心,海軍艦隊常規力量的建設也要以此為依託,這是《由海向陸》戰略目標的最後手段,因為目標最後要由登陸的遠征部隊在艦隊火力的支援下來實現

《由海向陸》作為新戰略檔案的第二項要點是,極大突出了海軍陸戰隊特別是其遠征部隊的作用,向海軍與海軍陸戰隊軍種聯合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遠征”被定位為“一種思維、一種檔案和一種承諾”,幾乎具有哲學的高度,這也使現其是海軍戰略“創新”的精髓所在。海軍陸戰隊實現成為新海軍戰略的核心,海軍艦隊常規力量的建設也要以此為依託,這是《由海向陸》戰略目標的最後手段,因為目標最後要由登陸的遠征部隊在艦隊火力的支援下來實現。

對於海軍陸戰隊在新形勢下的要求是:

一、對遠方的陸上危機做出快速反應。部署在海外的海軍部隊隨時準備對國家賦予的任務做出響應。

二、根據國家需要編成從海上進行出擊的兵力。海軍和陸戰隊的海陸空聯合部隊能完成從出訪港口、人道主義援助到大規模進攻作戰的所有行動,甚至能在軍事行動加劇時能對撤離運輸的要求做出反應。

三、能夠確保長期作戰行動的後勤支援。海軍的水面艦艇有良好的自持力,海軍部隊能夠長期留在陣位上。兩棲遠征部隊甚至能在近岸的沿海海面停留長達7個月。

四、海洋提供了自由進入作戰區域的通道,無需獲得別國政府穿越其領土或領空的許可。自由航行權可以確保合法接近世界上所有沿海國家的領海,使海軍具有在危機出現之前局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提供和平存在的能力。

五、最重要的是,海軍陸戰隊的遠征部隊能夠提供一種不引人注目的前沿存在。關鍵是這種存在是雙向可逆的,可以隨時增援或者撤回。這就為危機反應提供了廣闊的行動選擇範圍。

遠征部隊的特點直接涉及了新海軍戰略的作戰要求,即多軍種聯合作戰編成,以及海軍的三大使命之一——前沿存在。從海軍作戰編成的角度,要求海軍指揮官能在海上指揮聯合特遣編隊,而當戰役延伸到岸上時則根據聯合部隊司令的指示將指揮權從海上移交給岸上。

在沿海地區,海軍及海軍陸戰隊能攻佔並守衛港口、海軍或空軍基地,以便大量後續的陸空軍部隊進入;而海上運輸則將起到橋樑作用,能確保多軍種聯合部隊的到達和作戰。事實上,前沿存在的作用更多是一種心理效應。一方面,前沿存在可以樹立美國的積極形象,顯示美國的對外承諾,奠定可信的聯盟基礎,最終增進美國的利益。另一方面,海軍通過前沿存在隨時準備進行迅速而有效的作戰,實現斯普魯恩斯所謂“儘可能地將我們的前線向前推進”的原則,同時又以維持和平部隊的形式進行日常運作,以開展國際合作、履行人道主義使命、進行國家重建。

此外,前沿存在的另一項心理作用是通過快速而審慎的反應制止地區危機的升級。此時,在艦隊火力支援下,海軍陸戰隊的雙向可逆的部署就可以靈活反應、視外交手段的成敗以定前沿作戰或者部隊撤回的決策。

作為《由海向陸》戰略的核心內容,艦艇能夠在淺水海域或者狹窄的水道全天侯行動,有效實施對陸打擊與對陸火力支援

作為《由海向陸》作為新戰略檔案的第三項要點,在部隊重建方面,因為從冷戰時期的作戰海域——公海遠洋轉向以地區、沿海和遠征方式,必須對海軍的組織架構進行改革,這是在冷戰後的戰略調整時期美國海軍三大使命的最後一項——部隊重建的依託。

從理論上海軍的部隊重建在改變了的戰場空間包涵了以下編成:航母和航空聯隊、潛艇、兩棲作戰艦隻、海上反潛巡邏機、水面戰鬥艦艇,水雷作戰部隊和海軍特種作戰部隊。從海軍陸戰隊的角度,將由一位海軍將官擔任遠征攻擊群的司令,統一指揮艦隊與海軍陸戰隊的戰鬥行動,改變了過去海軍戰艦和海軍陸戰隊分別由兩個軍種的指揮官在各自艦上分別統領的局面。遠征攻擊群具有較強的綜合作戰能力,特別是對陸作戰能力。

首先是遠征攻擊群擁有攜帶100多枚“戰斧”巡航導彈的艦艇。艦艇能夠在淺水海域或者狹窄的水道全天侯行動,有效實施對陸打擊與對陸火力支援。

其次是遠征攻擊群編有2200名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員。他們能夠在艦隊火力的有效支援下,實施陸上作戰。由兩艘船塢登陸艦負責將海軍陸戰隊員、坦克、裝甲車、“悍馬”多用途吉普車、火炮和其他物資運送到岸上。

第三,遠征攻擊群的兩棲攻擊艦搭載有垂直起降戰機、“眼鏡蛇”攻擊直升機和運輸直升機。這些戰機主要為海軍陸戰隊的陸上行動提供空中火力支援與實施空中火力打擊。另外,聯合編成中的攻擊型核潛艇能為艦隊掃清水下威脅,護衛艦則提供海上空中防護。這意味著冷戰結束後,根據新的威脅定位,美國海軍傳統編成結構要進行全面調整,以適應新的海軍戰略。

隨著2003年第一支遠征攻擊群的部署,美海軍力量的結構調整逐步展開。當時美國海軍有近280艘艦艇。其中基本兵力為11個航戰鬥群。根據《由海向陸》檔案所指明的方向,美海軍對其力量結構制定了調整計劃,在現有力量基礎上進生重新組合,成立37支獨立的攻擊群。

其具體設想是,將11個航母戰鬥群重組為更為靈活的航母打擊群,12個戒備大隊組成12個遠征攻擊群,把載有“三叉戟”潛射彈道導彈的“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部隊組建為4個巡航導彈隱蔽攻擊群,將水面艦艇組成9個攻擊與導彈防禦水面艦艇攻擊群。如果戰役需要,航母打擊群、遠征攻擊群和水面艦艇作戰群還可以聯合起來,加入巡航導彈核潛艇,共同構成遠征攻擊部隊。

未完待續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驅逐艦下餃子,突破對手年造船紀錄,中國產航母將迎來眾多帶刀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