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中航工業官微的一則艦載機求職簡歷頗令人關注,圖片中的剪影無疑就是FC-31。那麼,“鶻鷹”上艦實錘了嗎?我看未必!圖中配文“過於先進、不宜公開”,“鶻鷹”大張旗鼓地到處推銷,這一條就不符合。

殲-15艦載戰鬥機的首飛時間是2009年8年,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成功起降是在2012年。按照“裝備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慣例,新艦載機的研製可能在7~10年前就開始了。

殲-15、“鶻鷹”的總師孫聰在2013年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中國下一代艦載機或於2020年前問世。這也說明新艦載的研製早已開始。

從現有資訊看,中國對艦載機的研製一直看得很遠。在三十年前,就考慮過以殲七、殲八Ⅱ改裝艦載機的問題;在二十年前,開始考慮殲十、殲十一上艦的問題,最終殲-15修成正果。因此,現在再談海四的選型,顯然太晚了。

那麼,新一代艦載機的研製任務會不會在很多年以前就花落沈飛呢?從FC-31的出現來看,並非如此。“鶻鷹”的研製目的,已經多次提到是為了維持設計團隊,保持研發能力,針對的是外銷市場。如果當年有新一代艦載機的研製任務,相比殲-20,研製難度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能的訂單數量至少保底120架,可謂任務滿滿,還有必要搞一個針對外銷市場、保持團隊和能力的型號嗎?還有必要到處宣傳造勢嗎?

如果沈飛的各種方案早早出局,會不會單搞一個全新的型號呢?可能性也不大。儘管為航空母艦研製專門的艦載機是正途,無奈我們能力不足,所以,還是在成熟或基本成熟型號的基礎上發展比較現實。因此,殲-20最終上艦的可能性極大,甚至可以說是不二之選。(下圖為網友製作的效果圖)

至於殲-20上艦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一般的網友擔心也是多慮了。軍事愛好者能想到的問題,專業大咖能想不到嗎?例如,說到艦載機的起落架,一般人只想到了要加固;而中國科研工作者還考慮到了因為航空母艦的機庫、飛行甲板面積狹窄,怎樣才能讓艦載機的起落架滿足極小半徑轉彎的需要。因此,殲-20上艦看起來的諸多問題,無疑在科研人員的考慮之中,漫長的研製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由此說來,“鶻鷹”是否會就此涼涼呢?那也未必!據外國觀察家訊息,中國現役戰鬥機數量有1600架,其中大部分是三代機。這個機群規模不能再減了,再縮小的話,飛行員儲備就會成為問題,艦載機飛行員的選拔也會成為問題。所有三代機換成殲-20不現實,所有三代機再飛20年也不現實,因此,確實需要一個與殲-20實在“高低搭配”的機型,這也就是“鶻鷹”可以充分挖掘的市場。

而且,在海四重殲研製成功的前提下,“鶻鷹”兼具對海、對空作戰能力的中型機上艦也是有想象空間的,畢竟艦載機數量也是衡量航空母艦戰鬥力的重要指標。至於能否實現,這就要看未來中國的航空母艦有多大了。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建泰沿線阻擊戰遺址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