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毀滅者k7重型轟炸機,美國人將它形容為:世界上最無情的終極武器、空中戰列艦,也稱:毀滅者。
毀滅者可載重 40噸,翼展長達 53 米,時速 234km/h,飛行高度 5500米。其戰鬥力達到令人恐懼的地步,它可攜帶 8至10 枚核彈,在不加油的情況下可以到達世界任何地方。
DON-2N雷達系統,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有源相控陣列雷達站。因其外形、獨一無二的特徵以及令人乍舌的建造成本,其在俄羅斯有“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美譽。
1994年2月,美國人從外太空扔下了5cm的金屬球,在全世界的雷達中,只有DON-2N雷達發現了它們,甚至還精確地計算出這兩個目標物的軌跡。
1994年2月,美國人從外太空扔下了5cm的金屬球,在全世界的雷達中,只有DON-2N雷達發現了它們,甚至還精確地計算出這兩個目標物的軌跡。
DON-2N雷達系統內部。
地面效應亦稱為翼地效應或翼面效應,指運動物體貼近地面執行時,地面對物體產生的空氣動力干擾。前蘇聯利用這種效應,研製多款飛行器並進行實際的測試飛行,而原蘇聯阿列克謝耶夫中央設計局設計的一款體型巨大的地效飛行器更是被稱為“裡海怪物”。
裡海怪物
前蘇聯在上世紀60年代設計了一種既像飛機又像船的巨大怪物,稱為Корабль-макет(КМ),是一種地效飛行器。地效飛行器是結合了普通飛機與氣墊船兩者特點的飛行器。與普通飛機不同的是,這種飛行器需要在能形成地面效應的區域飛行,即貼近地面、水面飛行。與氣墊船的不同處是,氣墊船靠自身動力產生氣墊,而地效飛行器靠地面效應產生氣墊。另外地效飛行器只能夠在離地幾尺至十幾尺的高度飛行,不能任意改變高度。由於飛行器非常大,且又在裡海航行,所以綽號是裡海怪物。
裡海怪物貼近水面飛行
事實上,“裡海怪物”一直是對蘇聯地效飛行器原型機的稱呼,直到1987年它才真正量產服役,正式名稱是“花尾鴿”地效飛行器,其機背上安裝有三套雙聯3M80“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發射筒,由8臺NK-87渦扇發動機提供動力,最大速度達到550公里/小時,航程可達3000公里。
飛行中的花尾鴿地效飛行器
不論是裡海怪物還是花尾鴿,都沒有批量生產裝備蘇聯海軍,主要原因有兩個:
1、地效飛行器重量遠比水上飛機大,這意味降落時的衝擊會比水上飛機大得多。 受現有材料效能限制,造出真正使用壽命、維護費用達到經濟可行的地效飛行器還很難 。
2、在貼近海面飛行的時候,其幾乎難以做出任何有效機動,很容易成為對方的靶子,雖然超低空飛行難以被艦載雷達和地面雷達探測到,但面對預警機就實在無能為力了。
因軍事效益和安全性不如潛艇,地效飛行器已逐步轉為民間用途。
俄羅斯生產的Aquaglide-2民用小型地效
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中也出現了裡海怪物的改型。
現在,唯一的一架花尾鴿地效飛行器被廢棄在達吉斯坦共和國的卡斯皮斯克的裡海之濱,並沒有繼續建造或者翻新的計劃,機體在海風的侵蝕中慢慢老化。半個世紀前的蘇聯黑科技就這樣漸漸被人們遺忘在角落裡。
前蘇聯“雌鷂”地效飛行器,它的體積極其龐大,西方人在裡海偵察到它以後,將它稱為“裡海怪物”。長106.1米,翼展40米起飛重量495噸,機翼配置8臺VD-7渦噴發動機。
裡海怪物”起飛重量500噸。翼展50米,能夠載入約200噸。裡海怪物地效飛行器攻擊火力強大,裝有6具SS-N-22白蛉超音速反艦導彈。
“裡海怪物”經歷過兩次失事,一次是1969年,另一次在1980年。第一次因海面大霧,飛行員無法分辨地平線,導致大浪拍打機身,最終失事。此艦總共建造2艘,但第二艘並未完工。
“金脣”竊聽器在當時代表了世界頂級水平,它不需要電池,也不需要外來電流,從而使當時的反竊聽裝置不可能捕捉到任何訊號。在美國哈里曼辦公室裡為蘇聯執行竊聽行動整整八年,期間還送走了四任美國總統。
從外表上看,它就像是一個帶尾巴的蝌蚪。可以接收到300米以內大耗電量振盪器所發出的微波脈衝,其工作壽命可以無限延長。
SVL(俄文高速試驗車的縮寫)的噴氣式機車。SVL機車全長28米,車頭改裝有流線型面罩,車頂前部安裝有一個特製塔座,裡面並排安裝兩臺Yak-40型支線客機上的AN-25渦扇發動機,單臺推力1500公斤。
SVL是在ER22型列車的基礎上改進而來,主要的改進就是在列車的頂部加上了兩個Yak-40型推進火箭。在測試期間,SVL的最高時速達到了約 288km/h。SVL由於諸多技術問題,最後還是被遺棄在加裡寧機車廠的庫房裡。
蘇聯冷戰時期非常重視潛艇的發展,將潛艇作為戰略核打擊的重要力量,所以潛艇也一艘比一艘大,直到世界上最大的戰略導彈核潛艇“颱風”級問世。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蘇聯時代的潛艇黑科技可不僅僅是這些,蘇聯還曾經設計過登陸潛艇,可以搭載坦克和戰鬥機偷襲敵人的島嶼或海岸線。讓人想起遊戲《紅色警戒》、《衝突世界》中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畫面。
最早提出登陸潛艇設想確實是有其必然戰爭背景。二戰時期,蘇聯設計了一種叫做“607工程”的潛艇,準備將物資送進被德軍圍困的黑海艦隊駐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當時要塞被德軍團團圍住,陸上支援上不去,只有海上,但德國空軍將黑海的主要航路都切斷了,只有潛艇才能夠隱蔽運送物資。
於是這種叫做“607工程”潛艇的設計方案出爐了。這種潛艇可以運送250~300噸貨物,還能夠在壓載水艙中運載110噸燃油。不過,隨著蘇軍發起反攻,戰事向蘇聯方向發展,這種潛艇也就沒有實際建造。
蘇聯在二戰後一段時間裡痴迷於大型登陸潛艇的研製,這要追溯到二戰時期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
為了給被克里米亞半島運送給養,蘇聯黑海艦隊不得不動用潛艇將武器彈藥運進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為此,斯大林專門指示有關部門建造運輸潛艇,以解燃眉之急。當時提出了一個“607工程”方案,可以運送250~300噸貨物,還可以在4個壓水艙中裝載110噸燃油。隨著戰局的好轉,“607工程”並沒有實際建造。
冷戰時期,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蘇聯人打算用潛艇將自己的鋼鐵洪流運送到敵方海岸,配合陸上戰線的推進,甚至是直接攻擊美國在阿拉斯加的雷達站和導彈基地。
這些被看成是傳說或臆想出現在一些冷戰的小說中,誰會想到,蘇聯人當年確實是這麼做的。
1948年,蘇聯提出了“621工程”潛艇,這是一種大型登陸潛艇,內部有2層甲板,可運載一個步兵營和10輛中型坦克、12輛卡車。潛艇的首部有登陸艦一樣的首跳板,當潛艇浮出水面時,跳板能夠與陸地搭建起聯絡,幫助登陸兵和坦克裝甲車輛上陸。
為了掩護登陸部隊,這種潛艇在指揮塔圍殼前設計了一個長方形的機庫,可以攜帶3架拉-11戰鬥機,潛艇甲板也做成了滑躍起飛甲板,便於戰鬥機升空。
後來,雄心勃勃的蘇聯人又提出了“748工程”、“717工程”登陸潛艇方案,這是兩種比“颱風”級核潛艇還要大的登陸潛艇,均在艇體的兩側安裝有車輛甲板,可以裝載大量坦克裝甲車輛,還具蘇聯海上黑科技由此誕生,代號717。
717實質上是一艘超大型的潛艇,在60年代初期蘇聯確定了大力發展海上不對稱力量後被提出,蘇聯在戰爭期間由於常規力量難以將物資和人員運到相關地點,於是便想到了用大型潛艇來運輸,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在這種理念的驅動下,TsKB-16設計局在1967年8月啟動了“717工程”,開始研製一種大型核動力登陸潛艇,其艇身由三個並排的圓柱型耐壓殼體組成,中間最大直徑最大的一個被用於容納潛艇裝置、反應堆、船員和登陸部隊,兩側耐壓殼體容納履帶式和輪式裝甲車,通過艇艏兩側的坡道進出。“717工程”全長190米,排水量1.8萬噸,最大潛深300米,最大水下航速18節,可容納近500名海軍陸戰隊員和20輛裝甲車。
為了自衛,該艇艇艏具有六管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和兩門30毫米高射炮。除登陸外,“717工程”還能內建282枚水雷執行佈雷任務,或者釋放潛水器執行水下救援任務。
“717工程”在1972年3月18日通過設計評審,但由於蘇聯海軍多次修要求,直到1977年才完成設計變更。但此時蘇聯海軍為了對抗美國裝載“三叉戟”導彈的“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已經在集中資源建造“941工程”,也就是著名的“颱風”級核潛艇。所以處於次要地位“717工程”被迫下馬讓出資源,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登陸潛艇就這樣夭折。
在1967年後,一艘排水量17600噸,水下速度可達18節,採用核動力可以運輸幾十臺裝甲車的海下巨無霸開始了它的建設之路,所有參與行動的人都覺得它的前景感到一片光明,甚至想象著我們開頭提到的一幕。如果這個巨無霸被建造出來並且被使用,當真是戰爭史上的一大亮點,可是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如果。20世紀70年代後,美國經濟復甦,軍事力量蓬勃發展,蘇聯再次被美國壓制,所謂乘坐著717去登入美國後花園的美夢只能醒來,而這個蘇聯自認為的大殺器,也不能不為“颱風級”核潛艇讓位,它功能的單一性和建造維護的高昂費用,以及在將來壓根就不能派上用場的尷尬性不得不讓蘇聯放棄了它。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真正的見過717,隨著蘇聯的解體,這種大型黑科技更是隻能存活於夢中了。
在近現代歷史上,武器裝備的發展有兩個黃金大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二戰以及二戰後,第二個階段就是美蘇冷戰時期。這兩個階段可以說是奇葩武器和超時代武器層出不窮的歲月。二戰時期有德國的納粹飛碟,聲波炮。冷戰時代有蘇聯颱風級核潛艇和美國海狼級核潛艇,還有超越時代的F22和核動力航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蘇聯居然還研發了一款核動力的飛機。
核動力的艦船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並且其建造難度也是世界級的。作為航空領域的兩大巨頭,蘇聯和美國都曾經發展過搭載核動力的試驗飛機。二戰結束後不久,蘇聯就開發了一款型號為M60的核動力轟炸機。這款飛機是在M50試驗機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的產品。長度達到了58.7米,寬度21.5米,至少需要裝備四個發動機,是個名副其實的大塊頭。
圖為M60飛機設計圖
蘇聯人最初的設計思路是,該飛機在起飛階段還依靠常規動力發動機,在起飛後,啟動核動力發動機,然後關閉常規動力。蘇聯專家在經過計算後認為其航程至少在25000公里,這遠遠超過了今天的所有戰略轟炸機。然而在實際測試中,很多操作上的難題讓這款飛機缺乏可靠性。所以在60年代洲際核導彈陸續列裝後,蘇聯決定放棄這款飛機的研發。
差不多跟M60同時,蘇聯著名的轟炸機設計局圖波列夫設計局也開發了幾款核動力戰略轟炸機,其中包括著名的圖119和圖120。但圖波列夫設計局遇到的麻煩跟M60一樣,那就是穩定和安全的問題。核動力發動機產生的輻射非常強,機身至少需要使用固體石蠟,鋼板等多種材料打造多層防護殼才能減小輻射,即便這樣,飛行員還是要穿防護服。對於成本高昂的航空器來說,增加這麼多防護,讓經濟成本陡增。甚至從技術上,也存在飛行風險。
圖為核動力飛機設計思路
為了解決輻射問題,蘇聯又改變了思路。轉而發展核動力無人機,希望以此來降低成本,提高飛行效能。圖波列夫設計局提出了圖123和圖124設計方案。然而這種無人機方案也並不能完全解決核輻射的技術難題,並且存在嚴重的核汙染和極高的武器保養困難。到了60年代中後期,也不得不放棄了該思路。
冷戰時代總是這麼奇葩,北約和華約為了互相對抗,可以說絞盡腦汁,甚至還設立了專門收集民間奇思妙想設計圖的機構。然而想法歸想法,材料技術的不足和基礎科學未達到的侷限性,讓很多想法只能停留在紙面上。高階的設計思想終歸還是需要基礎技術的支援,發展基礎科學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