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槍這兩天是部分論壇討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導彈這種東西討論參與門檻過高,且不是大家買得起打得起的,因此輕武器(特指槍支)也是裝兵黨和cosplay和玩具槍愛好者所喜愛的領域。這也就導致網路上的段子反而多餘科普。什麼三稜刺刀無法縫合啦,什麼美軍在越南大規模撿AK啦,什麼美軍在越南撿AK用是謠言啦,什麼基線高易打臉,塑料彈匣一捏扁等等,因此本篇文章嘗試從比較客觀和有較為可信的依據上來探討國慶大閱兵中出現的兩款新槍——新步槍和新衝鋒槍。
首先來說新衝鋒槍,關於這款衝鋒槍其實我覺得是很迷的,因為這是一款9MM衝鋒槍,這都馬上2020了居然還有軍用9毫米衝鋒槍大規模存在的必要?首先,來解釋為啥這款槍,筆者可以確定是9mm口徑的而非5.8毫米。
圖片出自南京理工大學的官方微信,鑑於該校的軍工背景,其報道內容可信度應該較高,所以9毫米口徑可以確認。而使用9X19手槍彈的意思就是使用帕拉貝母手槍彈。在2019年作為新的軍用的裝備直接可以使用三個字——不合格。不合格的意思是,甚至沒有作為單兵自衛武器的意義。原因很簡單,9mm作為一款已經有一百年曆史的子彈規格,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最基本的防彈衣和防彈頭盔都可以輕鬆的接下它。因此,這也是我軍92式手槍分為5.8和9毫米兩種的原因,後者最後是被踢出軍隊給了警察了。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新興的單兵自衛武器也開始使用新彈。比如比利時的5.7X28。該子彈有效射程內有較強穿透性,是P-90和FN-57手槍的彈藥。如果是真正的軍用衝鋒槍,那麼不會捨棄5.8毫米手槍彈轉而使用低穿透的9毫米手槍彈。
比利時的5.7毫米手槍彈
在2009年,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胡德堡陸軍基地發生了一起槍擊案件,凶手就是使用了FN-57手槍,造成了包括一名孕婦在內的13死和30傷的重大傷亡。
圖表 3FN-57手槍
而經過仔細辨認其實可以發現,該槍實際就是之前警用展上的CS/LS7型9毫米衝鋒槍,這麼一來就說的通了,畢竟該槍僅僅是警方招標使用的。並無經過軍隊定型(準確說不是沒有通過,而是壓根就沒想著),那麼也就能解釋的通為何採用9毫米口徑——畢竟警用的要求恰恰是低穿透以降低附帶殺傷。綜上,此次閱兵展示的新衝鋒槍,更大的用處在於特警,而非軍隊自衛武器。
那麼再來說說新步槍。新步槍其實他最大的意義並不在於槍的設計本身,而是其他。此次閱兵展示的新步槍中最大的意義是新一代的光學瞄準系統,新一代的戰術導軌和新一代的人體工程學設計。採用了伸縮槍托設計,並在閱兵中展示了標配的光學瞄準,第一次將拓展性作為了設計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正如圖中所說的那樣,在9大領域,包括光電瞄具在內。這才是這把槍出現時代表的最大的意義。
但是這把槍同樣存在著諸多謎點。首先,在2019年,這款有託的新槍,居然只是伸縮槍托,而無摺疊設計,這是一個很要命的問題而且很迷,比如新一代的SCAR步槍就是摺疊-伸縮一體式槍托。
新一代的SCAR-L步槍,槍托可摺疊,且不影響拋殼口
在現代化戰爭的機械化作戰條件下,有託槍最大的弊病就是其相比無託槍的長度,因為搭乘的步兵戰車為了減小受彈面積和提高防禦必須要壓縮車身,這就使得一隻長長的步槍非常不方便。比如大家可以拿著一個伸縮撐衣杆在自家車內嘗試下車動作體驗一下過長的尷尬。而在同等槍管長度的作用下,有託槍天生的會比無託槍長22-30釐米。而如果要控制同等長度,那麼有託槍就不得不縮短槍管,而縮短槍管就不可避免的降低了彈頭初速,而為了彌補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採用速燃發射藥,這就會導致槍管壽命大幅度降低同時後坐力的增大。比如說95-1在全槍長745毫米的情況下做到槍管長463毫米(18.2英寸),同時僅3.25千克,初速930米/秒。而SCAR-L(使用5.56毫米版本)則有3.29千克,但是其只有在長槍管狀態下才能擁有18英寸長的槍管,而這狀態下,哪怕使用摺疊槍托都有737毫米,槍托不折疊縮起來也有815毫米(展開為965毫米)。
即使是摺疊槍托,為了快速射擊,在巡邏時也都是展開狀態,此時就沒有縮短長度的優勢了
而如果SCAR-L想和95比長度,只能拿CQC版本了(摺疊530毫米,槍托縮起為718毫米,展開為756毫米)。但是CQC型號的槍管長度就只有253毫米(10英寸)。但是別忘了海軍喜歡的95B短突擊步槍,這玩意全長609毫米,不需要摺疊槍托遇敵前必須開啟槍托,而且槍管還是369毫米(14.5英寸)的(SCAR-L的標準槍管也才13.8英寸長),此時初速也有790m/s.所以,我並不覺得,完全替代95的會是這把繼續使用5.8毫米彈的新槍——在彈藥和尺寸不變的情況下,有託槍的關鍵指標是必然弱於無託槍,這也就是當年被人所看好的03反而從空降兵退出被95所取代的原因之一。而同樣有託的新槍同樣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再加上上個月的央視節目中,95還在大批量生產,因此,筆者暫且推測95短期內不會被取代。
圖中紅圈可見色差,較大可能為並非同種材質
而繼續將視線轉到這把新槍,我們可以發現,這把槍機匣頂部的軌道與護木上方的並非完全一致顏色。有訊息說這是因為使用了塑料的原因。筆者並不想談塑料件結構能否滿足需求,但是卻覺得驗證了一種推測——陸軍果然還是不願意花錢。國內的輕武器較多的問題很多不是設計上,而是製造上,每一個工藝上的成本都是卡死的,在一杆95只有3000多元的現在,你很難要求95有什麼特別好的細節,畢竟成本在這。精密加工非不能也,實不願出錢也。因此,這個細節可能反應了,這杆新槍的槍本身將繼續維持槍廠的低利潤,因此在細節和精密加工上,也不會比95更好。
基於M16去掉槍托的M231步戰車用自衛武器,紅圈處為去掉槍托後還顯眼的復進簧
從原理上,這杆槍同樣還有一個迷點,其採用伸縮託而非摺疊託的還有一個原因是,該槍的復進簧在機匣後部,也就是槍托的位置,這不由得我懷疑該槍是對AR的一次“致敬”,而這種致敬帶來的復進簧問題則是這杆槍最大的問題——意味著沒有可能縮短全槍長度。而這種先進外表下較為復古的設計則讓人頗有些奇怪,或許這是設計部門的愛好吧。
《輕兵器》雜誌的圖展示了機匣側面,未見右側有我軍定型裝備的標誌
而且,改動槍支有託無託,還涉及到戰術動作的改變,在當年95之所以被“老兵”不喜歡,很大原因就是長久以來的戰術動作不得不被改變。而當時還有著為了適應機械化的理由,加上的確新兵更喜歡95——重心舒適,指向好,輕,容易上靶,相比81都是壓倒性的優勢(除了自稱一天打幾百發子彈的“老兵”,筆者尚未見到真正有覺得81比95舒服的人,相比於螢幕對面的人,筆者更傾向於相信身邊包括女性的打靶反饋)。而20年之後,是否有必要再來一次全軍的戰術動作繼續大改變?而且這一改變僅僅是為了換一把殺傷可能更低的有託步槍?這顯然是很難以想象的。而且到目前為止,包括閱兵式上,我們都可以看到,目前所有的新槍上的銘文都沒有QBZ或者其他表明該槍已經定型的字樣。結合央視報道槍廠仍在大批量生產95的報道,筆者推測,該新槍僅僅為新一代步槍眾多子型號中較為成熟的一員,因此還在小批量實驗階段並作為新一代的代表參與了閱兵。這也就能很好解釋在控制全槍成本的情況下,還為所有的步槍和衝鋒槍配備了光學瞄準和握把。因為這些都是新一代輕武器的系統部分,新步槍可以裝這些,新衝鋒槍也可以裝這些,別的未曾露面的輕武器也可以裝。這才是新槍背後展示的最大的意義。
位於95式步槍機匣右側的銘文
其實,相比之下,筆者認為,其實新槍本身並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在21世紀,在步兵特戰化的今天,步兵班組內最重要的首先應當是偵察裝備,其次是通訊裝備,再其次是班組內重武器,最後才是手中的步槍。步兵的任務已經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蹲坑互射變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掩護班組機槍,而新時期的步兵一定是作為情報-通訊-火力打擊節點,以引導打擊為主,最大限度的發揮出我軍最新裝備的優勢。而很遺憾的是,由於這些系統,看上去“平淡無奇”,因此總是被我們的媒體所忽視。
而新的單兵作戰系統,才是本次閱兵中,步兵戰鬥力真正的作戰倍增器。也是中國陸軍資訊化和強軍征程的新號角
-
1 #
-
2 #
實際我認為也都是知道的,資訊交流泛濫的現在都不是問題了,問題是錢啊,經費啊。各種功能都要有啊,可以,拿錢來。要更可靠,可以,拿錢來,就這麼簡單。成本控制下的成績,中國軍工不容易啊
-
3 #
小規模裝備給部隊,慢慢改進和列裝。
-
4 #
95還可以繼續改進。大家可還記得當年的87?
-
5 #
關鍵是你說了不算,希望全換
-
6 #
製造工藝升級的結果,細緻多了
關於新一代單兵系統呢,這個文中不好說太多。總的來說,就是每個步兵都將是偵查和訊號節點。極大可能擁有自組網能力。這樣一個人發現敵人,全班,全排甚至全營都會知道。之前我一直認為,陸軍的合成營玩過火了,反而會損失戰鬥力,但是既然有單兵作戰系統,那麼合成營就說得通了。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各級支援火力。作戰樣式將從步兵發現目標,接敵,無法消滅目標呼叫增援/火力打擊。變成發現目標,彙報座標和敵人型別,引導精確打擊,評估毀傷效果後繼續前進,一直把自己隱藏起來,如同坦克世界裡點燈的lt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