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一、從戰爭開始到結束的時間之短上讓人震驚

擁有百萬大軍的伊拉克只堅持了43天,連掙扎的機會都沒有,也沒能成為第二個越南。

戰前美國戰略智庫預測美軍的傷亡將達1.5萬人。美國防部後勤局的計算機也得出了同樣數字。1.5萬個裝屍袋悄悄準備好了以後,戰場指揮官、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提出一個較樂觀的估計:大約5000人。美軍參聯會主席鮑威爾上將提出的數字最低,卻也在3000人左右。

不過預想的傷亡沒有出現。美軍以146人陣亡、467人受傷的代價,輕易取得了海灣戰爭的勝利。陣亡的146人當中還有35人死於友軍火力誤傷,28人喪命於大後方宰赫蘭基地一枚來襲的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真正面對伊拉克火力戰死疆場的,僅83人。

二、從武器狀備品質上的差距而導致截然不同戰場走向上,聞所未聞

因為海灣戰爭之前,很多精端武器的相關專案都只是很緩慢的研究著。而那時候我們窮,沒有錢玩那些高科技,況且幾次中東戰爭也顯示二代機對三代機的劣勢並不明顯,戰後一代坦克對二代坦克的劣勢也不明顯。於是我們還抱有著一種思想,用戰術來彌補裝備的不足,那些高精尖可以先放放。

因為許多都是數字上“虛假”的代差。結果等海灣戰爭打完,發現了真正的代差,可能數字上的差距更大,先進優良的裝備讓增長士氣外,還豐富了戰術手段。比如,用1000餘枚戰斧巡航導彈直接越過防線打你後方的薄弱區,這種降維打擊,像一把手術刀從你不知道的地方開刀,直接讓多數伊拉克部隊原地趴窩——還沒開始,他們就失去了戰鬥力。仗還能這麼打?!

武器裝備代差引起的是整個戰鬥體系的全面落後。任你伊拉克防空火力再厲害,依託強大的情報能力,戰斧和夜鷹無傷突防,敲掉雷達,炸燬機場,導彈成了擺設,飛機成了殘骸。防區外精確打擊,先幹掉指揮部,你連建立防區的機會都沒有。這仗怎麼打?哪是前線,哪是後方?然後電子戰飛機帶著其他飛機洗地,地面部隊打掃戰場。

於是海灣戰爭後,震驚之餘很多國家都不再幻想用戰術來彌補裝備代差,牟足了勁發展武器裝備或加大軍購,可查的是1991年前後,全世界各國軍購金額和增長速度上了一個新臺階。雖然技術決定戰術,但戰爭成敗卻並不完全取決於技術。我們只有豐富了在戰略和戰術上的手段和營造良好的地緣政治環境,一定是可以拒來犯之敵的。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巴鐵頭號戰機成功首飛,全天候盟友送賀禮,一能力領先印度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