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56式衝鋒槍,正式名稱為1956年式衝鋒槍,近年來也開始改稱為突擊步槍,是仿製自蘇聯AK-47型7.62mm突擊步槍,在1956年生產定型,研製小組的組長為趙瑞之工程師,由於當時中國的武器思想較為傳統,因此把這種發射中間威力型步槍彈的全自動武器稱之為衝鋒槍,因此定型時稱之為衝鋒槍。同一年定型的還有56式半自動步槍(仿製SKS)和56式輕機槍(仿製RPD),都是完全不同的武器。仿製56式武器是在全面引進的基礎上進行的,在50年代中期從蘇聯引進產品圖、設計計算、尺寸鏈計算、試驗檢查規範等全套資料,以及工藝規程、工裝資料等工藝技術檔案,甚至還有部分硬體,如成槍、部件以及關鍵工裝、刀具、量具等。

56式衝鋒槍與AK-47的效能基本一致,外形上稍有不同,例如AK-47的準星為半包式兩側護翼,而56式衝鋒槍則為全包式的護環,護環頂端有開孔,56式衝鋒槍最特別的是採用了摺疊式的三稜刺刀,充分發揚我軍“刺刀見紅”精神。56式衝鋒槍的槍托為木製固定槍托,在1963年又推出了仿製AKS的56-1式摺疊槍托衝鋒槍,槍托向下摺疊。

56式衝鋒槍系列的戰鬥射速為:點射每分鐘90~100發,單發射擊每分鐘40發。配用1956年式7.62mm普通彈(通常稱為56式步槍彈),在100米距離上能擊穿6mm厚的鋼板、150mm厚的磚牆、300mm厚的土層或400mm厚的木板。在使用上,對單個目標在300米內實施點射,在400米內實施單發射擊效果最好,集中火力可對500米內的飛機、傘兵進行射擊,可以殺傷800米內的集團目標,彈頭飛到1.5公里處仍有殺傷力。56式衝鋒槍和AK-47一樣效能可靠,操作簡便,易於訓練和維修,但缺點也和AK-47一樣,射擊時產生強烈震動,難以操槍,射擊精度差,重量偏大。

長時間以來,中國戰術指導思想是“全民皆兵”,強調傳統步槍的作用,即能在中遠距離上瞄準射擊,在接近距離上要刺刀見紅,可以大量裝備做到人手一支,又可以控制彈藥消耗,所以對單發步槍情有獨鍾。因此,一開始時,56式衝鋒槍並未在全軍戰士中配備,只是在步兵班少量配裝,主要是用於提供近距離的壓制火力,擔當“衝鋒槍”的角色。在中印邊境之戰後,56式衝鋒槍的裝備數量開始逐步增加,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56式衝鋒槍已經成為步兵班的主要武器。

該圖片原說明有誤,這是一個步兵班的紀念照,只有班長和副班長裝備56式衝鋒槍,其他戰士裝備的步槍為56式半自動步槍。原認為是我軍70年代以前裝備情況的一張照片,實際上是某部隊在即將開赴對越自衛還擊戰場前的紀念照,據當事人的後代說:“拍這張照片的時候卡車就來了,一拍完人手一支56衝……”感謝Lanman的指正

在抗美援越期間,中國曾提供了大量的56式衝鋒槍給北越軍和游擊隊,據說當時越軍手中的56式衝鋒槍比中國還多,後來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雙方的武器基本都是56式衝鋒槍。中國生產的56式系列衝鋒槍也廣泛地出口至其他第三世界國家,被稱為中國AK,同時,中國AK在美國的民間市場上也以其效能可靠、價格便宜而很受歡迎。雖然我軍在1980年代全面裝備81式自動步槍,但直到今天,56式系列衝鋒槍仍有部分在我軍中服役,在民兵單位中也裝備有一定數量的56式衝鋒槍。

56式衝鋒槍和AK-47一樣,都是採用銑削機匣的,這種機匣的缺點是比較重,而且加工過程複雜,成本高,耗材多。趙瑞之在1964至1967年擔任援建阿爾巴尼亞國防工程55專案專家組組長,期間接觸過AKM,回國後便進行把56式衝鋒槍的機匣改為衝壓生產的攻關研究,因為衝壓機匣便於生產,成本低,因此56式衝鋒槍的生產線都逐步改為生產衝壓機匣,不過原裝備的銑削機匣的56式衝鋒槍仍在使用。識別中國生產的衝壓機匣與其他國家衝壓機匣的一個明顯特徵,是中國的衝壓機匣鉚接方式與RPK類似,而與AKM不同。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鎬石”、“口徑”、S-400悉數上艦基洛夫級巡洋艦歸建誰與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