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這一年的尾聲,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人呢稱胖五的長征五號再一次站在了發射架上。
等待它的又將是什麼呢?
晚上20時45分,命運的視窗打開了,隨著震天撼嶽的轟鳴聲以及一團赤熱的火焰。長征五號健碩的身軀拔地而起,開始了它第三次挑戰天空的征程。
這一次,它穩定的守住了自己的軌跡。
直到衝出天際,消失在蒼穹之外。
控制室裡歡聲雷動,而一位姑娘的表情尤其讓人動態,看到胖五升空,她先是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可笑著笑著,她的眼圈紅了起來,不過一會兒,眼淚禁不住流了出來。
這淚水裡含著多少委屈,多少酸楚,又有多少喜悅,只有中國的航天人才能真正明白。
他們身上承擔的壓力有多重,只有那數百個難眠之夜才能銘記。
兩年前,長征五號發射,在飛行三百多秒後,火箭失去推力,最終發射失敗。
它的失敗給中國航天人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中國航天人樑小虹專門講解了背後的故事。
現摘錄如下:
【
我們先看一個錄影(注:2017年7月2日長征五號火箭發射),請大家注意最後一句口令——“跟蹤正常”。特別遺憾,300多秒之後,火箭發射的推力終止,火箭墜入大氣層。
這是一枚什麼火箭?這是我們用了整整十年(2006~2016)研製的一枚中國最大的火箭。它的起飛推力是1064噸,有8臺100噸的發動機及2臺75噸的發動機同時點火,它可以把我們現有火箭的運載能力從低軌的10噸提至25噸,從高軌的5噸提至15噸。
就是這枚火箭,它本應承擔我們未來極其重要的任務,也被寄予了特別多的期待,但是很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並且由於它出的問題,還給後續諸多工作帶來了巨大的被動和不利影響。
舉個例子,執行嫦娥三期探月工程(繞、落、回)主任務的嫦娥5號,原計劃是要去月球的背面取樣,而且是人類迄今在月球取樣最多的一次。但目前來看,由於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失利,該任務能否執行還未可知。
緊接著,我們還要在2020年完成天宮站的發射,中國人要在天上搭一個短期有人值守的天宮站,把100噸的實驗倉、空間倉搭載到太空上去做科學實驗。該任務也同樣受到了影響。
再來看看還有什麼任務?有的國家的航母經常到我們家門口來晃悠,到南海、到東海、到黃海。它來沒關係,但我們不能不知道它來了,也不能不知道它來幹嗎了。
它不是來給我們送米的,它是過來威懾的!我們必須掌握它們的動向。
那它的航母戰鬥群在什麼位置你看得見嗎?形象地說,在茫茫大海上,一個航母戰鬥群就是一顆小米粒的大小,你能看見嗎?如果沒有天上的預警衛星,你都不知道它在什麼地方。等你能看到的時候,它們已經把你消滅了。
說到中國的北斗衛星,我們要在2020年發射完成全球組網的35顆衛星,這其中包括完成導航、定位與授時,今年我們就要完成16顆衛星的發射。
預警衛星還有別的什麼用處?它還可以對地震、山洪、颶風等災後重建做出評判。大家還記得2008年的汶川地震嗎?北川到底震成什麼樣我們並不知道,當時我們沒有應急衛星群,沒法評估災區情況,一切只能憑著自己的決心,儘早打通通往北川的道路。
但是下了這個決心就一定能實現嗎?不是的。道路能否打通,這並不看我們的決心有多大,而是看打通的條件是否具備。如果不了解地震的情況,我們就很難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衛星及衛星群去了解。
火箭發射任務太重
大家看一看,我們近五年到底發射了多少衛星?從2013年的15顆到2017年的18顆,我們總共發射了90顆。在2016年我們發射了22顆,和美國人並駕齊驅、名列第一。
有人說,再多打幾顆行不行?行,但生產能力不夠呀。我們的火箭通常是3年以前就開始進行零部組建研製和分系統齊套的試驗,接著是總裝測試,再拉到發射場去發射。發射週期最短的是15天,最長的要100多天,按照這個頻率,我們每個月基本能打一發。
有人說,這個頻率已經很不錯了,超過了歐洲和日本,有時候還和美國並駕齊驅。但今天來講這還遠遠不夠! 2018年我們的任務是完成35次發射,35次!這要創造中國航天火箭發射史上的新高!
但是,今天我站在這兒說,我沒把握。
為什麼沒把握?一年計劃完成35發,那麼一個月要打將近3發,其中不允許有1次失敗,哪怕是1次失敗,全部計劃都得推後。我們的計劃裡沒有留任何的餘量,如果有一點閃失,我們的任務一定完不成!
大家看看,2018年伊始我們拉開了一個什麼樣的序幕。9號長二丁(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接著是長三乙(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再是19號的長十一(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10天裡我們發射了3枚火箭。
今年的任務很重,但是我心裡沒有底。我總不能把胸脯拍得當當響地說,35沒問題,還可以更多。因為我們還有好多問題:火箭衛星成本高、發射週期長、人員力量不足、特別是品質控制不穩定。我不敢保證做到百分之百萬無一失,一旦有問題,整個計劃就得泡湯。
所以,35這個數字是個特別大的壓力,但我們希望通過努力,能夠完成。
】
可以說,長征五的失利給我們航天事業籠上了一層陰影,中國航天人的心中憋著一股子氣。
而如果遙三再失敗,將是中國航天無法承受之痛。因為失敗意味著長征五號的研發將徹底歸零,從頭再來。意味著中國至少在未來五年內沒有大推力火箭可用。
沒有大推力火箭 ,天宮計劃,月球登陸、火星探索等等計劃都無法落地,中國將迎來航天事業的真正至暗時刻。
了解了這些,你才明白那位姑娘的喜極而泣中保函的深意。
發射成功之後,在發射室的螢幕上,打出了一行字: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是的,中國人的夢想是廣闊的星空。
但也不應該忘記,長征五號的成功,只是星辰大海航程的第一步。
以登月計劃為例 。要實現登月,需要一個十五噸左右的登月艙。而長征五號的地月軌道運力僅在8.2噸,也就是說,需要兩個來回,才能把登月艙送到指定軌道。
此外,還需要一個大概5噸多重的指令艙,以幫助宇航員從月球回家。這意味著又要發射一次長征五號。
最大頭的是保障航天員生存所需的服務艙,它大概會有34噸重,這意味著長征五號又要發射四次多。
也就是說,要完成登月任務,長征五號需要發射七到八次。而每一次發射都存在風險係數,發射次數越多,失敗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就算可以讓長征五號多上場幾次,也不能採用這種拼裝發射的發射方式。
這也就意味著,中國需要更大運力的火箭。
事實上,美國人登月用的土星五號,它的近月運力達到了48噸。
這才是中國未來十年的目標。
好在,我們可以看到希望。
希望在發射場的指揮室裡。
如果你看過十多年前的發射直播,你會發現指揮室裡的多是白花蒼蒼的老專家,說不定口袋裡還裝著速效救心丸,以應對將要出現的激動場景,無論是成功還是失利。
而現在的指揮室裡,是清一色的年輕面孔。
中國擁有著全世界最年輕的航天隊伍。
美國宇航局的員工平均年齡是47歲。
俄羅斯宇航局的平均年齡是46歲。
歐洲空間技術研究局的平均年齡則是45歲。
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平均年齡是30歲,天津航天長征火箭製造有限公司員工平均年齡則只有27歲。
時代永遠是年輕人的時代。
這一切的變化也許要從1999年說起。
那一年,中國的大學開始了擴招,當年就擴招51.32萬人,到了二十年後的今天,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中國開始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另一個變化是,中國的科研人員突然發現,他們申請經費更容易了。
1998年,中國的科研經費只有526億美元,也就夠美國研發一個f35。
但從1999年開始大幅上漲,到了去年,經費到了近兩千億。
難怪美國已經放棄的大型對撞機,中國準備開造,這個專案要花五百多億,但中國科學家的一個理由是:中國現在花得起這個錢。
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科研投入國。「人造太陽」、「中國天眼」、散裂中子源、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等以前中國科研人員不敢想的東西現在出現在中國的大地上。
在可預見的未來,只要中國保持繼續十年左右的GDP增長與R&D經費增長,GDP和R&D經費就能雙雙超過美國。
中國的科學教育也在加大力度,以前是中學才有科學課,現在小學就開始有科學課。
目標就是在中國培養出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就像任正非所說,以後中國的農村都會出現博士生。
國家在努力,個人也要努力,家長也要努力。要為國家輸送更多的科學苗子。現在很多家長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在語數英之外,很重視孩子的科學教育。
昨天還有一位家長問我有什麼好的科學雜誌,他說他以前就是看科學雜誌的了解科學的,但現在不知道給孩子定什麼雜誌好。
他覺得定雜誌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買一堆書,孩子有時候會有壓力,而且書太多反而不讀。雜誌一個月一本,看完一本,會對下一本有期待感,能夠讓孩子珍惜書籍。
我給他推薦了《萬物》雜誌。
《萬物》雜誌是 《科學美國人》的子雜誌,《科學美國人》是世界上最牛的福斯科學雜誌,起源於1845年的雜誌,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自然》的姐妹出版物。
《科學美國人》走普及路線,主要給高知識份子提供科普知識,到目前為止,有151位諾貝爾獎得主為其撰稿。其中包括了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牛。下面是《環球科學》部分撰稿人:
那一年,楊振寧回國訪問,國家問他有什麼東西可以提高中國人的科學素養,楊振寧就推薦了《萬物》雜誌。引進到國內,就是《環球科學》
現在《環球科學》又引進了少年版本的科普雜誌,在美國叫《How it works》
每一期都會講當時最熱門的科技。而且是身邊的科技,比如機場安檢分解:
未來海上城市的解剖:
超音速賽車內部:
火箭拆解圖
還有生物學知識,比如一條鯊魚的內部是什麼樣的:
人類的眼球:
人腦發育:
腸道細菌如何影響你的大腦:
地質內容也有講,大滅絕的時間軸:
核冬天的形成:
天文學也有:
還有歷史知識,比如中世紀騎士和日本武士的對比:
古羅馬軍隊強大的祕密。
日本古代城池解剖:
這個雜誌包羅科學的各個領域,是陪伴美國數代孩子成長的雜誌。
引進後的書名就是《萬物》,講解萬物運轉的祕密,講解萬物中的科學知識。
雜誌知識涉獵廣泛,資訊新鮮,有很多前沿科學知識和話題,涉及交通運輸、工程機械、生態環境、太空探索、歷史人文等等。
雜誌圖片對知識的呈現讓人驚歎,能在紙面上呈現出三維的效果...
大開本,讀起來眼睛舒服!比一般的雜誌都大,也比A4紙還大點兒,印刷品質精良...
給孩子定上這樣的雜誌,孩子以後每個月都可以收到來自科學的大禮。
雜誌的每一頁都特別的美。
孩子一定會喜歡上。
這套書適合5到90歲的孩子。尤其小學高年級到高中的孩子。
以前中國有很好的科普雜誌,但現在雜誌越來越少,孩子們可看的雜誌也不多。這個引進正好填補了中國孩子對科學雜誌的需求。
新的一年快到了,送禮最好送雜誌,為什麼呢?因為訂好之後,對方每個月都會收到你的誠意。How It Works 國外訂購1年價格是 116 美金(相當於人民幣 777元),運費另付。
而中文版《萬物》價格就相當給力了.
《萬物》2020年徵訂季開啟!現在僅需298元!即可獲得
① 原價360元的《萬物》雜誌一年12期
② 定價98元的科普故事音訊集(50集,每集6分鐘每週更新)
而訂購後,每個月的十號左右就可以收到一本雜誌,讓孩子每個月都有對科學的期待。看雜誌,就看這個品類最傑出的,也應該讓孩子接觸最新科技。因為現在發展太快了。百年前,一個人不識字也可以過得很好,現在沒有文化孩子真的很難出頭。
大家可以點下面的橫條參團。給孩子每個月的科學養份。
-
1 #
-
2 #
中國的航天人好樣的希望國家加大航天投入的經費。
-
3 #
這意味著中間我們的人才出現了斷7層
-
4 #
祝願中國航天更上一層樓。照文中所說美國人登月時是48噸,今天我們的長征5火箭才30幾噸,要努力
這廣告做得既有政治高度,又有理論水平,而且還毫無違和之感,堪稱教科書式的文章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