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引言

1952年4月,在朝鮮指揮作戰一年半的彭德懷即將離開。在他臨走前做了最後一項部署:把志願軍的戰略預備隊15軍拉上了五聖山,頂替原來的27軍。五聖山是朝鮮中部平康、鐵原、金化這個“鐵三角”地區的中心地帶,可謂“敵必攻,我必守”。在半年後的上甘嶺戰役中,45師在戰鬥的前7天(10月14日-10月20日)傷亡不小且表面陣地均告失守。秦基偉下令全部轉入坑道,並且暫時不再組織反攻。很多人覺得這是15軍對美軍發起進攻的準備不足,至少在兵力分配上存在很大的問題。那麼,在戰鬥開始之前15軍的主力到底都部署在哪裡了?

左二為秦基偉將軍

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是五聖山最難發起進攻的地方

以常理來論,如果一個軍事主官想佔領五聖山,那麼進攻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是最差的選擇。這兩個高地一共只有3.7平方公里且地勢險要,非常不利於美軍機械化部隊的展開。在它們的西側就是西方山和平康谷地,那裡更適合於美軍的進攻。鑑於此,15軍的主力都部署在西方山至平康谷地一線,而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分別只有一個連駐守(597.9高地是1個連加1個排)。

客觀地說,範弗裡特從兩個高地發起進攻屬於出其不意。志願軍在1952年秋季發起一些區域性攻勢後,就知道敵人肯定會進行反擊。從往來的電報截獲中,無論是志司還是15軍都知道:美軍一定會向五聖山發起進攻。

然而,從哪個方向開始進攻,沒人能得出準確的結論。除非得到具體的情報,否則沒人敢不把重兵放到西方山、平康谷地一線。志願軍的反坦克武器本來就少,再沒有一定的兵力支撐,也只有被美軍快速突破了。

範弗裡特兵行險招也讓美軍的機械化打了折扣

美軍在地面上對志願軍造成很大的殺傷,除了火炮就是坦克。但是,在經過鐵原阻擊戰和文登川之戰後,即使擁有坦克的優勢,美軍仍然沒有取得想要的勝利。當範弗裡特得知15軍的主力都在西方山、平康谷地一線後,決定放棄常規打法:從志願軍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發起進攻。

範弗裡特這麼做基本等於自斷“一臂”。兩個高地的海拔都有500多米,最重要的是它們還有30多度的陡峭山勢。在這樣的地形下,美軍的坦克是開不上去的。其實,在15軍駐守五聖山後,秦基偉將軍就來此地勘察過地形,他在下山的時候甚至採用了一路小跑的姿勢。可想而知,美軍的機械化裝備到了這裡也基本沒有了用武之地。

範弗裡特敢這樣做也有自己的理由。美軍在發起進攻時,動用了16個炮兵營,近300門火炮,火炮的口徑普遍在105毫米以上。駐守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志願軍兩個連僅有火炮15門(還有一種說法:加上迫擊炮共15門),而且口徑多數還是75毫米。範弗裡特就是想用炮火將兩個高地“掩埋”,否則他也不會做出“用時五天,傷亡200人為代價贏得勝利”的戰前分析。

結語

儘管範弗裡特的進攻足夠讓人意想不到,儘管美軍的火炮給15軍(後12軍也加入戰鬥)的將士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可他卻忘了志願軍的坑道。由於這些“地下長城”的存在,即便美軍佔領了上甘嶺的表面陣地,也不能繼續向西方山和平康谷地進攻。坑道里的志願軍將士完全地牽制住了美軍,為15軍集結兵力贏得了時間。當秦基偉將軍指揮大部隊成功地再次拿下兩個高地的表面陣地後,他終於沒有辜負彭老總臨走前的囑託。

19
最新評論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這,就是想要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