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

擲彈筒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輕型迫擊炮,雖然目前已經難見其身影,但在二戰中確實大放異彩,除了日軍大量裝備之外,英國和德國也曾經發展過類似的裝備。二戰中日軍之所以大量裝備這種超輕型迫擊炮,主要源於在日俄戰爭時期被打怕了。沙俄軍隊當年曾經使用頗具創新性的將小口徑山炮改裝簡易迫擊炮,在旅順戰役中大量殺傷戰壕中迂迴攻擊的日軍,日軍在旅順戰役中雖然勝利,但是死傷五萬餘人,無力再戰。也正是因為這次教訓,日軍特別重視發展輕型迫擊炮,為了彌補步槍和中口徑迫擊炮的火力空白,就誕生這種奇怪的擲彈筒裝備。

▲日俄戰爭中,沙俄軍隊將山炮簡單改裝後用於曲射,誕生了最初的迫擊炮

日軍一共發展過兩型擲彈筒,分別是大正十年型和八九式兩種,大正十年最大射程只有300米,並且安全性很低,在誕生後不久就被淘汰給了二線部隊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先進的八九式擲彈筒,這種擲彈筒的口徑為50毫米,有效射程可以達到500米,炮筒加上支撐板的總重量只有2.7千克,擲彈筒炮彈重量只有約0.8千克,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以發射加裝了發射藥盂手榴彈,非常便於單兵攜行。

▲89式擲彈筒

在侵華戰爭中,日軍面對缺乏重火力的中國軍隊,大量使用擲彈筒作為火力壓制,擲彈筒炮彈的射程遠超人力投擲的普通手榴彈,並且殺傷半徑可以達到5米左右。面對依靠簡單工事防守的中國軍隊,這種速射火力能夠很好的越過障礙而打擊戰壕內目標,而當時的中國軍隊沒有大口徑火炮進行反擊,損失非常慘重。不過擲彈筒這玩意兒並不是什麼高大上的裝備,國共兩黨軍隊很快通過繳獲的日軍擲彈筒發展出了同類產品,雖然因為缺少膛線影響了射程和準頭,但也得到了基層官兵的青睞,很快普及開來。擲彈筒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中還大量出現,但是從1955年以後,隨著解放軍的制式換裝,很快就被淘汰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日軍在進攻中使用擲彈筒

這主要源於擲彈筒有兩大缺點:

第一、擲彈筒出於成本的考慮,說白了就是一個炮管加一個支撐板的簡單組合,發射時依靠手扶炮管來調整發射角度,完全沒有可以依靠的機械瞄準裝置,而且擲彈筒的炮彈沒有尾翼,在空中飛行時彈道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而偏離目標。這種完全依靠個人經驗發射的武器準頭太低,沒有兩三百發的實彈訓練,很難打中目標。

第二、擲彈筒的殺傷性太差,由於主要考慮便攜性,擲彈筒口徑多在60毫米以下,炮彈裝藥量太低,面對二戰後飛速增長的單兵火力和機械化水平,擲彈筒的威力已經完全壓制不住敵人,因此被大口徑輕型迫擊炮、火箭筒、無後坐力炮等取代也就成為了必然。

▲40火不香嗎?

二戰後,我軍全面向蘇軍學習,在蘇軍的大炮兵主義中,別說是弱雞的50毫米迫擊炮,就算是60毫米輕型迫擊炮都沒有存在意義。蘇軍認為60毫米迫擊炮的射程只有800米,炮彈重量也多在1千克以下,而連排級單位的進攻縱深可以達到3千米以上,經常要面對鋼筋混凝土的野戰工事,以60毫米迫擊炮的射程和威力根本不足以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也正是因為這個認識,我軍在五十年代並沒有裝備60毫米迫擊炮,而是選擇了口徑更大的82毫米迫擊炮。

▲67式82毫米迫擊炮不香嗎?

在後來的戰爭實踐中,我們發現82毫米迫擊炮的重量太大,並不適合南方叢林和水網環境,於是就研製出了63式60毫米迫擊炮,這門迫擊炮全重只有12.5千克,一名士兵完全可以揹負進行野戰行軍,而其射程是擲彈筒的3倍,威力是擲彈筒的5倍以上,擲彈筒自然更沒有存在意義了。在63式的基礎上,我們又先後發展了重量重量只有5.25千克的PP89式超輕型60毫米迫擊炮和射程達到5.5千米的PP93式重型60毫米迫擊炮。這樣完整的迫擊炮家族哪裡還有擲彈筒的存在意義呢?

▲93式60毫米迫擊炮不香嗎?

  • 東風家族日益強大,美國亞太老巢不安穩,五角大樓急尋新防禦手段
  • 十年間百萬噸的祝福,海軍小目標已實現正快步走向遠洋